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学海泛舟】
罗伯特·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空想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关于学前教育思想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欧文于1771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里,他很早就靠自己的劳动谋生,并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当时的英国开始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力,疯狂地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财富,使得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数量急剧增加。随着这种情况的普遍化,幼儿问题日趋严重,劳动阶级的家庭生活普遍较贫困,所以其子女往往得不到必需的营养品和合适的居住环境而导致大量死亡;由于童工的广泛使用,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劳动阶级普遍工作时间长,无暇照顾子女,疏于照顾的孩子极易受到坏人引诱,导致道德堕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欧文对此现状非常忧心,因此,在1816年,欧文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作为“性格培养学院”的一个部分,以改善当时幼儿的教育环境。
欧文的性格形成学说继承了法国18世纪“人的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这一思想。欧文认为人的性格是从出生之日起由外力形成的。他说:“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指出,一个人在他出生时就应该被置于优良的环境中,并对他实施正确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持续到受教育者形成了能够抵抗邪恶影响的牢固品格。
基于以上的想法,欧文认为有必要建立一所幼儿学校,从幼儿很早的时候就对他们施以品性方面的教育,培养儿童的聪明、善良、仁慈和理性,以及训练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状态。早期教育就是形成人的性格的第一个实际步骤。
首先,早期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说:“惯于仔细观察儿童的人一定能清楚地看出,许多好事和坏事都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教会或学会的,许多好的或坏的脾气和性情都是两岁以前养成的,许多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则是在一岁以前甚至在半岁以前获得的……”。而且“这样自幼养成的性格,对个人和社会愈是有利,就愈会持久”。而没有受过早期教育或所受教育很差的儿童,在性格的形成方面则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其次,早期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培养出优秀人才。欧文指出,“人们至今不了解儿童的智力有多高,儿童的能力一直是根据其所受的愚蠢教育来估计的”。如果“人们从来没有教他们学会错误的东西,他们很快就会显示出很高的智力”,“就真才实学以及一切优良宝贵的品质而论,他们甚至在青年时代就大大超过古往今来的贤哲渊博之士,而且表里如一地成为有理性的优秀人物”。
再次,强调早期智力投资。为了培养儿童的优良情操和实用技能,并使他们成为有用和幸福的人,欧文在“新馆”中对儿童进行了空前完善的教育。“为了使这种教育不被他们看成完全是慈善事业”,“工人每月只付儿童教育费三便士”,而“公司每年为儿童付出两英镑的费用”。欧文指出:“这种教育对儿童及其父母和整个企业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任何开支也换不来这样大的好处和利益”。他指责当时的政府忽视培养本国人民的性格,“而使人类失去多少财富和幸福,是没有受过合理教育的人无法正确估计出来的。”“由此而产生的财富减少的数量,要超过最大胆的估计”。
【智慧心语】
教育塑造人,其中早期教育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早期教育在他的心灵上着什么样的彩墨,直接决定他后期能形成怎样的图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从小形成的个性品质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与幼儿园老师的系统教育、精心地诱导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和游戏、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形成孩子的个性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家庭才是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大环境。父母们能很深刻地影响孩子个性养成,而且在强化孩子内在的性格,如独立、敏感、全面、平和、自力更生等方面,也大有可为。因此,父母不仅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知道,一个缺乏耐心的家长很少会有一个耐心的孩子;一个坏脾气的孩子则常常有一个坏脾气的家长;问题儿童经常是有问题的家庭构成的反映;一个心平气和、从容处理一切事情的家长很少会有坏脾气的孩子。此外,父母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育儿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热情和外向的性格是从最初的几个月里开始养成的。在这段时间里,你在宝宝眼前所做的一切都要是积极的。笑是你向他表达快乐、赞同、爱和高兴的最重要的工具。其次就是声音。婴儿们对充满爱意的、赞许的、欢乐的和开心的低音和高音都十分敏感,他们也会对安慰的、令人舒服的、令人平静的语调做出反应。避免使用尖锐的、不高兴的语调。不停地鼓励他,经常奖励他,时时表扬他,尽可能赞同他,总是充满爱意地说他的名字。尽可能多地说我爱你。
随着宝宝的逐渐成长,他能够自我行动了,也就开始犯一些小的错误,给父母亲带来不少烦恼。这时候,年轻的父母亲就要灵活处理,决不要使用暴力,不要批评,不要显示出敌意。千万不要嘲笑孩子,不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羞耻,否则她会有罪恶感。不管他是什么样,你都要全盘接受,这样他才能学会去爱。如果你对他表示赞许,他就会喜欢自己;如果你承认他的努力,他就会定下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对他公平,他就会珍视公正;如果你诚实,他就会学会做诚实的人;如果你给他安全,他就会对自己和别人有信心。
此外,孩子自卑还是自信,乐观还是悲观,这都是由小时候的经历来决定的。小时候的成功经历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自信、乐观的良好个性;反之,则会导致孩子自卑、悲观。因此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你的孩子获得成功,保证他经常能把事情做好,这样会激发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总之,孩子最初的几年甚至几个月的经历可能决定着终生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能获得大量的爱、关怀和激励,那么很可能他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要养成良好的性格,从早期教育做起!
最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具备活力、勇气、敏感以及才智。——罗素
【学海泛舟】
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他和妻子朵拉创办的皮肯希尔学校上。这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充分体现了罗素的教育思想。从1927年学校的创建到1935年,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所学校中。学校唯一的财政来源是他自己的稿费。他亲自掌管校务,教育学生。皮肯希尔学校的显著特征是倡导自由,避免压制。
罗素在他的《幸福之路》中,详尽地论述了他的教育目的。罗素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真心地关爱学生;但教育者光爱儿童还不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想的品性。在罗素看来,理想的品性由四个性格特点支撑着,即活力、勇气、敏感和理解力。
活泼的品性能使人们从生活中感受快乐,减少痛苦,还有助于人们增加对外界的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防止忌妒等;这是人人应该具有的重要品性。
勇敢是与恐惧、暴怒相对立的情感,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健康、活泼和应付险情的经验和技术;二是自尊心和非个人的人生观的结合。“完全的勇敢总是属于兴趣广泛的人,这种人不是通过藐视自身,而是通过重视自身以外的东西感到他的自我只是世界的小部分……个人的死亡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这种勇敢是积极的和本能的,是完美品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敏感对单纯的勇敢有矫正作用,它可分为情感、认识、审美三个范畴。罗素所说的敏感主要指前者。他认为,当许多种刺激都使某人产生感情时,此人便是敏感的。可取的敏感是指许多事物都能正常地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食物和温暖的单纯快感与对赞扬的快感。第二阶段是同情。同情又分为自然的和扩大的两种。所谓自然的同情是一种本能,扩大的同情则是更高形式的同情,它表现在:“第一,即使当受害者不是特别亲近的客体时,也感到同情;第二,当所发生的痛苦仅为耳闻,并非目睹时,也感到同情。”
理智是指实际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按照他的观点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一个人学得越多,就容易多学;另一方面,智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相形之下,他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理智的培养上,他强调三点。第一,要有适当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终止了。第二,要有一定的求知方法,它包括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耐心、勤奋、虚心等。第三,要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合众意的观点。
罗素认为具有以上四种特征并不足够,但他认为它们确实可使人们趋于完善。在罗素的教育思想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可以使人具备活力、勇气、敏感以及才智的,因为由具备这些品质的男人和女人构成的社会,其各方面都会与现在大不相同,没有人会感到无处遁形的不幸福感。以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例,其痛苦的根源只在于被动地顺从现有教育体制,而一旦人们具备了上述四个品性,敏感会使人们有意识地避开令人不愉快的规则,才智会使人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勇气会使人们破除万难去实践新的生活方式,活力则是从事这一切变革的根本。
【智慧心语】
关于教育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在教育思想史上有无数的说法。有人强调知识,有人强调善良,也有人强调勇气,还有人强调正直忠实,另外还有一些人强调国家使命,或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好。我们给教育下的目的不同,其对教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影响就会迥异。
比如,现代日本教育清楚地说明了——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国家强大。他们要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爱国热情,使之愿意为国家献身,同时通过传授知识使公民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于是,日本教育出一批生活刻板、工作特别卖力的国民。
中国孩子要背会孔子的《论语》,但这只是表现于一种外在的要求上,至于他们自由地思考并没有什么限制;或者参加一些祭奉祖先的仪式,但也决不会被强迫完全相信这些仪式含义。因此中国式教育带来了稳定和艺术,却没能带来进步和科学。
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当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以前从未尝试过的任务:把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种族的人转变成同一个民族,这项工作完成得既快又好,实在应该给完成任务的人以极高的赞赏。于是,美国成为一个最具包容精神的自由国度。
因此,我们确立怎样的教育目的,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教育实践将收获怎样的成效。罗素之培养理性品性的教育,是一种普世教育,是广泛适用的,因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一个由教育而拥有高度活泼、勇敢、敏感和理智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不愉快的人必定极少。
人类被赋予了一份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学海泛舟】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贵族家庭。他的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中篇小说《哥萨克》、《伊凡·伊里奇之死》,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等。其作品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作品博大精深。不只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能精微地刻画精神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抑制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他还善于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
为此,他被列宁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因为他没有将人物妖魔化或神圣化,而是真实地尊重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他相信,“精神的成长”是人类的一项工作。
正是这样一种人道主义育人思想,使得托尔斯泰总是无情地批判旧教育。他认为,旧教育培养的是淹没了精神意识的儿童。康斯坦丁诺夫的《教育史》记载了托尔斯泰眼里的旧式学校:“当我走进学校,看到一大群瘦弱、肮脏、穿着破烂的儿童们闪烁着双眼,常常带着天使般的表情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那种看到人溺水时的惊惧之感……,被淹没的是一些比什么都宝贵的东西,这正是在儿童身上明显表露的那种精神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