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份私藏的答案
杨吉武
一、情景事例
开学第一天我的第一节课,我精神抖擞地踏上了七年级七班的讲台。50张未摆脱稚气的面孔上写满了对我的信任与期待,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每一个孩子。做完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介绍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对作业和课堂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临下课时我把《数学学习与检测》发给同学们,再让大家把夹在书中的答案交回给我。在同学们做眼操的空当我无意中数了一下同学们交回来的答案,竟然少了一份。又数第二遍,还是49份。不由气从心生,这些小家伙,老师刚从思想、纪律方面教育了你们,竟然敢偷藏答案,辜负了老师对你们的信任。哼,我非查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教训你一下,看以后谁还敢不听话。但转念一想,如果查出来,当大家的面批评他(她),也许能对其他同学警示一下,但他(她)今后在班里还能抬起头来吗。如果查不出来,我该怎么下台呢。
二、分析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别人的爱和尊重,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初一的学生换了新的环境,想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好印象,应该保护他们这种心理。老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和草率,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进步的信心。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保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自尊心,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过程叙述
其实我并没有放弃追查那份答案。我暗地里安排了几个“心腹”严密侦查,三天后真相大白,是陈××私藏了那份答案。我到小学部找他原来的班主任了解到,陈××父母在菜市场做小生意,经常八九点钟回家,对他的学习不闻不问,小学毕业的他竟然认识不了几个字,语文成绩只有十几分。做数学题全凭感觉,但有时能考及格。怪不得陈××整天脏兮兮的,衣服上满是油花。回教室的路上我一边为有这么不负责任的家长愤慨,一边心中泛起一丝怜悯,我决心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我把儿子正在穿的T恤挑了几件,特意用黑色袋子封起来。第二天放学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开始我看出他有点忐忑。我把衣服交给他谎称是儿子穿小了的,扔掉可惜,让他换着穿,并嘱咐他要好好学习,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对答案的事我只字未提。在他转身出门的时候,我看到他眼中有东西在闪动。
接下来的几次课上,他依然经常搞小动作,注意力十分不集中。我想,孩子毕竟年龄比较小,自制力较差,再给他一些时间吧。所以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用眼神提醒他。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并没能使他明白我的良苦用心。怎么办?我想找他谈谈。但我却找不到合适的态度和语言跟他谈。因为我知道如果没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态度和说教语言,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在我踌躇不决之中,一次普通的单元检测中发生的事给我带来了一盏指路明灯。
检测试题是《数学学习与检测》上的综合测试卷。监考中我发现他正在“专注”地偷看藏在课桌洞里被他私藏下来的答案,没错,他在作弊!批阅试题时我在他的《数学学习与检测》上大大地写上了“优”和“你这次成绩老师很满意,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检测中都看到这样的好成绩。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得更好。加油啊!”第二天的课上,我着重表扬了作业(《数学学习与检测》)一贯优秀和这次检测成绩优秀的同学,还特别浓墨重彩地表扬了他,对他周围同学小声的议论假装没听见。但是我注意到他却红着脸低下了头。我也怀疑这样的处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成效
在以后的几天中我找到了答案,我是对的。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次检测之后的一天早上,我看见一份《数学学习与检测》的答案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自从那件事之后,他上课不再做小动作了,听课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课堂练习时他会主动把他的练习给我看,我也不失时机地肯定他的进步。他几乎每次测验都会有一些进步,成绩从不及格到及格,有几次还达到了优秀,而且现在的他已经不在后进生名单中了。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开始表扬他了。自那以后我开始尝试在学生作业本上写评语,或激励、或提醒,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现在我已经经常收到学生给我的便条了,读这些便条,我听到了孩子们心底的声音。
五、感悟
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遇到问题学生要冷静处理,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旦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理解,就会产生亲近、信赖的情感倾向,就会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从陈××的例子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科学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转变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仅关爱那些好学生,更要关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汲取到使他奋发向上的爱的琼浆。
点评:事虽不大,但作者处理的却很巧妙。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举多得。看似简单,其实颇具匠心,让我们看到了责任感极强的老师形象。
找病根下准药求长效
陈国玉
“报告老师,李殿军的家庭作业又没写!”临近放学,学习委员跑过来向我汇报。刚接手这个班级不到两个星期,“李殿军”的名字听得我连耳朵都长老茧了!李殿军是班里出了名的“顽石”,作业几乎是从来不做,也不肯补。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于是把他叫过来让他说明理由,谁知他一如既往,只是像木头似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我站在他面前说得口干舌燥,他却置若罔闻。我失去了耐心,决定拿出我的杀手锏——打电话请家长来。
十分钟左右,家长急匆匆赶到学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是不是犯错误了?”我向家长简单地说明了情况,家长向我连连致歉的同时熟练地抬起脚向孩子踹去!“扑通”一声,只见李殿军一屁股坐在地上,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对得起我吗?对得起老师吗?”李殿军的父亲厉声问道。我赶紧扶起他,家长却不依不饶,上前又是两个耳光:“老师跟你说了这么长时间的话,你耳朵聋了还是哑巴了?我工作那么忙,你还不让我省心……还不赶紧去补?”孩子用袖口擦了擦脸,慢吞吞地走进教室,趴在课桌上开始动笔……
也许是他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请家长这一举措的有效性,此后,每当他的作业不能正常完成时,我都会让他在“补作业”与“请家长”之间做一个选择。事后,我都会暗自庆幸他的作业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
在一次和校长的交谈中,跟他讲了这个事情,谁知校长一脸踌躇:“你这个做法真是大错特错,欠考虑!”我惊呆了。因为不明白为什么。“你从小到大,一直都很优秀,你没有做过差生,所以你不会懂得差生的心理。”校长意味深长地说。“差生有其差的原因,必须弄清‘病情’才能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处理,不能简单叫家长。一个学生落入差生的行列,必然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而当老师又粗暴地把他推回父母身边时,这并非教育他或者帮助他,反而是毁了他啊!”
老校长的一席话让我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这样简单地请家长,无疑是老师的懒惰与对教育责任的逃避,同时也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与不自信。回想孩子每次听到“家长”时的表情,我这才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鲁莽!想到这里,我掏出手机拨通了李殿军爸爸的电话。“陈老师您好,是不是孩子又犯什么事了?”对方张口就是这样的疑问。“哦,没有,明天上午十点请您到学校来一下。”我平静地说道,“另外,李殿军最近的表现很好!”我怕他又拿孩子出气,认真地补充了一句。
次日上午十点。“老师,是不是李殿军有什么事,电话里不方便说?”孩子爸爸一进办公室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您请坐!这次请您来不是为了孩子的事情,而是为了您——做家长的事!”“我?我有什么事?”“别急,听我慢慢跟您说。”接下来,我首先分析了李殿军同学的客观现状与从前任班主任那里打听来的成长经历,然后话锋一转:“您认为孩子变成这样,责任在谁?”“责任。当然怪他自己了,我们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吃,供他穿,老师辛辛苦苦教他,学不好当然怪他自己了!”他理由很充分。“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请您来开家长会,谈到了孩子上课插嘴的事情,您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了他一顿吧?其实老师只是跟您反馈一下情况而已。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请您到学校来了四次,而每次您都做了同样的事情——揍了孩子一顿……”我把从其他老师处了解的信息予以陈列。他的表情显得有些无奈。“这就是根源所在,孩子一直在你的‘棍棒’下不正常、不健康地成长,变成现在的样子也就不难理解了!”“那怎么办?”或许是听懂了我的分析,他焦急地问道。“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事情急不来,也没有特效药,只有慢慢来!”我安慰他,“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再不可轻易动手打孩子;其次,应该多和各科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多表扬孩子。”他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成了我们办公室的常客,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本子上写着、记着;李殿军被老师留下来补作业时,没有暴力,没有训斥——他在一旁安静地翻阅自己的记录本。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流逝,孩子身上的问题依然是时隐时现。不同以往的是,他不再沉默,不再内向,已经会向老师解释“错误”的原因,会跟同学们一起玩耍了。上课会举着稚嫩的小手喊:我来,我来……时不时还能看见他灿烂的笑容——尤其是放学时坐在父亲自行车后面的那一刻!
点评:学生不完成作业,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位老师的工作中都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是否也像作者最初那样不问原因、简单问责、求助于家长呢?老校长的话如醍醐灌顶,震撼心灵,让我们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弊端和实质——是对教师责任的回避。回想我平常的教育工作,如果面对一块块“顽石”,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了解一下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再指导学生把没完成的作业补上,以我们的真诚和耐心去感化,久而久之,总能将“顽石”融化。希望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找病根,下准药,求长效”。
信赖创造美
黄连祥
午休前,我夹起一叠厚厚的练习册,来到教室,组织小组长互相批改,她们立刻找好自己的搭档认真修改起来。半节课的工夫,就有几个组长修改好,看得出他们改得很认真,但是毕竟才二年级的学生,互相的修改看起来还是显得比较稚嫩,我一个个给他们耐心地讲解:什么样的作业属于认真的要给予表扬,什么样的属于态度不认真要接受教训……我正埋头批改,“老师!”耳旁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抬起头,是班里一个叫孙硕的小男生。“嗯?”我疑惑地看向他,“老师,我觉得你批改的真认真!”说完,他还惟恐我不信似的肯定地点点头。说真的,还是第一次有学生这样直白地当面夸我。从他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一种真诚,发自内心的,那么地纯净。刹那,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却由心头升起一种感动,“谢谢!”我微笑着说。我想,他一定也从我的眼中读出了真诚。因为,我看到了他甜甜的笑脸,还有——一种信赖。
这个叫孙硕的学生,是爸爸从安徽到济南打工才跟着转来的。我想,他原本应该是一个性格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多少有点不适应,与同学交往总有一些怯意。特别是,他讲话带着很重的家乡口音。因此,他第一天来到班级,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一与众不同之处。下课时,只要他一说话,就会有调皮的学生怪声怪气地模仿,这时,孙硕就会一声不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以后,我发现孙硕不再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下课了,当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玩小游戏时,他就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看着。我想,当他第一次跨进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时,心中一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此时,他的心中更多的肯定是孤独、寂寞。难道就要让这样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从此生活在阴影中吗?不!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学的是一首古诗,当检查大家的朗读时,我看到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我欣喜地发现,其中一只正是孙硕的。只不过,这只手不像其他同学的手,高高地伸到我的面前,但我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勇气。“孙硕,请你为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好吗?”这时,有好多学生扭头望向他,竟像看一场即将上演的精彩戏剧似的,我不动声色,用眼神鼓励着他。他拿起书,站了起来,做了两下吞咽的动作,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也许,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他非常认真地读了起来。浓重的家乡口音、别扭的语调,班里先是有了吃吃的笑声,接着,笑声如野火般很快蔓延开来,课堂里一片哄笑。孙硕似乎不为所动,把课文读完就放下书,端端正正地坐到座位上,眼睛向周围很快地扫了一下,然后看向我,脸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
我心里为他表现出的勇敢而暗暗叫好,同时,我也意识到,大家的笑声,再次伤害了他。我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问到:“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话音刚落,只见同桌侯跃然站起来,说:“他读的平翘舌音都不准。”“我都听不清他读的是什么。”“他还读错好多字呢!”……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随着大家的七嘴八舌,我注意到孙硕的头正一点一点低下去。也许,他为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而难过,也许,他正为刚才举了手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