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离京城不算太远,若快马加鞭,数日内即可到达。
苏册路上不敢耽搁,捡些近路,希望可以绕到允儿前方。
他此时浑身疼痛,又走的是荒僻小路,路上怪石丛生,凹凸不平,马上再一颠簸牵动内伤,他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支撑不住了。
苏册呀苏册,你不能倒下,你倒下了谁去救允儿?
于是咬紧牙苦撑。
汗水流进眼眶,刺得眼珠子疼痛;鞭痕在身上收缩,传来一种火辣辣的像火炉炙烤的感觉。
苏册在一瞬间想起烙饼,烙饼就是在这种痛苦中成熟的。
记忆里一旦出现食物,那散发着香甜的油糕就会让他感觉到温暖。
“师父,油糕里都是糖。”
“油糕里的糖就是它的心,你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他是甜的?”
老和尚的话让他激起了信心,谁也没有规定受了伤就要倒下,我偏不倒下!
绝不倒下!
苏册下马坐在一块石头上,慢慢调息内力。
伤口依然疼痛,体内一股真气无论如何提不起来,略微用力,那股真气就像一把利刃在体内来回戳动。
刚才他说得话不过是吓唬他们而已。
过了盏茶时分,他终于把那股真气压了下去。
那股真气一被压下去,体内另一股真气逐渐鼓荡起来。慢慢的,百汇穴开始散发热气,一缕白色的气息从头顶冉冉飘散。
苏册霍然睁开眼睛,一跃而起。
这轻轻一个动作,他的身子却纵到半空。
“万流归宗,导为我用!”
白海飘的内功心法不但治好了他的内伤,还让他不知不觉间功力大增。而这些都是拜渡慈那一掌所赐。她掌上的功力不知不觉见已经传给了苏册。
苏册哈哈大笑,一跃上马,沿着荒僻的小路疾驰而上。
日暮十分,拐入官道。
沿着官道行了一阵,前方忽然一个转弯,地势开阔起来。
苏册凝目瞧去,原来是一个市镇。
市镇不大,一茬青石板铺路,两旁开着店铺,人流如织,倒也热闹非凡。
他四下瞧瞧,知道这是抵达京城必经之路,就上前询问行人。连问了几个人,都说未曾看见有官兵经过,他还是不放心,见前面一个酒馆就走上前去。
店伙计接过他手中的缰绳,笑眯眯地招呼他。
“您请里面坐,来点什么?”
苏册也感到肚子饿了,就捡了个临窗的座位坐下。
“小二,我问你,最近可有一队官军经过?”
“没有。”小二摇头,“从我们这个镇子上京的人不少,其中也有好多军爷,可这一队官兵倒还是没有。”见苏册脸上露出怀疑的神色,他又补充说,“照理说,这么一大队人马经过,定要吵个人仰马翻,这镇子又不大,若是有一定会看见。”
苏册这才放心,叫了一盘牛肉,两屉包子,吃了起来。
两个包子下肚,突然一惊,这身衣服是在达鲁不花府骗来的,而自己身上的那点钱钞都在旧衣服里,可说是身无分文。他苦笑一下,要知道这样,该向唐其势要点银子。可现下这饭钱怎么结呢?伸进盘子拿包子的那只手不由缩了回来。管他呢,先吃饱再说。这么想着就又拿起包子大嚼。只是心里有事,后面这几个包子吃得有点索然无味。
忽然门外一阵喧哗,四个大汉推推嚷嚷走了进来。
那四人都是一色青袍,眉宇间十分相像,俨然如亲兄弟一般。
他们一坐下,手中兵器磕碰的咣啷啷直响,其中一个年岁稍大的老者坐下后,那三个人才嚷叫这小二上菜。似乎是以他为首。
苏册眼睛一亮,慢慢走了过去。
他施了一礼,“四位前辈,在下不小心钱财被偷儿窃去,旅居困顿,现有宝剑一把,想学那杨志‘插芦卖刀’,各位前辈可否一解在下之急难,感激不尽!”
一人道:“拿出来我兄弟看看,若中意赏钱自不会少。”
苏册把剑递给说话的那人,默默看着他们。
那人嘴角带着不屑,慢慢抽剑出鞘。
嗡地一声,一道光华喷涌而出。
那光华闪烁流转,艳丽夺目。
随即一股冷沁之气逼面生寒,几个人同时呆住。
苏册更是心惊,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把普通的宝剑,没想到却是一把绝世之刃。当时夺剑时根本无暇分辨好坏,后来从唐其势身上拿走此剑也全是为了防身所用。这时暗暗后悔,拿这样宝贵的东西换一顿饭钱,值得吗?
可是话一出口,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好剑!”
坐在角落里的一个黑袍人击桌赞叹。
那人一直坐在那里,只是他不言不语,无人注意。
一个汉子拿出一张“中统钞”仍在桌上。(注1)
“给你两贯,剑我留下了!”说着竟然把剑放在身后。
苏册道,“我这把剑难道就值这点银子?”
大汉怒道:“你要多少,一把破剑,识相的快点走开,打扰老子喝酒!”
苏册哈哈大笑,“千里马要遇伯乐,既然你不识此剑名贵,就请还来!”说着伸手拿剑。
大汉把他推向一旁,“你要是说出此剑名贵在哪里,老夫白送你十五贯,若说不出就此滚蛋!”
苏册怒道:“我说不出你又怎地?”
大汉还未开口,坐在一角的黑袍人接口说道:“他说不出我来说。”
“你是什么人?”
那人不理他,离座慢悠悠走了过来。
几人此时才看清,他竟然带着青铜面具,只是一袭黑袍,纤尘不染,看上去有些神秘的味道。
那人上前伸开手说道:“拿来!”
大汉气鼓鼓把剑交给他,大声道:“说不上来有你好看!”
那人接过长剑,反复观摩,喃喃道:“好剑!好剑!”
大汉不耐烦了,“快说,此剑好在那里?”
那人却慢慢吟出一句诗来。
“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大汉道:“谁让你背诗了,李白的这句诗我也听过。”
“是吗!”那人仰天大笑。
大汉道:“笑什么笑,快说此剑来历!”
那人目光看着外面,对旁人却是不屑一顾。
“当年洪府监兵戴嗣良离任,在广陵遇到了苏东坡,苏公看他随身带的这把宝剑,欣赏不已!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夏国剑。夏国剑与‘端砚’、‘蜀锦’、‘徽墨’、‘定瓷’齐名当时,前朝汴京失守,钦宗无法控制混乱的局势,于是解下腰间宝剑授予王伦,让他出面弹压。这也是一柄夏国剑。”
众人听得出神,全都不作一声。
“苏公当时就邀请晁补之一同观赏此剑。晁补之应约而写下了这首咏剑的千古绝唱。”
那人望着剑身,突然屈指一弹,叮地一声,龙吟虎啸一般,悠悠不绝。
那大汉听这句诗竟然不是李白所作,不由面红耳赤,恼羞成怒,“老子管他谁作的诗,你先说说此剑有什么长处。”
那人道:“此剑杀人不见血。”
大汉哄然大笑,“口说无凭,你杀个人我看。”
那人突然转头看向他,大汉见他目光凌厉无匹,不由打了个寒噤。
“杀个人!哈哈哈……”那人狂笑一声,“敢问世间有何人配做我的剑下之鬼!?”
“好个自大的家伙,看掌!”一旁从不做声的老者隔着桌子狠狠一掌劈去。
那人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他一掌“砰“地一声击在黑袍人身上,老者只觉手掌如浸泡在通红的熔炉一般,急急收回,只听咯嚓一声,手骨已然碎裂。
他疼得冷汗直流,余下三人一见,齐齐拔出兵刃扑向黑袍人。
突然间光华四射,照的人眼睛生疼。
一瞬间光华敛去,苏册一看,那三人站在那里纹丝不动,竟然是被点了穴道。
桌上放着那把夏国剑,剑已归鞘,仿佛刚才就从未打开过。
而那黑袍人早已消失不见。
他就像是流星,划出一刹那的灿烂后消逝了。
注1:中统钞是元朝政府为了收回宋朝的各种旧钞而发行的一种纸币。后文中的两贯在当可当白银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