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不安定的因素来源于一种紧张感。一般来说,白天好动不安的孩子往往在夜间也睡不老实。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好像在夜间也要进行他们白天的好动行为。有时候,这种不安也是由于白天活动过量,过度劳累而引起的。由于疲倦,孩子每天需要8~10小时的睡眠时间,而实际未能得到,精神过度疲倦。因此,妈妈可以让孩子周末多睡几小时觉,或是让他放学后小睡一会儿。
夜间咬牙是睡眠失调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12岁的孩子中,14%的小孩有夜间咬牙的问题。咬牙会造成孩子牙齿生长不良,而且使孩子早上醒来,感到腭骨很累。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妈妈让孩子在睡眠的时候放松身体,并且在睡觉前要做一些轻松的活动。
第二种情况:孩子经常做噩梦,妈妈怎么办?
噩梦并不需要妈妈花大量的精力来对付,但这至少反映了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内心活动。如果孩子的噩梦过于频繁而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妈妈就应该采取措施,或是向专家求助。在白天尽量避免压力过大或刺激过度的活动,可以在夜间获得较为安宁的睡眠。此外,妈妈不要在孩子睡觉前指责或惩罚他,而应该与孩子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进行和睦、愉快、温暖的交流。如果妈妈要想让孩子服从某一个要求,千万不要使用威胁手段。白天,孩子应该能感受到自己被妈妈所爱,感到安全,只有这样他才会在夜间睡眠时,保持平和舒适的心境。
孩子在噩梦醒来之后,最急迫的需要便是妈妈的关怀。妈妈本身应该保持自信与镇静,快步走到孩子身边,抱起他来,轻声安慰。把灯打开,让孩子看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与景象,以便使他彻底清醒。然后,向孩子解释这只是一个梦,只不过是睡觉后的一种反映,不是真的存在的事。还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会做噩梦,但是噩梦不会伤害任何人;并让孩子知道,你就在他的身边,任何人或物都不会伤害他的。孩子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平静。第二天,妈妈不妨和孩子继续这一个话题。鼓励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要自信、自我控制。比如你让孩子把梦中咬他的黑蜘蛛画下来,然后告诉他,黑蜘蛛一点也不可怕,你完全可以打死它。你便让孩子拍打纸上的蜘蛛,然后把它撕掉。
第三种情况:孩子失眠,妈妈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失眠或者白天喊自己困,妈妈应该首先观察一下这是不是神经原因造成的,此外,妈妈还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是不是服用了什么药物,或是有什么病症。幼儿往往不愿意睡觉,是他们对睡眠怀有一种矛盾心理,总是担心入睡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少年的失眠也是个人的情绪造成的,比如紧张、忧虑、自卑、沮丧、疲劳等。有的孩子白天活动过度或过于兴奋,到了夜间仍然无法入睡,造成失眠。
在了解孩子的失眠原因后,妈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战胜失眠:
(1)让孩子的饮食起居具有规律性
制订作息时间表
妈妈应该保证孩子正常的作息规律,即每日按时睡觉、起床。周末,妈妈不妨为孩子安排特别的活动,允许他睡晚一会儿,作为日常生活节奏的调整。孩子大一点时,应少睡午觉。
自我安宁法
睡觉前的一个小时之内的活动应该轻松、安静,如读书或者看电视,妈妈应避免让孩子进行剧烈的活动,或看恐怖的影视片。此外,睡觉前的热水浴也可以让孩子放松身心,获得良好的睡眠。
适当的饮食
孩子的饮食要适量,尤其要避免夜间吃地过饱。
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妈妈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力,以便承受相对剧烈的体力活动。不过,应有规律地活动,如打网球等。白天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对更长睡眠的需要。
睡眠环境
如果孩子的卧室很热,空气不流通,孩子的睡眠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好不了。妈妈应想办法,保证孩子房内的空气爽快舒适,以免孩子感到喉咙干燥。此外,过于嘈杂或者拥挤的睡眠房间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如有可能,在孩子上床睡觉时,妈妈应把邻室的录音机和电视机的音响调到低度,以保证安静的睡眠环境。
卧床限制
妈妈不要让孩子在床上看书或看电视,甚至休息。床,对于孩子来说,只是睡觉的地方。
(2)让孩子恢复平和的心理状态
精神放松,肌肉放松,改变就寝时间。
妈妈应帮助孩子选择就寝时间。这一时间既应符合孩子的体质,又要适合孩子的睡眠需要。
安慰
妈妈应告诉孩子,很多人都有失眠现象。这主要是忧虑带来的紧张。如果处理好引起烦恼的难题,就会轻松起来,失眠现象就会消失。妈妈还应该安慰孩子,一两次睡不着觉,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损害,没有必要太担心。
不要放任
孩子失眠,你不要让他过来和你聊天,也不要让他睡在你的房中,以免加剧失眠状态。若孩子睡不着,走进了你的房间,你应该态度坚决地让他回去睡下。如有必要,可以将他强行送回。
(3)药物治疗
安眠药片往往能起到神奇的作用。不过,长期服用药物来帮助睡眠,会导致人对药物的依赖性。所以,不应过于依靠药物的作用。
总之,孩子的睡眠与生长发育是密切相关的。孩子的生长是在睡眠过程中完成的。睡眠时,休内生长激素增多,睡得越香、越深,生长激素分泌就越多、越旺盛,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就越好。忽视孩子的睡眠质量,等于忽视孩子的健康!
6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尤为重要
事件
妮妮差一个多月就满三岁了,可现在也越来越不好好吃饭了。孩子已经上了三个月托儿所,老师说每天都要让人喂,饭放在面前自己也不动手去吃。现在在家里也不好好吃饭,每次叫她吃饭,她都说不吃,要看动画片,如果一边看一边喂还可以吃一些。为妮妮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妈妈着急上火。
专家如是说
妈妈关心孩子的“吃”,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吃得好一些,身体长得“棒”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使孩子长得“棒”,是否尽挑好的东西给孩子吃就行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妈妈对他宠得不行:小孩子要什么,妈妈给提供什么,这样一来,导致小孩子偏食,造成小孩营养不良,或者身体发育不良。
当然,也有的妈妈不是那样宠自己的孩子,他们也看不惯家里的老人宠孩子。因此,在看到孩子吃饭动个不停时,常常大发脾气:“规矩点,吃!”有时吆喝无用,便一巴掌打过去:“吃不吃?快点!识相点吃下去!”妈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多吃点,哪里知道孩子的情绪受了影响,反而更加不想吃了。
给妈妈的建议
看来,光让孩子吃东西还不行,还得注意培养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妈妈该怎样做呢?
一、让孩子不要偏食
婴幼儿正处在迅速成长的阶段,需要吸收各种养料,以便身体各部分器官正常发育。妈妈应适当地为他选择、安排和调剂具有各种营养的食物,而不能完全听从孩子,他要吃什么就准备什么。例如:孩子光想吃鱼肉荤腥而不想吃萝卜青菜等清淡蔬菜,妈妈就不能顺着他,而应当要求孩子先吃一点素菜后才给吃荤菜。开始孩子会有些不习惯,但只要坚持几次下来,他便不再会坚持“只吃荤不吃素”了。
二、不在孩子吃饭时训斥孩子
有些妈妈喜欢在孩子吃饭前训孩子,这是很不好的。吃饭时心情舒畅,再差的饭菜也可口;吃饭时情绪低落,心情沉重,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从生理、心理卫生的角度看,人的生理机制是受大脑支配的(消化器官肠胃也不例外),心情不愉快,必然会影响消化系统正常的活动。如果经常在吃饭前训话,孩子就会形成消极的厌食条件反射,严重的还会产生恐惧怕吃饭的不良情感。
三、让孩子养成定时吃饭的习惯
吃饭应该定时,即使偶尔给孩子吃一些零食也应安排在合适的时间,不应该没有时间限制,想吃便吃,不想吃便不吃。常吃零食的习惯妨碍孩子的健康.因为肠胃得不到适当的休息,食物在胃里没有很好地消化就被送入肠道,这样会加重肠道的负担,从而会造成胃肠消化机能障碍,轻则使人不舒服,重则会引起恶心呕吐、拉稀等。
四、要控制孩子的食量
有的孩子贪吃,往往肚子饱了,嘴巴却吃个不停。有的妈妈往往会听之任之:“他要吃就让他吃嘛!”而不知道对孩子的饮食应当有所控制,过饿和过饱都是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
就实际情形而言,妈妈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以免孩子的胃肠负担过重。即使是有较高营养价值的东西也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如蜂蜜中含较多的葡萄糖、果糖,有补充牛奶中缺乏的铁质的作用,但约有15%的蜂蜜中有一种内毒梭菌,他产生的毒素可以使婴幼儿发病,症状是从便秘开始,接着哭声微弱,全身无力,头抬不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五、吃饭要因时而异
一般来说,婴儿(2~3岁)每天吃四顿。幼儿期起就应一日三餐。但是一日三餐不应该是毫无区别的,而应该适当加以变化,以便使摄入的养分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孩子长得更“棒”些。“早饭要吃得好”,一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饭要吃得饱”,及时补充能量使人精神抖擞;“晚饭要吃得少”,让肠胃休息好,有利于睡眠。
六、让孩子少吃零食
少吃零食,特别是在饭前一个小时不能吃。因为零食营养价值低,也影响孩子的食欲。有些孩子只吃零食不好好吃饭,造成营养缺乏。而且多吃零食,孩子进餐量小,很容易就饿。有些妈妈又担心孩子饿了会影响长身体,又给加很多零食,如此,影响了下一餐的进食,造成恶性循环。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作为妈妈,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进餐,严于控制孩子的零食,乐于与孩子沟通,勤于想办法使食物变得更加精美可口,那么就能成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