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
很多独生子女在学习时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因而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事实上,学习不可盲目,必须要为自己的学习设立一个适当的目标。因为,有了目标,学习便有了前进的方向,并因此而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有效激发我们的上进心,而达到目标后又可增强我们的成就感,继而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一个适当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还能规范孩子学习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如今的学习一方面是在提高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进入社会作技能准备。而在目标的指导下,可以规划出几年内的学习体系,在这期间的每一种选择都是在丰富、充实它,就像孩子入学时的课程选择,就是在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规划一个学习体系。
关于目标的重要性,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让3组人分别沿公路步行前往一个从未去过的村庄。
第1组:实验者不告诉实验对象距离目的地有多远,只要求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
第2组:实验者只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目的地有50公里。
第3组:实验者不仅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还让他们知道路边每隔1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
实验的结果是:第1组人越走情绪越低落,绝大部分人没有坚持到底;第2组人走到一半后开始叫苦,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到达终点;而第3组人一直充满信心,精神饱满,绝大多数走到了目的地。
一个简单的实验,把目标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演绎得浅显易懂。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有没有一个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中的3组人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人。
第1种人:他们有目标,却不知道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这样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加大,其激情势必难以保持,最终大多会选择放弃。这就如同前面实验中第1小组的情况。
第2种人:他们知道实现目标要付出的代价,但是,在为实现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挫折,他们就看不清自己与所定目标之间的距离了。这时,他们也无法再坚持下去。这就是实验中的第2组人。
第3种人:他们不仅知道实现目标要付出的艰难,而且,在不同阶段,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看到自己和目标间被缩短了的距离。这样一来,他们就总能及时给自己补充动力,坚持走下去就显得容易多了。这就像实验中的第3组人,他们不仅知道这次行程是50公里,而且,每隔1公里,都会有一块里程碑在告诉他们:你们离目标又近了1公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标对于成功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父母要想帮助独生子女有效提高自己的成绩,就一定要让孩子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所谓适当,是指这个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会使孩子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失去信心,导致成绩下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同学,平时各科成绩只在七八十分之间,期末考试之前他竟满怀激情地一下子将目标定为各科成绩都要达到95分以上。这个目标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即使他在临考前昼夜不息地拼命学习,想要一下子从中等生跃升成为尖子生,也是没有多大可能的。事实也证明,他失败了。而目标定的太低,也是不行的,比如,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的同学,而期末考试成绩却只要求达到90分即可,这个目标显然又太保守了,这样的目标就产生不了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就失去了定目标的意义。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设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呢?
第一,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帮助孩子制定最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
父母应该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发现某一学科的知识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时,他们往往能将这一门科学的非常好。
小超从小就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对数学这一科目有着独特的爱好。他的爸爸发现了这一点,就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在爸爸的鼓励下,小超多次参加奥数竞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他考上了某着名理工大学的数学系,最近正在准备出国。
第二,鼓励孩子通过对自身的切实了解,自己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当孩子被鼓舞和信任有能力做一件事情时,他们往往能爆发出最大的潜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对自身的了解,让孩子自行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不断给予孩子以信任和鼓励。
第三,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水平,不要制定超出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制定学习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实现目标。
第四,让孩子围绕学习目标,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它。
孩子的学习目标一旦确立下来,就要靠自身去努力奋斗。有一个孩子在学习时,目标一直不改,可学习成绩并未得到明显的上升。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气馁,一直在与他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探讨如何克服困难,去拼搏去奋斗,才能达到目标。而当他感到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并未强制性地打骂他,而是理性地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重新拾起勇气,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孩子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考试名次在全级中上升了一百多位。
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大是大多数独生子女要面对的现实。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差的孩子,对过量的作业表示厌烦,对频繁的考试心有余悸,都是十分常见的,有的孩子甚至患上了考试焦虑症。
学习是学龄前独生子女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有研究表明,学龄儿童各类不适应问题的出现,有80%与他们的学业有关。一些表现在不良情绪上、行为举止上的问题,其根源仍在学习的适应不良上;而另一项研究亦指出,有90%的学龄儿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学业适应不良。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儿童此类问题发生的比率更高一些。
当你的孩子出现下述情况时,他可能已经因过度的学习压力发生了适应不良,如不能及时注意到并尽快予以纠正,后果将十分严重:
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性地打瞌睡或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小动作特别多,不仅自己精力不集中,而且故意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经常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
故意拖延时间不去做作业,做也是敷衍了事,经常性地抄同学的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甚至于一见到作业就厌烦、就发火、就脾气暴躁或者哭泣,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害怕考试,对考试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考前过分紧张,睡不好觉,考试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都忘得一乾二净,甚至到了谈考试色变的程度,或者发生病理性反应;
因为学习成绩较好,对自己总是有很高的要求,特别在乎成绩的排名,总想争第一,稍有失误就痛不欲生,对自己过分苛刻和严厉,有时会在同学面前故意装作轻松,有意表示自己怎样玩乐、怎样看电视,以掩盖死命读书做题的真实情况;
因为对学习的厌烦而和老师的关系过分紧张,从内心里不喜欢、甚至憎恨老师,有的孩子会对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好感;
和家长关系紧张,特别厌烦家长督促检查自己的学习,不愿意和家长讨论有关学习的事,对家长提出的成绩及排名要求非常反感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经常因此而发生强烈的亲子冲突;
因学习成绩差而过分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自己的成绩或其他方面的不足而苦恼,心理脆弱,有时会因此而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尤其是在考试前后、作业太多或学习遇到挫折的时候;
凡此种种表现都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切实予以引导,帮助孩子们去缓解压力,获得积极的生活状态。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新认识。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破除“成功惟有上大学一条路”的思想,要认真思考孩子的优劣特征、兴趣偏好,和孩子一起精心设计他的成才之路,对于那些学习确实存在种种障碍的孩子,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敢于另辟蹊径。
第二,下大气力解决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
家长要注意常鼓励孩子,不断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各种小的直接的目标,用讲故事、树榜样等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向孩子灌输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孩子将目光投向社会、世界、未来。
第三,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发生困难大多数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认真态度、较长时间专注一件事的习惯和整洁严谨的做人处世态度。
第四,切实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有一定难度,有的孩子因为某一个问题没弄明白,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家长要从上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孩子是否跟上学习进度,有条件的每周和孩子一起总结一次,发现哪里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补上。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得以解决,兴趣必然提高。
第五,要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偏差的孩子。
一时的分数低,并不代表全部,也不能就此认定孩子学习不好。在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同时,还要不时地给予鼓励,特别要注意发现孩子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辅以必要的严格要求,两方面交替对孩子施以刺激,达到强化学习动机的目的。
教孩子正确面对学习上的挫折
来看一则真实的新闻:
高三学生张羽(化名)因高考分数与估分相差甚远,与重点大学无缘而在家自杀身亡。据张父说,高考分数线揭晓后,张羽考了506分,与原先估计的570分相差甚远。张羽沉默了好久,但是看上去还算正常。第二天,张羽与其父一起去查询志愿,并打听是否可以上复习班,晚上9点多他便上楼睡觉去了。
但是,当天晚上10点20时,张羽的母亲上楼睡觉时,却发现张羽割腕自杀,一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抢救,可为时已晚……
像张羽这样的独生子女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每过几年都会有一些类似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受不住这样的挫折,而选择轻生的道路。
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碰到一些挫折。学习挫折是指学习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一时又无法克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或紧张状态。这种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如:讲课内容听不懂,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是他们抗挫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今天的差距。因为成长过程过于顺利,致使宁铂很难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学毕业后,宁铂虽然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的希望。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而张亚勤在挫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从而铸就了他今日成就。
事实上,学习挫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首先,学习动机不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必要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总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没有学习愿望,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自觉性和求知欲望,因此,一提到学习就经常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其次,学习意志不坚定。意志是一个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活动,它是完成个人目标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7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质量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所有的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父母要想教会孩子正确的面对学习挫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一生中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挫折并不等于绝境。在遭受挫折时,要学会了解自己受挫时的思想与心理,及时调整,要学会克服困难,经受实践的考验。当再次遇到挫折时,能理智地控制自己。
二、多肯定和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
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三、培养孩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四、让孩子适当受一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