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就是不盲从,不轻信,不依赖,遇到不懂的问题多想想,有怀疑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自己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之前,一定不要死记现成的答案。
坚持独立思考是同学们一定要培养的能力,大家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才真正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小发明大创造】
椅子的发明
起初,人们为了方便,发明了凳子。凳子发展到椅子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发明,但却经历了几百年时间。相传,发明椅子的人是在爱情的启发下灵光一现而想到的。据说,兰阳城一对恩爱夫妻,丈夫是个读书人,每天深夜读书,妻子怕他读书的时候后背冷,总是悄悄在身后抱着他,给他温暖。妻子去世后,他忘不了这样温暖,于是发明了一种仿佛后边有人的坐具,这就是椅子!
【小故事妙思维】
电梯装在楼外
美国纽约有一家商场生意兴隆,渐渐地电梯不够用了,于是决定再加一部,商场老板聘请了一位建筑师和一位工程师商量怎样增设新的电梯。专家们经过研究讨论,都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每层楼都打个大洞,直接通过这些洞安装新电梯。
方案拟定后,专家们坐在商场前厅商谈工程计划。刚好他们的谈话内容被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清洁员听到了。清洁员说:“要是每层楼都打个大洞,肯定会弄得到处都是灰尘,乱糟糟的,到时候谁还来咱们商场。”两位工程师瞥了清洁员一眼,说:“那肯定是难免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由于清洁员天天在这里上班,对这座商场大楼非常熟悉,加上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立即说道:“要是我,我会把电梯装在楼外。”二位工程师一听,觉得这种方法不仅干净,而且省去了很多工程,就采取了清洁员的意见,把电梯装在楼外。
相信奇迹的存在
创造性的发挥可以点石成金,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很多奇迹。但是你想具有创造性,首先就要相信奇迹的存在,更要相信奇迹会在你的身上发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
有一天,汤姆看见墙上贴着一张广告,广告上面写着:“谁寄给我1美元,我就卖给他一辆豪华的汽车。”他不屑一顾地对身边的好朋友玛丽说:“谁要相信这个广告,他就是一个愚蠢的人。”
可是好奇心很强的玛丽就真的按照广告所说的地址寄去了1美元。过了几天以后,玛丽真的接到了一个电话,通知她去某个地方领车。玛丽也真的去了那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只见一扇豪华的大门打开了,走出来了一位高贵的女士,当她证明玛丽的身份以后,毫不犹豫的就给玛丽了一辆豪华的轿车。玛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高贵的女士告诉玛丽,“其实我是为了报复我丈夫生前的情妇,利用处理遗物的权力,将丈夫留给情妇的汽车拍卖,并且只标价1美元。
当汤姆看见玛丽驾驶着一辆豪华轿车的时候,自己追悔莫及。
相信奇迹会发生的人,应当时刻保持一种好奇心。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光是模糊不清的。”
好奇心就像是探照灯的光柱,它将永远把探索的光芒投向创新的未来。一个人对自然界和社会上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探索的光芒可以说就越亮。一切奥秘乃至奇迹都会暴露在好奇心的巨大视野中。相反,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对周围的事物都习以为常或者熟视无睹,那么他的探索范围将会十分狭窄,甚至连创新的机遇都碰不上。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石头非常好奇。他少年的时候,便对村里面一块来历不明的大石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长大以后的李四光更是对各种奇怪的石头情有独钟。有一次,他从大同盆地采回一块石头,并发现太行山麓也有这种冰川条痕砾石,出于好奇心,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结果李四光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第一次发现了中国发生过第四次冰川,而在这之前,外国的专家曾经断言过,中国不可能有这种过程。
好奇心与怀疑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习俗或者传统科学压制的时候,好奇心马上就转化为怀疑精神。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怀疑精神,才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
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在创新领域内搜索有意义的目标,并编织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创造出奇迹。
【小发明大创造】
电灯的来历
爱迪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发明一种简单明亮的能用电带动的灯。为了研制这种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停地找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他发明炭丝作灯丝后,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发明出了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的电灯。这就是现代常用的白炽灯。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的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小故事妙思维】
救命的小白鼠
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收到了一份购买两只小白鼠的账单,他把购买小白鼠的部属叫来,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部属回答说:“上星期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需要重新安装电线。但是直径只有2.5厘米的管道根本不能把电线穿过去。后来,我们买了两只小白鼠,一只公,一只母。把电线拴在公白鼠身上,让母白鼠在那一头叫,这样电线就很容易穿好了。
懂得失败的惯性
失败人人都会遇到,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每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要注意注意这可能是新的更大的失败的开始而已。正是有了失败,人们才才更觉得成功的珍贵和诱人。事实上,不论成功与失败,都绝不像电子游戏那么简单。很多人之所以对电子游戏痴迷不已,正是因为游戏中的社会博弈规则是一种想像的人生法则,可以让玩家在最适宜于他们思维定势的规则中获得虚拟的成功感觉。而现实中的人生,其变量或变数却远比电子游戏要复杂得多,更有未知性,因此更富于挑战性,更要有趣得多。
现实版本的人生有趣之处就在于:失败的选择会让人陷入失败的惯性之中,而正确的选择却只不过是一个刚刚开始。最常见的人生失败都有着“一着失误,满盘皆输”的特点,但只靠着一次选择就决胜终生的事情,却是不常见。
“在比赛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从零出发,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名教练这样说道。他的球队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连败,奥克兰一位运动家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从数字意义上来说,每场比赛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说错了。赛场边的积分板也许是0:0,但是历史的积分板却早已写满。每一场比赛无法让组织的分数重新归零,就像每一个新的季度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并非一个崭新的开始,每一天对一个人来说也并非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把一辆旧汽车的里程重新调零,它还是一辆旧汽车,以往出色或差劲的表现是一笔遗产,一份记录,会被带到下一轮的竞争当中,当一两次失败变成了连败,积累起来的动能就会成为负担。一开始,人们并不清楚困难是长期的趋势还是暂时的现象。然而,随着失败的增加,连败主宰了历史。
失败会产生压力,它诱惑人们做出降低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事情,使他们对自己,对彼此,对领导者失去信心、责备、明哲保身或被动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失败的继续,这时候更大的问题就会出现,失败者周围的投资氛围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他们获取支持的组织环境为他们提供的给养大大减少。一旦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那些蒙受损失的人就开始真的走向了失败。他们发现获得支持和机遇都变得更难,他们被批评、被施压、被惩罚,被事后警告,被躲避,被边缘化,他们的意见被否决,注意力被分散,供应被切断,连败加固了,破坏更深了,绝望感使他们铤而走险。
其实麻烦无处不在,正确的选择并不意味着麻烦的结束,不过是新麻烦的开始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失败,要让自己保持信心十足的状态。
【小发明大创造】
电风扇的发明
最早的商品化的电风扇出现于1882年,是由美国纽约的克罗卡日卡齐斯发动机厂的主任技师休伊·斯卡茨·霍伊拉发明。第二年,这家工厂便开始批量生产,这时候生产的都是那种只有两片扇叶的台式电风扇。
世界上最早的齿轮驱动左右摇头的电风扇是由美国的埃克发动机及电气公司在1908年研制成功,这种电风扇防止了不必要的三百六十度转头送风,渐渐地占据日后的主力市场。
【小故事妙思维】
牛津大学的面试题
英国牛津大学的面试题可以说是很严格的,有一天,有一位考生进入考场,见到主考老师手中拿着一份《泰晤士报》。主考老师给这位考生的题目是:“设法让我大吃一惊。”这位考生听完后,一把将老师手中的《泰晤士报》抢了过来,然后用打火机烧掉。考生的“回答”真的让老师大吃一惊,结果他顺利的通过了考试。
突破自己的逻辑思维
要想有新奇独特而又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发明创造,实在不是一件说了就能做的事,有时候要有超越逻辑思维的力量。
古时候,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而言还非常差,很多人受伤后,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外科治疗,甚至连最简单的急救包扎和消炎也做不到,没过两天人们的伤口就会化脓、生蛆,严重的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医生却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伤口长出蝇蛆的士兵,不但没有发烧等其他症状,连伤口也没有继续腐烂,反而很快就愈合了,这让医生觉得惊奇不已。
后来,有些大胆的医生就试着把蝇蛆放在那些新受伤人的伤口处,伤口竟然很快就开始愈合用这种方法替病人治病,竟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人人都知道苍蝇很脏,但是它却不会被细菌感染,而蝇蛆则能够迅速地将腐肉啃噬掉,歪打正着的帮助伤口迅速地愈合。如果医生没有这种聪明的智慧,没有创意性的思维,很多人受的伤就会更加严重了。
创业就是金钱,不管在什么场合,你手中拿到的成功钥匙就是创意。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要想拿出与众不同的创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要有力量超越逻辑思维。
逻辑是人们在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总结出的一些基本思维规律,是在思维中要遵守的思维规则。而创造性往往是对旧的模式和规则的一种否定或者扬弃,对许多在襁褓中的新创意、新思想来说,它们往往是与原来的所谓逻辑规则不相容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可是事实上,很多奇妙的创意思维都是一些“不符合逻辑”的点子,如果我们以不符合逻辑就加以否定,对那些刚刚萌芽的创造幼苗来说,无疑是一本剥夺它生存权力的判决书。因此,这些“不符合逻辑”的思维,往往成为创造发明者创新思维的基础。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是现有的知识、经验之内的思维活动,虽然有时候它可以导致一些发明、发现,但是,它们一般都是拘泥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只是在某个范围内按照已经知道的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罢了。
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比,不同点主要在于它具有新颖性、独创性以及突破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思维不同,创新思维要突破我们自身已经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在看起来不合逻辑的地方发现突破口。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觉、猜测、想像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如果我们光凭逻辑思维是不可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头脑中的创新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我们的思考,更离不开创新思维。
而我们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要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情、想问题的模式,通过全新的思路来考察和分析问题,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大的突破。
【小发明大创造】
摩托车的来历
摩托车,又名机器脚踏车,是德国人戴姆勒在1885年发明的。戴姆勒曾经是一位在奥托工厂任职的青年技术员,为了研制一种小巧而高效的内燃机,他毅然辞去了工厂职务,之后,他参加了一个专门进行科学研制的机构组织,在1883年研制出第一辆摩托车雏形,并于同年12月16日获得德意志帝国第28022号专利。
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把经过改进的汽油引擎装到木制的两轮车上,这就是现代摩托车的鼻祖,并获得了专利。
【小故事妙思维】
劣质画展
一位名叫诺曼·沃特的美国收藏家,他有个特殊的爱好,喜欢收藏劣画,他收购劣画有两个标准:或者名家的“失常之作”;或者是那些价格低于5美元的无名人士的画。前前后后大约一共收集了200多幅劣画。
1974年,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要办首届劣画大展,目的是为了让年轻人通过这些不同水平的画作欣赏,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从而发现好画与名画的真正价值。
这次画展举办的很成功,有很多大人、业内专家都争先恐后进行参观,有的人甚至不远千里日夜兼程的赶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