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是什么?勤,就是善于充分利用时间;奋,就是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勤奋,就是为了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用好每一个今天,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我们的祖先把“勤”和“奋”联合组合成勤奋这个词,是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勤”的反面是懒,要勤而不懒少不了“奋”。尤其对于正在求学的青少年来说,学习就是在知识道路上进行长征。一门又一门的功课,一本又一本的书,就像前进道路上的千山万水,要越过这些山山水水,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是挫折。如果缺乏奋斗的精神,遇难而退,是不可能持久地“勤”下去。反之,有“奋”无“勤”,成天只是嘴上高喊:“不怕困难!不怕困难!”充其量只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角色,于实际毫无意义。因此,“勤”和“奋”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一个人要想不虚度一生,应当视“勤奋”如同形影,永不分离。
有人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而实际上集中起来说,三种境界所强调的就是“勤奋”二字。勤奋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毅力,或者说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虽然说人天生的资质各不一样,但勤奋可以以后天之长予以弥补却是不可质疑的,所谓“勤能补拙”。勤奋耕耘是播种,勤奋可以对先天不足进行弥补,勤奋可以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其实一个人,如果天资再高,不勤奋的话,必干不成大事,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勤奋刻苦,则必出成果。勤学的过程是滴水成池的过程。所以青少年应当把握勤奋这把青春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将青春的理想变成现实。
可见,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来说,勤奋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因为勤奋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因为勤奋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智慧,可以增加青少年的见识,可以使青少年更有力地把握自己,还可以为青少年在未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础。
勤奋是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奋是理想的翅膀,懒惰是学习的敌人。
天才就是勤奋。
任何成功总是属于勤奋不懈的人。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传说,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查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其实孔子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持之以恒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无独有偶,西汉时期匡衡的勤奋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一些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凿壁偷光”的历史故事,它的历史原型出自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个匡衡利用自己勤奋的精神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苦,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范德瓦尔斯(1837~1923)是科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和研究价值的人物。他生于荷兰一个工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只接受过正规的小学教育。但他勤奋好学,通过艰苦的自学,获取了“教师资格”证书,谋取了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他并未因此而止步。不久他又放弃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职位,以旁听生的身份到莱顿大学注册学习数学。正是在这里,他对物理科学产生了理性的认识,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此,他在物理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形成了范德瓦尔斯学派。范德瓦尔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科学活动组织者。在新成立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作为创建伊始的物理系的主任,范德瓦尔斯白手起家,多方筹措资金,建起物理实验室,安排教学和科研活动,使物理系得以发展壮大。在荷兰皇家科学院任秘书长期间,他在学术出版物、科学院活动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强化了科学院的科学职能,使科学院真正成了荷兰科研活动的中心,推动了荷兰的科学进步。
只接受过正规小学教育的范德瓦尔斯为什么能获得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位当代的理论物理学家第一次读了范德瓦尔斯的著作后说:“对我来说,他的论文似乎写于20年前而非120年前。”为什么范德瓦尔斯的理论能永葆青春?荷兰是一个小国,但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设立之后的最初15年内,该国竟有5人获奖。为什么荷兰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和以范德瓦尔斯为首的热力学的荷兰学派有极大关系。更有人明了地说,这完全是由于范德瓦尔斯的勤奋。
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古今伟人名士、专家学者,他们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勤奋。不是吗?汉代司马迁正是由于勤奋,不怕困难,云游四海,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从中取得了大量的材料,才写成了世界名著《史记》。我国的徐霞客一生在外旅行40多年,亲自登险山、渡恶水,进岩洞搜集标本,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考试不及格,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笑他,他却不悲观失望。从此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争了气,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张广厚上初中时,因数学不及格而名落孙山,可他不气馁,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数学家,摘下了“张扬定理”的桂冠。还有我们周围的同学,他们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无不是勤奋的结果,无一不证明勤奋是宝。
2003年5月,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应新上任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原驻法大使)的邀请到外交学院讲课。丁肇中教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和人生体会,融合起来总共向大家讲了五个故事。其中讲的第五个故事也是重点强调了勤奋的精神。
事实无数次地证明,古往今来,许多誉满全球的伟人,他们的每一项成就、每一项发明创造,无一不是滴滴汗水、步步脚印,靠着自己的勤奋而得来的。鲁迅之渊博,正是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汲取知识的甘泉。被誉为“世界发明之父”的爱迪生,一生中有一千多件发明,频率实在惊人。如果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他再聪明,恐怕也有很多发明不能问世。《本草纲目》的写成,正是李时珍27个年头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访采四方”、“搜罗百代”的结果。古典物理学家的集大成者--牛顿,近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化学界的大师诺贝尔、门捷列夫,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他们之所以有这样伟大的成就,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他们都是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大胆实践,勇于向失败挑战,而最后他们成功了,胜利了。
无数的格言、警语和许许多多成功者的实践告诉我们:勤奋是无价之宝。只有握住勤奋的钥匙,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更多是勤奋的结果。勤能补拙,一分辛劳一分才。因此,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们,也必须牢牢把握勤奋这块宝,勇于吃苦,敢于拼搏,用勤奋去攀登美丽青春的峰巅,用勤奋得来之智慧和知识的金砖敲开美好青春的大门。
勤奋使青春更具魅力
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我们青少年从小就崇拜的人。少年时代,鲁迅的父亲身患重病,小小年纪的他便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他一面上私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因为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在尽力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同时,争分夺秒、勤奋刻苦地读书。
少年时代的鲁迅,每天从三味书屋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净,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书来,一页一页翻着阅读。一本绘图的《山海经》,他不仅反复阅读,而且把书上的画全部临摹下来。鲁迅13岁那年,因他祖父科场案发,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难。秦家有丰富的藏书。在半年多的逃难生活中,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秦家的大量书籍,尤其是《红楼梦》等著名的古典小说。后来,为了给父亲看病,虽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但他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读书。
鲁迅的家不太富裕。他十分爱读书,但又没钱买更多的书,于是他就学习古人,借书来抄。他小时候就抄了许多关于草木虫鱼之类的读物。后来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又抄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即使到了晚年,他对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
可见,鲁迅先生青年时代的巨大成就,是和他一贯的勤奋的精神分不开的。他之所以有丰富的知识并一直和白色恐怖和反动派作斗争,是因为勤奋给予了他巨大的战斗能量和勇气。可以说鲁迅先生的青春因为他的勤奋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