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青春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青春命运存在于你养成的每一个习惯之中。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芽”就是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而确切地讲实际上是从好的习惯开始的。
习惯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古往今来,习惯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可见,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是青少年获得美好青春的基础,对于其完善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等也都具有特别的作用。
美好青春需要良好习惯作伴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某个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还是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我们说,这个小故事中牛的条件反射也是一种生活中长久积累的习惯。
那么,究竟什么是习惯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做了如下解释:(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一解释说明习惯存在着两个层次,个人的和社会的。在英语中,习惯一词用“habit”表示?熏它有以下两种基本含义:(1)习惯,就是某人已经习惯了的不能放弃的某种东西;(2)指习性,脾性,惯常的行为。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习惯是一种熟练的行为或行为方式,一经形成不易改变;习惯与个人和社会都有密切联系,对人和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明确了习惯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将习惯进行分类。当然,习惯的分类标准还不止于此。但是,习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习惯的本质以及习惯对人的重要作用。
(1)按其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习惯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或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凡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的习惯就是良好的习惯,反之则是不良的习惯。
(2)习惯按其水平可以分为技能性习惯(也称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这样的习惯,可以认为是技能性习惯。又如做任何事情总是要了解各方面情况后才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则可以叫做智慧性习惯。
(3)习惯按其适用的领域可以分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性习惯和一个人所独有的个性习惯。人们的生活包括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两个基本的领域。人的习惯也可以分为适应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具有个人特色的习惯。它们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习惯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一般性习惯和适应某种工作需要的特殊性习惯。人的技能有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之分,习惯也存在着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良好习惯可以成就美好青春
很多人认为,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很多成功人士的事迹,很多成功学方面的著述,让人越来越觉得:成功有道。这个成功的道理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十分重要,它便是--成功需要好习惯。所谓好的习惯,例如:喜欢阅读;不睡懒觉;整洁而有条理;每日做笔记;遇事爱思考;对人有礼貌……
听起来很简单,当它们已经成为习惯的时候,的确很简单;当它们还没有成为习惯的时候,做起来也许就没有那么简单。可是,假如没有这些好的习惯,成功只能是海市蜃楼,可远观,而永远无法靠近。真是这么重要吗?是的,好习惯是一个通向美好青春的通道。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常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跑回教室;放学回家,每到广播英语或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接着打开车锁,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生受益。世界上著名的“铁娘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去刷牙,这就是习惯。”撒切尔夫人所说的“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就是受习惯支配着的下意识在发挥作用。
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生活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芽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贪玩的渴望。例如,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那些愿意玩儿的人拖他去整天打麻将、玩游戏机或保龄球,他会感到没意思、无聊、难受。即使出于身体锻炼的需要而停下学习,或者不得已而逢场作戏,他的心思也仍然始终在学习上,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这也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然联系。剑桥大学的哈钦森在他的调查材料中说:有70%的学者承认在自己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中,梦境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科学之父--笛卡尔认为,自己1619年11月10日晚上3个互不联系的梦造成了他生活的转折,梦境使他形成了关于方法论和数学物理方面的基本概念。1865年,德国的化学家凯库莱坐在颠簸的马车上打瞌睡,梦中揭示了苯的分子结构之谜。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也是在梦中看见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的。为什么两位化学家能够梦见苯环、元素周期表而普通的农民、商人却梦不到?芽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前者具有这方面的潜意识而后者没有。
青少年时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做事有始有终、有条不紊、诚实守信、细心、有耐心、有恒心等优秀的品质都源于最初习惯的养成。可以说“养成好习惯”是青少年学会做人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表面上看,它不如识几个字、背几首诗那样立竿见影,但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受益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交往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青少年学业成功的基石,青少年喜欢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他未来创新的基本素养。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养好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人常说:“先做对,再做好。”培养好习惯就是“先做对”。你拥有的好习惯越多,你离成功就越近,你把握自己青春的能力也就越强。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宛如一段绳、一滴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力量,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习惯的力量存在于类似绳锯和水滴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重复之中。等你能够感觉到它确实存在的时候,它的力量已经大得足以撼山震岳了,这时候你若想改变它,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切努力恐怕都只是徒劳而已,这就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所以,习惯一旦形成,它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人独一无二的主宰。对于青少年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就使自己多了一份力量去把握自己的青春。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点八五英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的?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因为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要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四点八五英尺正是电车轨道所用的标准。电车轨道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用马车的轮宽做标准的。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为四点八五英尺。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马人定的,四点八五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用四点八五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应该完结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完。
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工厂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再胖一些,这样容量就会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的宽度宽了一点点。
这个小故事是颇为有趣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载系统的设计,或许是由两千年前两匹战马的屁股宽度来决定的。幽默之余我们也可以看到,习惯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要冲破由习惯形成的规则又是多么的艰难。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用力,便将树苗连根拔起。
“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是啊,故事中的学生为什么拒绝了老师的要求呢?是什么力量阻止了他去尝试呢?正如老师所说,是习惯!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我们的习惯意识告诉我们拔它的尝试是徒劳无功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旦习惯养成,尤其是一旦好习惯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也会越来越成为你抓住机会和成功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