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把握“整体”入手
这里有适合不同人群的“记忆术”。在本章中,我会向大家公开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和对广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效的各种记忆方法,大家在看的时候不能只看一个,而是要将多个方法组合起来进行尝试。在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术。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记忆时,首先从把握“整体”入手。
我在《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SANMAKU出版)一书中曾写到,我在大学时代挑战司法考试时,为了把握整体,首先复印了书的目录。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把目录当作地图来用,要想知道现在正在读的内容在什么地方,可以用目录来确认其整体位置。把握整体之后,先要记住目录中出现的论点和案例,然后再记住各案例的重点,由此慢慢地掌握各个细节。
就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在一开始时,要掌握一个大致的概括内容这很容易,但是,要想一下记住全部的细节,就会觉得负担很重。如果能从粗略的整体入手,就会感觉刚开始记住的内容不多,所以很容易上手。
我经常会为第一次挑战司法考试的学生和非法学出身的学生推荐这种记忆方法。
据说,有人在做长时间演讲时,也会从把握“整体”入手。
构思演讲内容时,首先要记住三个重要的支柱。记住这个主干之后,再慢慢地记细枝末节。而实际上,大多数人不也正是按照这种结构来背诵演讲稿的吗?
我在“前言”中曾提到过,所谓熟练使用记忆,就相当于是将抽屉整理归纳编号,以方便使用。而这里的抽屉编号就相当于目录。看着目录想内容,就如同是在想“放在了几号抽屉里”一样。
像这样从整体开始做大致总结和记忆,可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提高效率。
把握复习的黄金时间
关于复习,我会教所有进入伊藤学校的学生记住:记忆的黄金时间是“一小时以内”和“睡前5分钟”。
在记忆术中,最重要的就是“复习”,所以听完课后,一定要马上进行复习。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尽量减少听课和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
想要记住的内容,大多会被马上忘掉。因为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是为了忘记才存在的。
大家应该都大致了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吧。这条“曲线”告诉我们:20分钟之后,人就会忘掉之前学习内容的42%,而只记得其中的58%;一小时后,忘掉56%,只记得44%;一天之后,忘掉73%;一周之后忘掉77%;一个月之后忘掉79%。
因为一小时就会忘掉之前学习的一半内容,所以,我建议大家,听完我的课之后,最迟也要在“一小时以内”复习。
一小时以内,指的就是听完课之后、回家放松之前的这一时间段。所以,要在回家吃晚饭之前,在轻松愉快地洗澡之前进行复习。如果可以的话,在到家之前的电车上或公交车上复习会更好。而若是能在讲课结束后,未离开座位之前,在教室里复习则是最好的。
在伊藤学校,你经常会看见授课结束后仍然有学生留在教室里。而每年能在短期内通过考试的人就出自这些人之间。
也许有很多人会在一上完课后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但我希望他们能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坐在座位上复习一下课堂上的内容。哪怕只是把刚才课堂上的重点标记出来、做一两句笔记,也会成为考试之前的重要食粮。
还有一点,就是要把每天睡觉前的5分钟用来复习。
30年以来,我一直在跟学生们讲:“首先,每天要抽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如果你能坚持每天都这样做,一年之后,你就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每天5分钟,最好是睡前的5分钟。睡前记过的内容,会不可思议地刻在脑海里,早上起来回忆一下,就能马上全部记起来。
这一点在脑科学上也得到了证明。人类会在睡眠中整理和巩固记忆,大脑会回忆、重现清醒时发生的事情,并强化记忆。梦,就是在记忆的重现过程中产生的。
也就是说,人是通过睡觉来巩固记忆的。所以,在睡前的5分钟再想一遍重要的事情,令记忆更加鲜明,也会令这一记忆在睡眠中得到巩固。
希望大家能养成在记忆的黄金时间里复习的习惯。
“印度记忆法”巩固你的记忆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谈复习。复习,就是要定期地反复进行以巩固记忆,复习是有技巧的。
第一次讲义复习,要在第一次听完课之后进行。可以的话,最好能在听完课之后马上复习,简述上课内容。
第二次课结束之后,要先复习第一次课的内容,之后再复习第二次课的内容。
第三次课结束之后,先粗略地复习一下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内容,之后再复习第三次课的内容。
以此类推,在第二十次课结束之后,先粗略地复习一下第一次到第十九次课的内容,之后再复习第二十次课的内容。
这里的重点就在于要粗略的复习之前的所有课程。如此一来,就能通过复习所有的内容将每节课的内容连接起来,以便更好地巩固记忆。
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地方。比如,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我说要你一天背十个,不是指第一天十个、第二天十个、第三天十个……这样来背,而是第一天学习十个,第二天复习了第一天的十个单词之后再背十个,第三天,再复习了第一天的十个和第二天的十个单词之后,再背十个,以此类推。
这种一边复习前面已经记忆过的一边记忆新的的记忆方法早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印度,这种记忆法被称为“印度记忆法”(《记忆力》威廉?W.阿特金森著,SANMAKU出版)。
在印度教中,描述了各个细节的圣典《吠陀》在写成文字之前是通过口传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当时,这种记忆术曾被当成是记忆传承的方法获得了广泛采用。
首先,要准确无误地记住圣典的第一句,之后,再来背诵第二句,而在记第二句之前一定要对第一句进行复习。之后,背诵第三句时,要先复习第一句和第二句,然后才能记第三句,以此类推。
要口头记住庞大的圣典绝非一件易事。而这种一句一句边向前推进边复习的方法,也确实帮助人们有效地记住了圣典的所有内容。这种记忆术绝对是古人煞费苦心才创造出来的。
一边做小型记忆,一边一点一点地增加记忆的量,长此以往,无论多大的量,总有一天都会被记到脑海里。
练习大提琴掌握的巩固记忆法
连我自己也没注意到,平时也能自然而然地使用印度记忆法。
最近,我开始练习大提琴——这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了。我在背大提琴乐谱的时候,就使用了印度记忆法。
有时,我贸然地想要弹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曲”,可结果总是让我感到苦恼。因为这首曲子是由连续排列的细小音符构成的,而我又想不看谱子弹奏,所以后来我就以四个小节为单位来背谱子,想挑战一下不看谱子弹奏整首曲子。
当然,要先记住最初的四小节并且能够弹奏之后,再进行下面的四小节。而此时,也不要忘了复习前面的四小节,而且再学下面的四小节时还要从最初的四小节开始复习。
这也就是说,每次练习都要从最初开始弹奏,最初的四小节已经被弹了几十遍,自然也就非常熟练了。
就算是难的指法和谱子中复杂的部分,也会经由整个练习而变得越来越熟练。于是,像我这样笨拙的人也能弹奏巴赫的曲目了。
当然,可能有的练习方法是要求反复弹奏整首曲子。但是,如果从头到尾弹奏整首曲子中间遇上几次挫折,那在精神上也是个沉重的打击。
而像我这样,以四小节为单位来进行记忆,一点一点积累,每次都从最初的部分开始练习,虽然浪费时间,但思想上不会有什么负担。这种方法,向来都是记忆的良药。
虽然我是大提琴初学者,但通过这种印度记忆法最终也能够熟记整个曲谱。
细分之后,一点一点地记忆。反复复习前面的部分,最终熟记全部内容。如果想一下子记住全部,记忆的门槛就会太高,而细分之后,记忆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特别是对于不擅长记忆的人来说,这种反复复习已经记住的部分然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记忆方法,简直堪称黄金记忆法。
使用彩色铅笔加深记忆
记忆,就是“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加强印象的记笔记的方法就是如此。这种方法我不仅自己在用,也会向学生推荐。
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将重点的地方标记出来并改变其颜色使其变得更为醒目的记忆方法,我想大家肯定都用过。
为了使颜色区分得更清楚,相比荧光笔,我更多时候会用彩色铅笔。
这是因为,荧光笔有时会渗进纸里,用着不方便。而且荧光笔的颜色均匀,而彩色铅笔的颜色是有深有浅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区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程度;一层一层加深了好几次的地方,就是重中之重,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觉得这里很重要,就用彩色铅笔在上面一遍一遍地画线、涂抹,当看到这些印记时就会唤醒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先用红色将要标注的地方用圆圈圈起来,正中用黄色涂抹,之后,再用红色画上圆圈,在黄色上再重复画上红色,这样一来,这一部分就变得五彩缤纷,只要看到这种颜色就会想与之相搭配的内容是什么。
此外,在笔记本纸张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感上也要多费心思。
这就跟看画的时候,画的本身和装饰框一样重要是一个道理。使用厚重的木质装饰框和使用轻质的塑料装饰框,会使人对画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
纸张的大小和形状等也和装饰框一样,写在多大尺寸的纸上,写在什么纸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写在活页本上,还是整理到了B6的卡片上,或是写在了像便签一样的小纸片上,要把这些连同写在纸上的内容信息一同记住。
反过来想一下,其实就是故意把要背的内容写到各种不同的纸上。不是写到大小相同的纸上,而是写到B6卡片上,写到有孔的活页纸上,写到粗糙的纸上,写到光滑的纸上,等等。
“没错,就是写在了有26个孔的活页纸上”,“写在了一张大纸上”等诸如此类对不同纸张的大胆使用,能够加深印象,制造唤醒记忆的契机。
剩下的就是非常认真地、慢慢地写下要记忆的内容。
平常我写的字,是只有我自己才能看懂的潦草字,但写一定要记忆的内容时,就必须认真地、慢慢地、整齐地写了。
案例中重要的句子等,要像练习写字一样慢慢地、认真地写。这样就会给自己留下“那时写得非常认真”的印象。
此外,为了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用和平常用的毛笔、圆珠笔、自动笔等不同的笔来写,这种方法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