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底怎么办?回归邺城,避开关羽的锋芒?曹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神话的终点
襄樊之战是很多人的终点,于禁的、庞德的、曹操的、刘备的,也是关羽的。
先顶不住的是曹仁,他一边在前线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甚至不惜杀了自己骑了多年的白马,与将士们盟约,同生共死。在给将士们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后,曹仁回到自己府邸,一阵的悲观,他此时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援军还会不会有?这是他心中的一个疑问!
曹操在蒋济和司马懿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他不准备迁都了,而是要跟关羽顽抗到底!因为他知道现在服软,很可能自己的时代就结束了!他不想让襄樊之战变成自己人生的终点!
曹仁看到曹操果然又派军队来了,这次带队的是徐晃,不过他带来的兵有点寒酸,不仅数量少,而且还都是些刚刚招募的新兵,这帮人别说是打仗,估计连杀人都还没见过呢!但是,实在是没兵了,你不能让徐晃把洛阳的禁卫军都带去吧?
曹仁给徐晃派了任务,城外的水退了,老兄你还得在城外打游击!
徐晃出发了,前途未卜,于禁、庞德的例子就在眼前。为了给徐晃吃一颗定心丸,曹操给镇守在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张辽也下达了命令,让他务必抽派援兵,支援襄樊。这种姿态明显是做给徐晃和关羽看的,目的相同,曹操是要表态自己没有放弃襄樊,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里!
曹操那头在积极地准备,关羽也是一样,他正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发动对曹操的最后一战。其实,这一战,完全可以稳扎稳打,向刘备请求支援,派蜀中和汉中的两路大军同时出击,如果是那样的话,曹操就真的完蛋了。
但是,关羽没有,因为他已经不复当年的精力了,而且庞德所赐的箭疮还在不停的发作,而且间隔越来越短。关羽其实也已经被眼前的这两座坚城折磨的身心俱疲了。他恐怕也预感到,无论此仗成败,乱世留给他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蜀道来回一趟很费时间,援兵的成本也实在是太大。襄樊,近在眼前的襄樊就让我关羽一人解决吧!
关羽此时抽调了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快速开往了襄樊前线。这无疑是一次豪赌!
因为三国纷争不是下象棋,只有注意对面的对手就行了。三国是魏、蜀、吴,两国交战的同时,你必须时刻防备着第三国的任何动作。而且在这里没有人跟你讲马走日,象走田那样的规则的!
关羽知道,这时候主张孙刘联合的大都督鲁肃已经去世了。而新上任的吕蒙,是个非常不喜欢关羽的强势派,他一直主张用强硬的态度对付刘备。但是,关羽很快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吕蒙病了,而且也病得快要死了!上任的是周瑜的女婿陆逊。
关羽一边在感慨,是不是东吴大都督这个位置被人诅咒了啊?一边也在感慨,东吴真的无人可用了,弄了个裙带关系的小子上来混事!
陆逊给关羽写信,一边赞颂他的英明神武,一边说自己是个小辈,根本不懂事,以后还要多让关将军帮助!明显是个小粉丝对大英雄崇拜的态度。
关羽听了很受用,完全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也可以说他想利用这个空隙,一举拿下襄樊。所以关羽调走了防备东吴的士兵,这些人全部被开往前线,对襄樊发动最后的攻击。
但是,关羽受骗了,结结实实地受骗了,因为不只是陆逊在满嘴跑火车!就连吕蒙的病都是假的。
前线的对战还在继续,但是后方却出现了大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关羽的人生悲剧源于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很多人都在说,关羽骄于士大夫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剧。
没错,关羽在这方面是有他的缺陷的,比如,孙权很早就联系关羽想为他的长子孙登求一门亲事,但是关羽闻听后却大骂了使者!这事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更是让关羽说出了“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的伤人的话来,这事搁谁都受不了!
而对外人是这样还好说,对待自己人也是这样就有问题了,关羽和后方的糜芳和士仁有着很深的矛盾。在粮草供给问题上,关羽就曾经狠狠地批评了这两个人。而且还对他们说攻下襄樊后就要治他们的罪。(《三国志》:“还而治之!”)
关羽先是抽走了糜芳和士仁的兵马,然后又说要治他们的罪,这样整天人心惶惶的,在东吴攻来后,他们投降叛国那就再所难免了!
不过以上只是一些专家的比较传统的看法,就我看来,关羽人生悲剧的焦点还是在于他的义!
刘备当年携民渡江,而曹操当年徐州屠城!
这就是两个人的差别,刘备高举义旗,是道德模范。而曹操是个地道的政治怪兽,他靠的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模式管理他的团队。所以,当年关羽才会义无反顾地离开曹操,不是因为他不稀罕高官厚禄,也不是因为他和刘备的哥们义气。因为关羽知道他和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信奉的是刘备的仁义治国的方针,而不是曹操的王霸之业。
而可惜的是陈寿的那句话,很多史学家只关注了后一部分,而忽视了前一部分。善待卒伍其实也是关羽人生悲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前文提到的关羽俘虏的三万多于禁的部队,都被关羽押到了后方,那时没有《日内瓦公约》,关羽对待俘虏的态度完全可以简单明了,杀人了事!
而且这事挺常见,远的楚霸王项羽干过,坑杀秦卒二十万,只留下章邯等三员秦国的将领。近的曹操也干过,把徐州附近的百姓和士兵杀了个精光!
但是,信奉仁义路线的关羽没有这么干,这些人被他送到了后方。关羽并不能奢望让这些人马上变成自己人,更不能杀了他们,毁了刘皇叔仁义治国的金字招牌!但要让这三万多人活着,就必须要管他们的饭。
但是,在那个三国乱世里,每一粒粮食都不是白来的。管这些俘虏的饭,就必然会影响到前线将士的军粮。所以,关羽才会和负责后勤粮草的糜芳和士仁产生矛盾。但是,选择忠义就会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冲突。
关羽终于知道了东吴的异动,蜀军的间谍们得到了曹操和孙权已经开始秘密来往的重要情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关羽随时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
这时,关羽仍旧面临着抉择!退守还是继续进攻?
其实,我也一直在家中思考着这个问题,如果我是关羽,我会如何抉择!在短暂的思考后,我觉得继续进攻樊城其实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要快,而且要坚决!
因为如果此时撤退,襄樊大兵很可能尾随而来,那样关羽会非常危险。但是如果襄樊被攻破,那么以襄阳为中心,就可以展开对曹军或东吴的攻击,退一步说即便是荆州丢了,换了襄阳和樊城也值了。因为以襄樊为基地可以进攻任何想进攻的地方。
当然,我不知道关羽有没有经过我这样的“技术分析”,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肯定,关羽犹豫了,他放缓了进攻的节奏!他的攻势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凌厉了。不是关羽不想进攻,而是他的战斗意志正在消退,而徐晃的援兵到了,也极大地消磨了关羽的锐气。
《蜀记》中称,徐晃和关羽是好朋友,徐晃出城迎战关羽,两个人在队伍的前边寒暄了好一阵子,谈人生,说理想,就是没说眼前的战事。说着说着,突然徐晃对身后的士兵下令道:“一会打起来,谁能砍了关羽的脑袋,赏赐千金。”刚才还满面笑容的好友,翻脸这么快,关羽实在没有想到。他对徐晃说:“老兄何出此言?”徐晃义正言辞:“这是国事!”
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徐晃的抵抗意志如此顽强。但更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那个“病秧子”吕蒙,换上了一身白衣服,化妆成了客商,干掉了长江上的烽火台的哨兵,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江陵和公安城下。
这里是关羽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更为重要的是唯一可以攻击东吴的水军精锐都在这里,可是这里的守将糜芳和傅士仁的回应简单干脆,开城投降!
东吴吕蒙都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吧?
所有的家底被输得精光,豪赌输了,关羽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是摆在关羽面前的路仍然不是一条死路!
上策,向西撤退到房陵、上庸一带,然后经汉中回成都,保存实力,以图再战。
但是,关羽不是那样的人,在他的心里刘备的大业比什么都重要,此次出征不但没有夺取襄樊,还把刘备荆州大本营给丢了,他觉得对不起刘备!严重的心理负担必须要求他回师,夺回荆州。
其实这条路实际也是走得通的,但是还是因为关羽的仁义,造就了他的失败。关羽先派人到江陵去打探消息,但是使者却被吕蒙抓到,强迫他带来了很多将士的家书回去。
关羽完全可以烧毁家书,并对将士们说,吕蒙已经屠城,把你们的父母兄弟都杀了,大家跟我杀回去,给你们的家人报仇。那时候又没有手机,谁知道你说的是真还是假。士兵们肯定嗷嗷叫的跟着你回去夺回家园。
但是关羽却将这些家书都发给了士兵们,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在大难面前,要让将士们早一天得到亲人们的消息,又是善待士卒,又是仁义治军!但是这无疑葬送了关羽最后的希望。
家书中写的是什么?无非是我们很安全,吕蒙将军善待了我们,快投降吧!跟着关羽混只会死路一条!
几万荆州军瞬间土崩瓦解,而这时关羽走到了一个给过他很多回忆的地方,当阳。
十一年前,当阳桥长坂坡,刘备也是大败,是关羽派水军接应了刘备,可以说刘备是从这里东山再起的。
现在关羽也在当阳,他向西而走,从汉水登陆,直奔麦城而去。
刘备会因为自己的这次失利得到什么呢?关羽不敢想,也不能想!
孙权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整个荆州,麦城附近的大将潘璋很快觅到了关羽的行踪,他派大将马忠布下天罗地网。
小说中称关羽中了绊马索,被生擒。有人说,关羽和儿子关平被俘后,东吴集团对如何处置关羽父子展开了大讨论,然后达成了统一意见,认为关羽活着始终是个威胁,孙权这才下令把他杀了的。
其实,历史的真相是关羽是力战而死的,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引用《吴书》上的说法:“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
临沮到江陵二三百里,来回要好几天,潘璋如果活捉了关羽必须要请示才敢杀,而离得这么远怎么会容得孙权商议后才决定关羽的生死呢?
史实是这样的,关羽在麦城中了埋伏,跟吴军在临沮展开了一场大战,经历了多年的征战,关羽舞动手中长剑(青龙刀只是小说中产物)砍杀了最后一个敌人后,最终手臂的箭伤复发,而失去了战斗能力,最终被乱军所杀。这才符合关羽的性格!
关羽死前,他望了望蜀中的方向,他的哥哥在那里,与他奋斗过的一帮兄弟都在那里!那里他从来没有到过,谁知道历史会这么的无情,作为蜀将,关羽却没有机会到蜀中去了!
关羽倒下了,身体越来越冷!
关羽死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很明显有嫁祸之意,曹操对孙权这种小儿科的政治把戏,根本不屑一顾。他没有中招,而是以王侯之礼安葬了关羽。
而奇怪的是曹操在收到关羽之头后不到一个月也归西了。而随后吕蒙也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两个奸诈的人都在关羽死后不久,便魂归西天,不知道这要作何解释。罗贯中说是关羽的鬼魂索命,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但一代名将就此身首异处,让人唏嘘不已。关羽不是个完人,从来不是。但是他身上放射出来的那种人性的光芒,让人无法抵挡!关羽的死是一个终点,但也是一个起点,从此之后,无数人开始敬仰着他身上的那种忠义精神!那种为了大义不顾一切的精神!为道义而死的精神!
我一直在想一个奇怪的问题,外国人怎么理解“义”这个字,为此我查遍了汉英词典,却只找到了这么两条解释justice(正义)、be loyal to one’s friends(对朋友忠诚)。
难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这个义字的含义吗?我要对外国人郑重地说:“No!你们根本不懂什么才是义!”
中国人所讲究的义字,是一种隐含在人性中的关怀,是一种对弱者负责的态度,是一种对陌生人施以援手的冲动,是一种不畏强权的心理,还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崇拜。
关羽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道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旧拥有众多的粉丝,就是因为他一再坚信这种义的存在,而且也相信这种大义会是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
但是他的悲剧也在于此,虽然中国社会自古推崇道义二字,但那是因为讲究这个的人太少了。宋襄公征战不乘人之危,就被后世当做是迂腐的反面教材!
这就是中国人,时时满嘴说着仁义道德,却又在背后嘲笑着道义行为的愚蠢。
关羽之殇不在于他麦城之败,而在于他一直恪守的忠义的信念根本没有被中国社会普遍认同。
这种信仰高高在上却无人企及,才是关羽真正的悲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