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肠剑!最悲壮的刺客专诸
碧血剑!为复仇而生的刺客们
图穷匕见!最抢镜的刺客荆轲
对于刺客,似乎大家都觉得很神秘,很冷血!但是毋庸置疑,刺客也很有魅力!这是因为刺客杀人,并非为了金钱、美女,更不是为了高官厚禄。
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士为知己者死!”抱着这个信念,他们一步步走入了死亡的深渊,却留下了一个个悲壮的背影。
鱼肠剑!最悲壮的刺客专诸
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
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这是诗人秦颂硕为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刺客专诸所写的诗。据说这首诗曾经刻在一座喇叭形的小塔上,这座塔就叫专诸塔,可惜它在1966年时被拆除了。
由于年代久远,史书中记载专诸的文字并没有那么浓墨重彩,所以比起其他的刺客来,专诸还算不上是个大牌儿!不过,专诸对于历史来说,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因为他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专诸的人生是和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本来是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的老爹伍奢曾为楚平王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由于有人通风报信,伍子胥才躲过一劫,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最终成为诸侯一霸,当然这是后话了。
专诸到底是什么时候和伍子胥相识的呢?这还要从伍子胥当年投奔吴国的时候说起。
伍子胥逃难之时在街市之上偶遇了专诸,不过专诸的出场并不怎么光彩,他当时正在和别人打架。伍子胥只见专诸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那气势颇有香港电影《古惑仔》里陈浩南的范儿,《吴越春秋》记载,专诸给伍子胥的印象是“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
伍子胥虽然还在流亡途中,但是英雄惜英雄,他很想结交这位好汉。打架刚刚分出胜负(自然是专诸大胜),他就迈出一步,要和专诸搭话。
可此时,却听得远处传来了一个妇人之声,当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是地地道道的“狮吼功”!
“挨千刀的,还不给老娘滚回来!”刚刚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专诸,竟然脸色煞白,灰溜溜地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跟着一个婆娘回家去了。
伍子胥很是奇怪,便向路人打听:“这是谁啊?比这个大汉还厉害?”
好一顿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专诸是屠户出身,整天打架滋事、惹是生非,天不怕地不怕,但唯独怕他老婆,只要老婆一叫,他马上回家。(《越绝书》:“闻妻一呼,即还。”)
伍子胥见到如此有意思的莽撞人,就更加想认识认识他了,于是寻到了专诸的家中。
专诸听闻了伍子胥想要结交他的来意,非常高兴,两个人畅谈起来,一个没落的贵族和一个身份低微的屠户,彼此竟然惺惺相惜。
伍子胥从专诸的言语中了解到,专诸其实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专诸母亲手中有一支拐杖,只要专诸出去惹是生非,回来必定是一顿拐杖招呼。但是他从来也不怨恨母亲,还对她孝顺有加。就像是拳王霍利菲尔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能打我的只有我妈妈!”
一阵交谈后,伍子胥终于提出了一个萦绕在自己心头多时的问题来:“兄弟,你惧内吗?”
“惧内?”专诸很奇怪这个词。
“就是怕老婆!”伍子胥特别想知道答案,一个有万夫莫当之气的大汉,怎么会被一个女人拿住?
没想到,专诸哈哈大笑,然后说出了一句能载入史册,并成为至理名言的话:“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
若干年后,电影《叶问》中,一代宗师叶问也说出了一句话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敬老婆的男人。”
从对老婆的态度,就能看出一个男人是否能够成功!我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
伍子胥认定专诸是一位敢于赴难的勇士,日后必有大用,就很想把他带在身边。可现在伍子胥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不要说再带上一个饭量不小的专诸了。所以伍子胥只好暂时辞别了专诸,向吴国的王宫进发了,但是他知道,这位义士,对自己,甚至对吴国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伍子胥虽然成功地以自己的身份进入了吴国的政治中心,但是却不顺利,他一心想要报仇的梦想,并没有马上实现。
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这时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所以才怂恿你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僚听后觉得似乎有些道理,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了。
伍子胥非常生气,复仇大计眼看就要成功了,公子光干吗要横插一杠子?但是,做大事的人除了对自己老婆很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盛怒之下,还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
事后,盛怒下的伍子胥终于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关键,梳理清楚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札子。
春秋之时,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被正式确立,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了兄终弟及制。
诸樊知道季札子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子。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札子,季札子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
搞来搞去,公子光就不平衡了,“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札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你吴王僚算老几?凭啥跟我抢?”而伍子胥后来也分析出,他来到吴国投奔吴王,却没有把公子光这个嫡派继承人放在眼里,绝对是他的重大失误。
况且公子光具有相当高的才干,国家政务,吴王僚都要询问他,在吴国他的地位绝对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公子光当然知道伍子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如果一下子成了吴王僚的亲信,那么公子光很可能被边缘化,所以公子光才会故意说那些话,为的是让吴王僚不重用伍子胥,而自己就能继续担任这个国家离最高权力最近的人。
伍子胥终于厘清了吴国复杂的人际关系,马上就得出了结论:想要报仇,必须得到公子光的支持。
但是,公子光和吴王僚,这两个人的关系很微妙,选择谁,很重要。伍子胥很清楚,必须要站好队,自己才能有出头之日。
按照这个思路,伍子胥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阴谋,他知道自己的那位知己专诸,是时候粉墨登场了。
伍子胥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问道:“此是何人?”伍子胥说道:“死士!日后必有大用。”
两个聪明人是不需要用太多的言语去沟通的,公子光明白了伍子胥的心意,他一心只想报父兄之仇,至于你们吴国的国主到底是谁,不关我事!不过,现在我很看好你,公子光。
伍子胥自然也明白了公子光的心意,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他打算杀掉吴王僚,但总不能公子光亲自动手,专诸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专诸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公子光的座上客。
公子光得了专诸,并没有像对待下人一样对待他,而是对他礼遇有加。府中凡是有赏赐,必然有专诸一份,公子光还把专诸的老娘和老婆接来,他们一家过起了悠闲富足的生活。公子光隔三差五就派人给专诸家送钱送粮,给专诸母亲送好吃的饭菜。
这样的生活一下子过了九年,这九年,异常平静,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一直嚷嚷着要报仇的伍子胥突然消停了,他深居简出,似乎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寓公生活。而公子光也格外地平静低调,专诸也不再惹是生非,过着他的幸福生活。
但这一切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是三个男人的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野心、复仇之心、勇敢的心,当这三颗心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便是天大的事情了。
吴王僚九年,伍子胥的仇家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按说,这种事,伍子胥应该跑到最前面,然后请求带领军队讨伐楚国才对,但是伍子胥没有,仍旧做他的寓公!因为他知道吴王僚难成大事,报仇的事还得公子光上台后才能完成。
果然,楚国立即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出兵不利,这给了公子光一个重要的契机,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时,公子光终于找来了专诸。
专诸为这一天准备了很多年,他从没有问过公子光希望他做什么,只是默默接受公子光对他的好处。
这一切,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专诸是一个杀手,他不是杀手,而是刺客,刺客和杀手的不同之处在于杀手为钱杀人,刺客为了信仰而杀人。
专诸的信仰就是他眼前的公子光,这些年他和公子光朝夕相处,知道此人必成大器,他为能帮助公子光完成他的大业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公子光道:“现在吴王僚的嫡系部队,全部在外被拖住了。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札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
专诸说:“我有把握杀了吴王僚。他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只是……”
专诸似乎还有难言之隐,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您的母亲我会奉养,您的儿子我会视如己出。”
专诸就在等公子光的这句承诺!
专诸并非是个莽撞之人,他早就猜到公子光养自己这样的死士就是为了对付吴王僚,早已洞悉了杀机的专诸,日夜不停地在思考怎样才能干掉吴王僚。
原来吴王僚并不好对付,平常出行保镖不离左右,而且常常穿着三层厚的铁甲,即便可以接近他,怕是也伤他不得。
专诸知道吴王僚爱吃烤鱼。所以他就专程去太湖边学烧鱼之术,练得一手烧烤鱼的好手艺,这时他把自己计划多年的暗杀计划告诉了公子光:给吴王僚上一盘香喷喷的烤鱼,藏一把锋利的宝剑在鱼肚内,伺机行事。
公子光暗暗竖起大拇指,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专诸虽然感于公子光的厚待而决心以死相报,也得到了公子光的承诺,但是他还是放不下自己的母亲。
专诸的母亲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将儿子叫到跟前,用从来没有过的细语安慰专诸,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做名垂青史之事,不要因为家庭小事而遗憾终生。然后,她对儿子说自己口渴,要专诸去取清水来喝。专诸去取清水,回来后发现母亲已经吊死在后堂了。
专诸大哭,他的母亲以死断绝了儿子的犹豫之心,免除了专诸最后的顾虑。死士当如此,我想说此时的死士并非只是专诸,还有他的母亲。
失去至亲的专诸一心求死,当然临死前他要带一个人和他一起走。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
吴王僚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但是他的卫队却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吴王僚的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他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长矛上的寒光,阴森恐怖。
吴王僚和公子光两个人开怀畅饮,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然后把一把短剑交到了专诸的手上。
别看是把短剑,却是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两把小型宝剑之一,那真是削铁如泥!
一切就绪,专诸端着一盘刚刚烤好的鱼送到了吴王僚跟前,就像饭店的服务员,会为客人处理一些菜品一样,专诸用手掰开鱼,像是要给吴王僚撕成小片后再吃。
没想到刚刚还像一个奴仆一样伺候主子的服务生,却突然露出了森冷的獠牙。专诸突然趁势抽出了短剑,刺向了吴王僚的胸膛!霎时间,吴王僚的鲜血如同江流喷洒而出。
实事求是地说,吴王僚的侍卫反应并不慢,因为在吴王僚被刺死的两三秒内,专诸的身体也被插上了几把宝剑。但是,对于保镖来说,这样的反应速度还是会被判定为不及格。
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部属全部消灭。而在府外站着的武士们自知主公已死,抵抗已经没有意义,全部投降了新国王。
剪除了吴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
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那把短剑永久封存,并取名为鱼肠剑。
专诸生前曾希望自己死后葬在泰伯皇坟旁,吴王阖闾厚葬了专诸,如今鸿山东岭仍有“专诸墓”。相传无锡市大娄巷的“专诸塔”,是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但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被拆除了。
春秋末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便是职业刺客的大量涌现。
刺客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或武艺的武士。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为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虽殒身而不恤。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都是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刺客。
正如章太炎所分析的:“天下乱也,义士则狙击人主,其他藉交报仇,为国民发愤,有为鸥枭于百姓者,则利剑刺之,可以得志。”
而他们中的佼佼者,便是专诸!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悲壮的死去,也能看到精彩的活着!
刺客也是义士,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信仰,并敢于为这种信仰付出生命,这正是义士的情操,是义士身上最为宝贵的气质。
碧血剑!为复仇而生的刺客们
俗话说宝剑配英雄!看历代大侠的手中,都好像要有一把宝剑,才算得上是大侠。
比如《三侠五义》里的展昭,《卧虎藏龙》里的李慕白,都是使用一把宝剑,横行天下。
一比武,只会舞刀弄枪的人物,要不就是些小喽啰,要不就是二三流的侠客。他们和那些拿着宝剑的英雄相比,在江湖上可就差着行市了。
为什么持宝剑的英雄会如此受人尊重呢?
这是因为宝剑一直都是高贵身份的象征,过去家里如果墙上挂着一把剑,绝非是用来辟邪镇宅的,那是在告诉来访者,这家的主人翁地位颇为尊贵,莫要轻率行事。
大家看到孔子的画像上,孔子的腰间挂着一把宝剑,并不是说孔子武功多强,要显摆显摆,那是说明孔子在说自己很有地位。
宝剑之所以成为身份的象征,很大程度是因为宝剑制作的过程相当困难,自古有“十年磨一剑”之说。有的时候,铸剑甚至还会送上一条人命。
碧血剑的故事就发生在战国时期,干将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干将有这样的本事,是因为他有个无比厉害的师父,他的师父就是前文提过的,制作鱼肠剑的欧冶子。
当年,欧冶子铸剑在越国那是出了名的。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