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这句话提醒了沈括,他心想:大林寺离我们远,私塾后面不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吗,现在又是春末夏初,正好上山去看看是否有桃花盛开。一放学,沈括就邀约了几个小伙伴往山上爬。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可还没爬到半山腰,大伙就打退堂鼓了。但沈括依然不放弃,他不管荆棘密布,不管坡陡路险,不管身体疲累,继续往山上爬。好不容易爬上了这座山的主峰,映入沈括眼帘的竟是一树灿烂绽放的桃花。沈括忍不住一阵狂喜:原来白居易没有欺骗我们呀。旋即,另外一个疑团又冒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山脚的桃花早谢了,而这株桃花却开得如此之艳。沈括围着桃树转悠,想找到答案。突然,一阵冷风吹来,他不禁感觉到一阵寒意,他马上明白了:原来山上的气温比山脚低一些,所以桃花也就开得迟一些。
沈括就是凭借着这种注重实地考察的劲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晚年时,写出了著名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
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注释】
略。
【译文】
有见识的人果然与人们的心愿相同。
【道理】
有见识的人,能明事理,懂人心,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
苏堤春晓
苏轼,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入则忧其君,出则忧其民,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乱草丛生,常有水患之灾。于是他决定疏浚西湖,为当地百姓造福。但令他为难的是清理出来的淤泥堆放在何处,就近堆放污染环境,运到远处又费时费力,咋办呢?
这一日,苏轼正在西湖边思谋对策,突然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轼一听,豁然开朗:何不将天上“鹊桥”架在西湖之上?正这样想着,江岸上又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对,用疏浚的湖泥来修堤坝,这可是西湖南北山民众的心愿啊!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渔民、农民、市民等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人多力量大,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南山、北山之间修筑了七段长堤,段与段之间留了六处水道,水道上架起六座吊桥,白日里将吊桥拉起,让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由此而得名。
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
【注释】
驽马:劣马。驽牛:走不快的牛。
【译文】
驽马虽然比驽牛的速度要快些,但驽马所载送的只是一个人而已。驽牛的速度慢得一天只能走一百里路,但所载送的岂止是一个人呢?
【道理】
笨鸟先飞,只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就会有所成就。
叶奕绳约取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