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现自己,一定要"快、准、狠"
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后成于实。"意思是,我们要成大事、做好事,一定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不过,时至今日,单纯踏实苦干已经远远不够了,古今思维提倡的"实"是一种心态,告诫我们千万别过于好高骛远,但并不等于说实实在在地干活就是完美。
其实,我们需要在实干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闪光点,通俗一点讲:哪怕你是最平凡无奇的环卫工人,也请你立志当一名得到别人啧啧称赞的环卫工人。
面对现代生活要求的不断提升自己,勇于表现自己,并且"快、准、狠"地表现自己才是正道。要做到"快、准、狠"地凸显我们的优势和闪光点,我们要不断强化时间管理的效率,树立"下手快,做事狠"的生活理念,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坏习惯。对待每项事情都要立足在一个"快"字上,要学会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争分夺秒,戒掉"工作拖延症",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养成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同时,勇于利用机会,抓住时机展现自己,是一切的重点。无论你是庸庸碌碌地埋头苦干,还是干净利索地高速完成工作,不会表现自己就等于将自己的功劳抹杀掉一半不止。因此,要抓住时机表现自己。
北大思考题:
一次,北大教授向三位女学生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教授假设说:现在,如果你们三个人一起到咖啡厅闲坐着聊天,你们觉得你们当中谁是最有魅力的?
答案是四选一:
选项一:觉得自己属于中等,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
选项二:觉得自己最有魅力;
选项三:觉得自己应该是最没有魅力的那个;
选项四:不清楚。
其实,教授的问题,是希望看看三位女生对自己的看法。选择第一个答案的,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过他们并不自卑,只是缺乏一点自我改造的精神罢了;选择第二个答案的,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选择第三个答案的,自信心的缺失最大,还容易自卑,而且对自己的形象和定位不是很清晰;选择第四个答案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对"自己"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容易出现受人摆布、缺乏主见的情况。
让闪光点更加发光发亮
北大箴言: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李大钊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低调做人,谦虚求学的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在儒家思想的"怂恿"下,我们总会默默发奋,学会潜伏,储备能量,等待时机。
北大人很清楚,潜伏是为了蓄势待发,沉默是为了一鸣惊人,当韬光养晦了一段时期,自身能力积蓄到了腾飞的程度后,他们就要"发光发亮",就要突破现状。
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有能力、有优势,目前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已。在北大人看来,是金子就要发光,而且要越来越亮。
因此,我们要向北大人学习,善于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并且将闪光点不断扩大。
上面,我们已经讲述过自身闪光点挖掘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当然,若这么说,你可能会困惑,既然人人都是金子,为什么有的人能如此成功,有的人则如此平庸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对自身闪光点的运用、打造和润色过程的不同。你有自己的闪光点,问题是拥有闪光点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努力经营,扩大自己的闪光点,让它变得更加明亮。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闪光点是你的专业技能,那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内,拥有如此闪光点的专业人才可能不下百万,如何脱颖而出就是个大问题。就像脸谱网站的诞生,国内一些专攻网页编程和程序设计的专业人士会觉得这个程序从编写到实践并不是特别困难,或者会捶胸顿足地想,为什么就让那个美国的年轻人给先想到了呢?
这就是个问题。程序编写是扎克伯格的闪光点,也可以是很多人的闪光点,而扎克伯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得运用自己的闪光点去尝试创新和创造,让自己的闪光点变得更大、更亮。
所以说,我们除了要树立发掘闪光点的意识,还需要时刻准备着、努力着,让自己的闪光点变得更加耀眼,做到"不扎你眼不罢休"。
我们家喻户晓的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在我们新中国的发展长河中,他自然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不过,除了后人给他歌颂出来的光环,李大钊本身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是自小培育出来的闪光点,那就是勤奋。
小时候的李大钊家庭环境不佳,父母双亡,自3岁起便跟随祖父生活,由于家庭背景的压力,他从3岁就开始学写字,5岁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那时候,无论家里多穷,祖父都希望李大钊能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用知识改变命运。李大钊也如此做了,每天从早到晚地学习,学习累了,就到庭院中帮助家人干农活。有一次,祖父见到李大钊在干农活,以为他是无心向学,责备了他一顿,事后通过李大钊姑姑的话才得知,原来李大钊是如此勤奋好学的好孩子。别人孩子学习累了,会想玩玩,但是李大钊不是,学习累了,他就帮家人干活,用干活来换脑子,绝不浪费时间在玩耍上。
于是,长此以往,李大钊的学问有了很大的发展,祖父为他找教书先生,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先生大概就只能教李大钊几个月,时间长了就教不下去。因为李大钊太爱学习了,学问增长太快。然而,从他13岁开始,帝国列强开始对中国肆无忌惮地入侵,年少的李大钊意识到要挽救中国,就要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新中国。为此,他从小下定决心,成为一个有识之士,希望能挽救未来,挽救中国。
1917年,李大钊开始受聘于北大,这个开端改变了他的一生,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好学,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于勤奋和思考,在北大期间,他成为了率先在中国系统接受、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当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少知识分子只是保持着观望态度,在中国,别说是实践,连理论都是缺乏的。不过对于好学的李大钊而言,这一点不难,他曾经任北大图书部主任,除了努力做好自己保护读书、增值藏书的责任,他还如饥似渴地不断吸收来自外界的思想。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他便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中,还与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在《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等刊物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其后,李大钊还发扬自己善于组织和领导的特点和优势,发起进步社团,指导社团活动,实践马克思主义。1920年,陈独秀遭遇国民政府的压迫,李大钊秘密护送陈独秀经天津转道上海,过程中,李大钊大胆地和陈独秀提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计划。那是一个大事,在当时,稍有风声泄露,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可能遭遇杀身之祸。不过,勤奋踏实而前瞻创新的李大钊,不足半年就和陈独秀就筹建中国共产党达成了共识,他们在上海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小组。两个月之后,勤奋积极的李大钊赶紧回到北大,在北大组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由李大钊担当主任,其后改革为北京共产党支部,李大钊也身兼多职地担当支部书记。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李大钊积极进行宣传,鼓励北大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不过反响越大,李大钊就越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在1924年,李大钊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由于他的主张和做法触动了军阀和地方势力利益,于1927年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暗杀,壮烈牺牲。
综观李大钊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自我能力发挥的可贵之处,说实在的,李大钊可以偏安一隅成为一名安稳的知识分子,可以安逸地担当北大教员,甚至可以做一个和世道不相纠缠的文化人,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知道,他的身上有闪光点,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是个人的优势和闪光点单纯用于培养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将闪光点不断扩大,成就民族大业。
我们也是一样,身上总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过闪光点的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同。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就要试着扩大自己的闪光点,将闪光点的作用放到最大,让自己变得不一样。过程中你会发现,人就是"越强就越强,特长越培养就越见长"的一种存在。
北大行动指南:
1.别给自己的平庸找借口,学会解决问题
当然,想要发光发亮,一鸣惊人,也不是说惊就是喜,毕竟,在你决意要一鸣惊人之前,必须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客观判断,看看自己是否具备一鸣惊人的条件基础。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听到,某个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做出了一番惊人的成绩,不禁感叹:为什么总是北大呢?其实,这些北大人都遵循一个简单的信条:不找借口,专找问题。
大多数人会看到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障碍,但是能够一鸣惊人的人,不但看到了问题和障碍,还能立马联想出应变计划和解决方案。失败的人找借口,成功的人找方法。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才能踏出发光发亮的第一步。
2.勇于挑战自己,给自己不安分的理由
在人生中,处处会存在着各种挑战,而面对挑战,很多人会安于本分,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在北大人看来,"安分守己"是失败者的表现,他们要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面对极限挑战,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力完成,不会望而却步,这是发光发亮的心态准备。
我们要明白,过于安于本分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会着眼于自身小范畴、安守小本营的思维。但是,对于想要发光发亮的人而言,生活环境的小范畴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大野心的。他们必然会关注全局,谋求发展,事事着眼于大局和宏观发展上,这样会使他们更加具备成功向上的动力,也是从优秀到出色的一个基础。
北大思考题:
在建筑系的课堂上,一次,建筑学教授问在座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自己的郊外小木屋,你会为它设计一个怎样的小栅栏?
答案有四个,第一个是用木栅栏将整个房子的四周围起来;第二个是选择砖栅栏;第三个是铁栅栏;第四个是不设栅栏,选择用花草树木代替。
教授这个问题,看似是建筑系上的研究问题,其实是一个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思考题。选择木栅栏的同学,优点和缺点都会表露无遗,属于爱恨分明、不怕天不怕地的类型,因此在生活中,他们很少会遮掩自己,面对优势项目,他们会全力以赴,面对劣势事项,他们也会坦诚布公自己的不擅长;选择砖栅栏的同学,相对妄自尊大,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很容易出现硬着头皮往上赶的情形,这样容易得不偿失;选择铁栅栏的同学,内心比较明快,他们善于公开自己,和别人和平相处,不过除了个性乐观,其他的领域可能不是特别突出;选择用花草树木代替栅栏的同学,容易出现目标游离、广而不专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别让自己"被埋没"
北大箴言:
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何其芳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推崇"韬光养晦",指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隐藏自身的才能,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优势,也不刺激或者诋毁别人的短板,同时不时低头反省,修正自身,暗中提升,使自己的才能日渐增长,为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
因为,人生在世,受点委屈、受点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如果我们过于锋芒毕露,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孤立的处境,这样要发展和成长就更加困难了。
不过,韬光养晦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韬光养晦是为了在适合的时机展现自己,因此,我们不能以韬光养晦作为借口,让自己平庸,不然,哪怕韬光养晦一辈子,你终究是难以找到腾飞起步点的。
因此,在低调处世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要让自己被埋没了。
很多人以为发挥自己的才华,看上去和韬光养晦、低调做人的宗旨有所相悖,其实这只是我们的错觉。在低调的过程中,我们隐藏实力,同时也要增强实力,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才华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发挥出来。因此,遇上能彰显自身才华机会的时候,我们万不可迟疑,万不可畏惧。要知道,低调是一种品质,而发挥才华是一种能力,这是不相抵触的。
有能力而善于发挥、勇于解决生活难题的人不招人厌恶,只有那些高调做人、不懂装懂子的人才会惹人烦。虽然在发挥才华的过程中,难免招来妒忌,但是,"不招人妒是庸才",与其平庸得让人瞧不见,何不暗中发力,待能量储备充足的时候充分展露才华,让别人认同你,甚至羡慕你呢?
胡适一生中发掘过不少有识之士,其中一位就是罗家伦。1917年那次北大招生,让胡适记忆犹新,他记得他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直接给了这篇文章满分。他在招生会议上表示,非常希望北大能够录取到这样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看了一下这篇满分作文,也十分认同胡适的想法。
不过,这件事引发了争议,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拿了满分,而是因为这个考生在数学科的入学考试中考了零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非常普通,仅仅是文章写得好而已。
这位颇具争议的学生就是罗家伦。
很多教授反对过于偏科的罗家伦,认为能否进入北大,还是应该以综合水平来做评断,过于偏科不一定适合北大的育才理念。不过,全赖蔡元培和胡适的坚持,最后,北大还是破格录取了文章满分、数学零分的罗家伦。
自然,罗家伦后来的表现也没有让蔡元培和胡适失望。一进入北大,罗家伦便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思考、善于撰文的特点,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在五四运动中,他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推动了五四运动发展,连"五四运动"这个提法,也是首次由罗家伦提出,并沿用至今的。
到1920年为止,罗家伦在北大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得到了蔡元培的推荐,获得了实业家穆藕初的赞助,得以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地留学交流。学成归来后,他回到母校,希望用自己所学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子。
不过,此时的中国时局动荡,他在东南大学短暂任教之后,便卷入了大革命的风波,被蒋介石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当时,这个清华大学校长不好当,因为在别人眼中,那就是国民党的傀儡。他是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的,因为当时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但是,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作为校长,罗家伦只想尽自己的才能,为学校、为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正如蔡元培于北大那样,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改革和贡献居功至伟。其实不然,在梅贻琦之前,首先是罗家伦,他为清华大学做出过难以取代的奠基工程。凭借着自己一份教育家、文化人的革命热情,他依然将清华大学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希望强调学术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