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记忆容量较大。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心理学迷津
感觉记忆是我们记忆的开始,尽管说这种记忆很短,但是只要我们多注意一些,那么它也会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
艾宾浩斯曲线──怎样防止遗忘
埃德森是一家中学的教师,有一次,他和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上面的六个图形,叫学生看十秒钟。然后全班的同学都拿出一张白纸,把刚才所看到的六个图形形状在白纸上画出来。全班30个学生,基本上都画出来了。然后他就叫学生大声地朗读《老人与海》中的一个优美语段。过了十分钟后,他再叫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把这六个图形在纸上画出来,这一次好多的学生就有好几个图形画不出来。之后他又叫学生做数学题,十分钟之后,他又叫学生拿出白纸画这六个图形,这一次画不出来的图形就更多了。
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也就是说,人对知识的保持随着巩固时间的越多而遗忘的越少。
其实人的记忆就是保持与遗忘的战斗,遗忘得越少,那么保持的就会越多,这时候我们记住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保持和遗忘也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从理论上来说,人的记忆潜能是无穷的。当代最著名的数学家和控制论专家维纳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他认为人脑在原则上可以贮存1020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人脑能够记住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所贮藏的全部图书的信息。
这也许听起来不太可能,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却是可能的。有科学家说,人脑的90%-92%是在沉睡当中,如果能把这些沉睡的脑细胞激活了,那么人的记忆力就会是惊人的。
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记住所有的事物而不会遗忘了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总是忘了我们昨天所记的单词,我们总是忘了半个月前我们所做的某件事,我们总是忘了我们六岁时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记住一些东西的时候也在遗忘。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些东西遗忘了是好事,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我们不希望遗忘的,明天就要考试,今晚记的数学公式遗忘了,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下个月就要去考托福,但是我们今天记的单词忘记了,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么我们怎样来防止这种遗忘出现呢?
艾宾浩斯给我们指明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去反复记忆。任何知识通过反复也许也会遗忘掉一些,但是随着反复的时间增长,我们遗忘的知识就会越少,直到最后我们不再遗忘。因为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人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正像埃德森叫他的学生画那六个图形一样,刚开始因为瞬间记忆还能把六个图形画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个图形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印象越来越模糊,直至最后全部忘记。而要是去反复地记忆,每过一段时间就去看一次,然后在纸上画出来,过一段时间再看一次,直至完全记住,然后就不会忘了。
其实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学习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但是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而只有按时去巩固、反复,才能把遗忘降到最低。因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也是不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忘掉一些,后天又忘掉一些,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想使我们不再遗忘知识,那么就得按时去复习,一天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会只剩原来的25%,而如果按着艾宾浩斯的这一规律去进行复习的话,我们的记忆就会好起来。
心理学迷津
有时候我们总是责怪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总是为我们自己忘掉了某个人的电话号码、某个词汇而苦恼,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不懂得遗忘的规律,如果按着这一种规律去做的话,我们记住的东西肯定就会多起来。
自我参照效应──和自己有关的才能记住
给一名男生这样一些词汇:勇敢、强壮、懦弱、虚伪、自卑、自信、帅气、猥琐、蓝天、白云、高山、大海、正直、友好、胆小、自私、妒忌、小心眼。
给一名女生这样一些词汇:美丽、温柔、自闭、丑陋、汽车、树林、高速公路、漂亮、镜子、梳妆匣,野牛、社会、青春靓丽、高跟鞋。
让他们在脑海中记几分钟,过两天后,让他们回忆这些词,结果会怎么样呢?
男生回忆出的词是勇敢、强壮、自信、帅气、正直、友好。而女生回忆出的词是美丽、温柔、漂亮、青春靓丽、高跟鞋。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存在一种效应──自我参照效应。
所谓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于把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或事物记忆得更牢固的现象。
对于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还没有一致的解释,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之所以更容易记忆,是因为在记忆过程中,这些事物在头脑中被进行了精细加工,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因此回忆时的提示线索更多,回忆效果更好。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却认为,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之所以更容易被记住,是因为关于自我的知识是头脑中存在的一种结构良好的组织体系,它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更好的固化作用;同时,由于自我知识常常被激活,因此与之相关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相应地激活起来,这样回忆起来也就更容易。
但是不管怎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效应时时存在。
比如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某人因为车祸而失去了生命,我们就会在心里想,哪一天我们是否也会发生车祸呢?当我们听到某某人因为投资股票而一夜赤贫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哪一天我们也会不会这样呢?
之所以这样,因为这些事情和我们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
记忆也是一样的,因为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我们对于那些和我们自身有关的方面更容易记住,并且不容易忘记。
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事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些事情发生时你在干什么,你都能一清二楚,甚至当时的情感,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都会一并引发出来,它就像是被永远定格了的照片一样,长久鲜明地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像美国一样,尽管“9·11事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是去问美国人当时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肯定能清清楚楚地回忆起来,因为这件事对于美国的每一位公民来说,都是有着切肤之痛的。而我国也一样,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9年国庆60周年,这些事情相信就算经过岁月再长久的洗礼,都不会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因为这关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