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农业部的项目招标书发布了。
这是一个200台拖拉机的采购,标书里提了这些拖拉机是用在T省和G省,属于高原地区,因此投标方需要提供适合高原作业的拖拉机,且在中标以后必须先提供样件试用一个月,如不合格,中标作废,如合格,农业部开始付款。
这个贫穷的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农业,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上,相比其他部捉襟见肘的资金现状,农业部的资金算充裕,付款条件也比较好,因此项目上对投标方的要求也更高。
萧杨认认真真看了招标书,发现对所需要拖拉机的描述特别少,于是打电话问Mesay能否一起喝杯咖啡,项目的事需要沟通下。Mesay拒绝了,说标书正式发布了,投标期间他不会与任何投标方的人私下接触,这样对谁都好。萧杨赶紧说,那是那是,只是招标书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能否到办公室沟通,还是说要准备正式的澄清申请函。Mesay说在收到各投标方的投标保证金以后,他们会邀请每一个投标方举办一次公开的项目澄清会议,这个会议有且仅有一次,然后投标方需要在截止日期前提供标书,农业部择优选择。
投标保证金是指投标方为了表示参与项目的诚意,必须在投标之前交给招标方的保证金,中标结果公布以后返还。并不是每一次招标都会要求保证金,这个主要看招标方的意思。为了刷选合适的投标方,让投标方足够重视这个项目,投标保证金的要求是农业部每一个项目的要求,这一点也是以前跟汤勇一起跑农业部的客户的时候而了解到的。
这天项目澄清会,到了一家印度公司,一家意大利公司,几家本地公司,还有萧杨代表的世友贸易。澄清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对运输、保险、付款、售后、后续项目、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各个细节,农业部对各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农业部的办事还是很专业的,负责项目澄清的Mesay以前在德国留学,英语很流利,每一个农业部的工作人员都显得很干练,当然,这个是跟办事效率低下的这个国家相比。本地公司提问时,可能是为了体现主场优势,一开始就用本地语提问,立刻被Mesay打断了:“请说英语,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这个项目公平的体现。”本地公司的人尴尬地笑笑,提了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
对于最后萧杨提出,其他几个公司也都表示关心的这个问题:拖拉机的要求能否再细致一些?
Mesay的回答却不像之前细致,只是非常肯定地说:“标书上已经给了充分的要求,最终会由样品说话。希望你们提供最优的方案。至于拖拉机的细节,不需要问我们,我们要的是使用结果。”
回到办公室,萧杨立刻组织开了一次会,将项目进行了完整的陈述,然后对雪丽说:“3周内需要投标,时间比较紧,国内商务与采购部门的对接,麻烦你每次叫上我,一是你毕竟有经验,二是我担心国内有些流程需要我来审批,你没有权限,我们一起做,比较快。”雪丽说明白。
又对李驰说:“你来的时间比我长,比我有经验,这个项目你有什么想法可以随时跟我提,你那边的项目也跟紧点,咱代表处今年还没有业绩,2000万的业绩我都不知道去哪完成呢。”
李驰说:“我哪比你更有经验啊,我一个项目都没做成过,你是领导,不是我不想帮忙,而是真的帮不上,我这边的项目再过两月估计有戏,也希望为代表处带来一些业绩,我自己也需要业绩,最近确实很忙,你看能不能这个农业部的项目我就不参与了?”
萧杨虽然觉得这个农业部的项目少了一个人就少了一份力量,但细细李驰说的也很有道理,就答应了。
这时,李驰拿出几张发票交给了雪丽,又对萧杨说:“萧杨,最近我这边的项目处于关键时期,请客户比较多,招待费用可能比以前高点,刚提了一个报销流程,麻烦你审批一下。”
萧杨打开电脑一看,10000本地币,相当于5000人民币的娱乐开销,这个费用是萧杨自己到这边一年多以来从来没有花过的,一般吃饭喝酒也就一两千人民币差不多了,想细问点什么,但又忍住了,毕竟李驰刚也说了,项目处于关键时期,花销会多一些。审批完了只是和李驰说了一句:“批完了,你那边的项目就靠你了,抓紧点。”
“好的,萧总。”李驰挺高兴。
接下来的几天,非常不顺利,连标书的制作都无法继续,原因在于国内采购部门表示拖拉机的种类太多啦,你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上用的,和在GZ山区小块农田用的能一样吗?如果不提供更多的要求,根本无法定采购型号。尽管萧杨解释了:“这个问题在项目澄清会上每一个投标方都表示关注,但甲方的态度很坚定,意思是只要最后能用,别的不管。:采购部门毕竟也是对接海外很多地区的销售,也表示理解,但工作就是没法继续啊,因为你不能够去忽悠拖拉机工厂给你提供很多资料报价,然后最后去挑其中一家,这在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流程里是不允许的,与诚信经营的做事方式也相违背,而且,国内采购部门的人也没有精力为了这个项目去做这么多的事情。
僵持。离投标截止只有2周,标书却都没有开始制作。
萧杨想起汤勇曾经教过他的,对一个项目,不仅要了解竞争对手,还要了解这个项目的历史和后续。如果了解到T省和G省以前用的什么拖拉机,那不就有参照了吗?
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赶紧给一帆打电话。
“一帆,T省和G省你去过吗?那边用的什么拖拉机你清楚么?”
“啥?拖拉机。兄弟,我是搞旅游的,又不是搞农业的。我帮你问问,不过很可能问不到,因为这两个省太远啦,也没有什么旅游的地方,我认识的人里就没人去过。”
“那行,那也不麻烦你问啦。我问问李光明。”
“对对,你问问他,他认识的人有一些搞农业的,可能知道。”
无奈的是,李光明也不认识任何T省和G省的人,这个地方实在太远了,离首都1000多公里,又在高原,这个国家的公路不好,在这里做生意的中国人大部分还是聚集在首都以及周边。不过李光明倒是提醒了他:“去一趟不就知道啦!1000多公里,慢点开,一两天就到了。”
对呀,去一趟不就知道啦?***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项目,你没去过实地,只在那想当然,很可能连这个当然的根基都是错的。
再说了,1000多公里算什么?李光明的云淡风轻,让萧杨意识到生意人与职场经理人的不同。当然,这个不同不会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他只是陷入了思维的困境,没想到而已,并不是懒。
于是,萧杨即将踏上第一次离开首都的征程,而这一次,令他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