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但是在初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当中能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人,几乎是微乎其微。就算是已经成功的人,他们也是在进入社会之后,通过不断地去尝试,去调整,最后找到与自己天赋相吻合的、最适合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因就是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别人安排。父母安排、单位领导安排,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妥协。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我们,对任何职业基本上都是一无所知。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多看似复杂的工作,我们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我们习惯了一个环境,一个团队,就很难再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毕竟,我们生来就不是雄心万丈、野心勃勃的人。
奈特·金·科尔明知道自己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但他却认为自己除了靠弹钢琴赚钱之外,再无其他生存技能,只能在酒吧里给那些乐盲、文盲乃至流氓弹钢琴。要不是那个粗俗的家伙想让他难堪,老板逼他只能做两种选择,他肯定还不知道自己有唱歌的天赋,声音那么有特色。
看来,在拼爹时代且战且退的我们,在没有人逼自己的情况下,自己也得逼自己一下。千万别说自己不行,厚着脸皮到陌生的行业进行尝试,或许还能发现自己就有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本事。
我们都会对陌生的环境、一无所知的行业存在恐惧感,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尝试。不要因为喜欢才去做,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神交,也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什么事情只有接触才会熟悉,才会产生爱。这一点我国科技领域那些专家的成功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在我国国防水声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有很多国防水声专家已经成为国际水声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我国准备开展国防水声事业的时候,这些人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还有水声这一学科。更滑稽的是,他们很多人认为,水声就是研究水里的生物。
因为国防的需要,这一批不知道什么是水声的人,从一无所知、一无所有开始,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不断地取得了连他们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科技成果。他们竟然成为国际水声合唱队里的指挥者。
有人会说,那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而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些下海经商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都是一些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好工作、好单位,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够养家糊口的人。他们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去摆摊卖东西。
正是这群没有文化、对经商一无所知的人,现在却成为大集团的领导者,成为令现在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人。
有一个环保领域的研究员A,才三十多岁,已经主持了很多大型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现在A已经是国内环保领域非常杰出的年轻科学家了。他的学生,有的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看到他现在取得的成绩,我们一定会认为他一直都是优秀的人,但事实上他并不是。
A在高考的时候,由于没有发挥好,被三流大学一个毫无前途的化学系录取。他的化学成绩是最差的,学着就头疼。看着师兄师姐毕业后在社会上流离失所的惨样,他便认为自己彻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人落下了。于是他就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再努力,上课时无精打采,听课时心不在焉,经常逃课,喝酒,泡网吧,处女朋友,本着混个文凭的想法打发日子。
他的系主任是一位老教授,见A这样混日子,经常劝导他应该好好学习。而A的理由是,在这个没有人知道的破大学里,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他已经不期望拿着这个大学的毕业证,在就业难、难就业的时代,在社会上和同龄人的竞争中取胜,因为他已经来不及了!
系主任听罢,笑着说:“对于什么都没有真正经历的人,任何预言和判断都可能出错,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我不想和你就咱们大学和你的专业争论。不过,你下午有时间的话,就到我家去一趟,我想让你帮我一个忙。”
傍晚的时候,A来到系主任家里。他没想到的是,系主任竟然要自己陪他买豆芽菜。
满脸狐疑的A跟着系主任来到菜市场一家卖豆芽菜的摊位前,系主任问A:“咱们买这家的豆芽菜吗?”
A仔细看了看那家摊位上的豆芽菜,又细又长,还带根须,买菜的人看一眼都摇头远去了。那家的豆芽菜尽管再便宜也无人问津。A摇摇头说:“到另一家看看吧。”
在另一个卖豆芽菜的摊位前,A发现这家的豆芽菜短壮鲜嫩,且无根须,购买者众多。系主任也在这里买了一些。
回来的路上,系主任问A:“为什么两家的豆芽菜会不一样呢?”
A想都没想,回答道:“产品的好坏取决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豆子的品质。这就像我们学生,同样一个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和野鸡大学,在社会上会得到不同的认可。”
系主任没有和A争辩,转身把A带到这两家生产豆芽的作坊参观。让A感到惊讶的是,这两家作坊的生产设备、工艺、选料、营养配方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为什么?自以为聪明的他找不到答案了。在同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豆芽品质为什么差异巨大呢?
系主任指了指另一家豆芽生长器上压着的一块石头说,那就是唯一的答案。
系主任接着说:“咱们学校的声誉确实不好,但这里不是你学习的终点,你依然可以去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后。但是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这两块石头放在自己的背上,逼迫自己负重前行,把自己培养成优质的豆芽菜!”
来自底层社会的我们,不怕一无所有,就怕撑不死饿不着,守着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工作不做他想。守着鸡肋似的工作不甘心,扔下鸡肋似的工作还担心自己输得伤痕累累,前进怕有狼,后退怕有虎。一个等等再说,就让我们一直卧在社会底层,一动未动。
我们虽然无资本无支援,但是有青春有热血,所以我们要有理想有作为。我们已经无法后退,只能背负起各种压力,负重前行。初入社会,我们有将近十年可以尝试的时间。在这十年里,一团泥巴,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尝试和补充,可以把它捏成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一无所有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没什么可输的,所以我们敢于大胆尝试,即使不成功,我们输掉的不过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赢得的可能是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精彩世界。
4.原地踏步,就等于拱手认输
A、B两个人去深山里旅游时,看见一只饥饿的大黑熊凶猛地向他们扑过来。毫无疑问,大黑熊已经把他们视为那天中午的美餐。
A发现了远处的大黑熊,撒腿就跑。B却放下背包,取出一双轻便的运动鞋。
A催促B说:“你想找死吗?快跑啊!”
B不慌不忙地穿上跑鞋,说:“不要急,会有时间的。我换上鞋再跑也不迟。”
A继续催促说:“在这样的山地里,即使你换上跑鞋也跑不过黑熊啊。”
这时候B已经换好跑鞋,飞快地跑到A身边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饥饿的大黑熊从后面逼近,此行目的就是想吃人填饱肚子。他们两个人,谁都跑不过大黑熊。结果必然是有一个人被黑熊抓到,另一个人就能死里逃生。
遇到同样的危险,结果却不同,原因就是他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们在职场里,肯定不愿意一个月换一次工作,都希望自己在满意的公司里获得稳定的工作;退一步讲,即使是离开公司,我们也希望是自己主动辞职,而不是被动地被公司辞退。同理,没有一个老板愿意每个月都更换公司里的员工,他们希望员工能够持续稳定地在公司做下去。
遗憾的是,现实中,在我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频繁地更换工作,还是有很多公司不停地解聘和招聘员工。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不愿意这样做,却不得不这样做。我们因为找不到好工作而郁闷,用人单位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员工而发愁。
我们到一家公司应聘时,公司如果看不到我们的能力和潜力,觉得我们不能为公司提供某种服务,一定不会录用我们。每个公司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入职公司后,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证明公司录用自己没有错,证明自己不会让公司失望,那么老板就会有办法让我们失望。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福利院,不会养活一个对公司毫无价值的人。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员工必须应该明白:如果我们给予公司的贡献居于众员工之后,同样是处于危险之中。因为老板不但希望我们尽职,更希望员工卓越,绝对见不得我们拖后腿。
公司付出同样的薪水给员工,员工回报给公司的效能却不一样。在这个用人单位处于买方的时代,每个公司自然都希望员工物超所值,讨厌员工与公司一对一的交换。
完成公司布置的工作、工作的结果让公司满意、工作的结果给公司带来惊喜,这是我们做一项工作后,可能给公司带来的三种结果。
假如公司要开除一名员工,提升一名员工,那么开除的往往是勉强完成公司布置任务的员工,提升的则是经常能给公司带来惊喜的员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稳定和有保障的,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自己的工作稳定而且不断提升呢?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员工,我们只有用更好、更高、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中多努力一分,就会离最好更近一分,也就更安全一分。
在公司里,我们面临一件事情存在诸多变数时,都应该扪心自问:当裁员的“大黑熊”来临时,我们是不是处在离大黑熊最近的位置呢?我们要想离裁员这只“大黑熊”远一点,就得跑在其他员工的前面。我们身后的人越多就越安全。
没有人知道公司哪天会裁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公司是否能够离开自己。当我们对公司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时,我们必将成为公司最不愿意失去的人;如果我们在公司里可有可无,毫无疑问,我们将成为公司无关轻重、随时可以替换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位高薪。能否做到这一点,不在于公司,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程度。假如我们想坐稳现在的位子或者还想谋取更好的位子,就应该时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裁员的“大黑熊”随时都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如果公司缺少高素质的员工,就会丧失市场竞争力;如果我们不努力,必然就会丧失在公司生存的空间。
不论我们以前的业绩如何,不论我们曾经为公司做出什么,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的工作效能如何。如果我们在今天、在现在的位置上依然浑浑噩噩,与公司进行简单的脑力与金钱的交易,那么我们就是离危险最近的人。
在别人进步的时候,我们没有进步,我们就已经落后了。落后必定被动,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今天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可以把简单的工作变成惊喜还给公司。这样的话,我们即使不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5.挫折和痛苦是守卫成功的门神
自儿童经少年、从青少年到青年,是我们身体、心理逐步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身体会受到各种疾病、灾难的袭击,心理会饱受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折磨。
没有人愿意面对痛苦,但痛苦却是我们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一部分。不是我们选择了痛苦,而是痛苦选择了我们。学会如何接受和面对痛苦,是我们一生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父母也是经历了我们难以理解的痛苦而成熟的,其中包括让他们刻骨铭心的痛苦。当我们跨过生命之门之后,父母绝对不希望我们经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痛苦,于是他们主动为我们解决一切,规避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不再遭遇他们因年轻、因成长而经历的曲折和挫折。
幼年时,我们生病了,父母焦急地带我们去医院看医生。医院,是所有儿童恐惧的地方。去了那个地方,就意味着要吃苦口难咽的药品、要接受针管刺入肌肉的痛苦。我们用挣扎、哭喊拒绝去医院以及去医院后将要承受的痛苦时,父母却安慰我们说,“不去,不去,我们去姥姥家”,用这样的哄骗办法,把想逃避痛苦的我们带到了医生面前。
当我们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拿着注射器的护士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打针后痛哭不止时,我们拼命挣脱。父母一面死死地抱着我们,一面安慰我们说,“我们不打针,绝对不打针”。我们自认为能侥幸逃过一劫时,父母和护士却脱掉了我们的裤子。结果,我们不仅要接受痛苦,还要接受绝望与无助。
在小时候我们就认识到,痛苦到来之前,总是伴随着令我们防不胜防的他人对自己欺骗,或自己欺骗自己的侥幸,最后我们依然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痛苦的到来,让我们一点应对痛苦的准备都没有。
深爱我们的父母,从未告诉我们成长是痛苦的,目的是使我们“健康”地成长。即使是我们做错了事,遭到他们的惩罚,使我们被迫承受痛苦,他们也会告诉我们痛苦是一种惩罚、一种代价。如果我们不想痛苦,就不要做错事。
在这个世界上,不犯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者指望别人为我们做。这也是我们经受一点挫折和打击,就变得胆怯、脆弱、消极,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和尝试,最后由平凡变为平庸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不做事、不经历,又怎么可能成熟呢?又怎么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呢?
于是,我们在自己变得无能时,都会埋怨自己的父母——埋怨父母没有把自己教育好,不能给自己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给自己留下用之不尽的财富……但是,即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抱怨父母,但父母对我们的需要爱莫能助时,彼此接受的只有伤心和失望。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帮助,都是无私而尽全力的。
我们不能正视痛苦,只因为父母以错误的方式爱错了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要求父母像前印度总理甘地夫人那样,教育我们如何认识人生中的痛苦。世界上一切都可以选择,惟独父母和孩子不能选择,这也是我们和父母的痛苦。
前印度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母亲。作为母亲,她知道自己有责任帮助儿子认识到,成长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有一次,12岁的大儿子拉吉夫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拒绝承受手术痛苦的拉吉夫,医生准备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转移他的注意力,还委婉地安慰他说手术并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