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3400000008

第8章 绘画(4)

艺术素养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提高。首先是入门起点要高,临本要选对,老师要拜对俗话说“吃头口奶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多读书,用心读书。潘天寿先生常常教导他的学生:“对诗文、书法、画论、画史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地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词关系密切,特别是文人画,十分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代的文人画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所以经常诵读古诗词,浸淫在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体会传统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结,对于中国画家十分重要。学习书法当然能极大地提高笔墨能力。书法比之绘画,开掘了更为深入的形式美和抽象美,从书法中悟得这些并用干绘画创作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画史、画论是前人的经验总结,熟知画史、画论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

一个画家光关注书画本身的学术还不够,还要关注一下哲学的。文学的,甚至科学的潮流,关注一下当下的社会。要广泛学习和汲取西方艺术。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如音乐、戏剧等的营养,才能做到学识博、见闻广,从而厚积而薄发。

立意存想即构思。

立意:决定题材内容,设想表现题材的构图、形式、色彩、笔墨。

存想:表现怎样的意境,倾注怎样的感受、情致、心态和思绪。

立意存想反映了中国画的“意在笔先”的思想,如果说写生和提高艺术素质是所有创作的前期准备的话,立意存想则是实施中国画创作的第一步。

立意在想是一个久久酝酿、反复推敲的过程。酝酿的过程有时是在自己尚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开始的,即你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时巳然开始。经生活的反复激荡,心境的日夜研磨,日渐清晰。另一方面,在不断的笔墨练习中,表现手法的选择也日渐成熟,突然灵光一间就瓜熟蒂落了。所以构思总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两个方面有时同步,有时有先后,只有两个方面都成熟了,创作才能步人顺境。

立意存想,最讲究一个“真”字。只有有了真切的感受,作品才能感人,才美。

艺术创作一定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充分的艺术想像。迁想妙得是艺术创作由浅人深、由此及彼、由低级向高级的必然过程。

立意存想时有迁想妙得。譬如画山水,会因为自然界的山石不同的形的不同组合,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或严重,或空灵,或涌动,或平缓,或整体,或破碎的形象,从而使我们有了或欣欣然,或巍巍然,或淡淡然,或悠悠然,或萧萧然的感受,进而感时伤怀,激起对生活。生命的某些感悟,进而涌动创作欲望。

创作过程中也会有不断的迁想妙得。事实上,最后完成的作品总是和原先的构思有着距离,甚至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因为创作是一个不断地迁想妙得,于是不断地立意存想,于是不断地手追心摹;忽然又迁想妙得,又立意存想,又手迫心摹……的过程。画家在创作中,面对变化着的画面,是一个与之不断对话的过程。画家赋予画面生命,反过来画面也以自己的形式影响着画家。而且中国画的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有着许多不可知因素,会产生许多偶然效果,这当然会影响着最早的立意存想以及相应的构图,这时,画家若能据此来一番迁想妙得,反而会别有一番天地。这在写意画中常常可以遇见。绘画创作是需要激情的,激情不可能永远地燃烧、不断地喷发。要保持激情,就必须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抓住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迁想妙得往往用诸如文学中的比喻和起兴的办法来实现,即要从描写对象中跳出去,由此物跳到他物,由此理转到他理。譬如因竹而迁想到君子之风,回春山而迁想到生命的萌动,迁想到含笑的少女。《文心雕龙》认为通过比兴,“或方于貌”,“或拟于心”。即“迁想”可从物象和心象两方面去扩展思绪,从而“妙得”。所以,迁想妙得虽然如天马行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它必须合于物性物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对生活素材要有取舍。凡有助于表现构思内容的要取,无助的要舍。有助的,即使这处生活中没有的,也要从他处生活中搬过来;无助的,即使生活中原本充塞眼目也要一刀割去。

除了以是否有利于题材内容的表现来决定素材的取舍外,还要从是否适于笔墨表现的角度去取舍素材。有的素材虽然非常符合题材内容,但不适宜用笔墨去表现,或者不适宜用画家本人的笔墨去表现,也应当设法回避。艺术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自己的力度,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所以也可以说夸张是艺术的生命力。没有夸张,艺术往往显得苍白、平庸。

夸张对比度是一种方法。夸张大小的对比、浓淡的对比、疏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等等,使大的更大,浓的更浓,疏的更疏,色彩亮的更亮……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

简约也是一种夸张。自然界的山石结构纹理干变万化,但为了强调山石的硬,只以一种斧劈皴米面干山万岩,既简约又强烈。变形处理也是一种夸张手法。夸张变形不是现代艺术发明的,题为王代荆浩所写的《画论》中就有“将无项,女无启”之说,即为了突出武将的魁伟而不画颈,为了表现女子的窗窕身材而不画肩。

夸张要恰到好处,要合乎情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

饰即修饰、装饰,注意画面的形式美、装饰美。中国画带有很大的装饰性,如用双钩法来画树叶,就是一种非常装饰性的画法。中国画的色彩也颇具装饰性,譬如黑的叶红的花,青的山绿的岩。中国画用装饰的办法来表现画家理想中的境界,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中国画常说“意在画外”,画家常要追求“画外意”。这是说画面上虽然没有画出,但我们借助画面的张力可以听到弦外之音,感到画外之意。我们说的美感,说的艺术共鸣往往就在于此。所以我们说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合而不露,但又十分真切的美。

含蓄就是不直白,是婉曲,是言犹未尽。必须反复咀嚼才能品得余味。

在中国画传统中含蓄又叫“藏”。‘犹抱琵琶半遮面”。皇帝给画院画师出的考题,大多数考的就是画家“藏”的本事。其中一个题就是“深山藏古寺”,画师们有的将寺藏在树后,有的藏在山坳,有的藏在云端,最后一个只画一个担水的和尚的画师胜出,因为他藏得最好,有和尚必有寺嘛!

境界以表现景为自的,在描写景的基础上同时又将景的情调、韵味传达了出来,从而景情交融,画面就有了境界。境界是一种客观的美,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画家眼里的客观美。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写景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表现的是画家于此情此景中获得的情致意趣。意境是主观的美。

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有境界的或是有意境的,或是既有境界又有意境的。而且,境界有高低,意境有深浅。

中国画用笔墨来塑造形象,就像版画家用刻刀、油画家用油彩一样。

然而中国画所说的笔墨,决不是用毛笔和水墨作为工具来画画那样简单。中国画对用笔用墨有自己的要求,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简洁”等,有的则主要由人文理念和画家性情所决定,如“高古”、“荒寒”、“空灵”。“俊爽”等等。但任何一种意境都是综合的产物,即是物境、技境、思想境界的综合,由此可对中国画的传统意境有个大概的了解。

六朝谢赫提出要“骨法用笔”,这就规定了中国画的笔钱应当是圆、厚、毛、涩、变、畅……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笔线是活的、有力度的、极具生命力的,用笔即运笔,笔的运动要有起、承、转、合,有轻重断续,有提按起伏,有转折变化,有快慢虚实,运笔的过程就是一个心干相应的过程。中国画的线不仅是用来造型的,因为心手相应,所以中国画的线也是画家的心路轨迹。所以,中国画的线是极具书法美的审美对象。

笔只有借助墨,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有“笔随墨行,笔因墨显”之说。然而墨的作用绝对不止这些,荆法就说:“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物象的神采、神韵全靠墨色来体现。离开了墨色的变化,画面往往会变得苍白。墨和水酒旗风轻相合,有浓淡枯湿之变,或淋漓痛快,或。冷淡静泊,生动有婆,如梦如幻。墨色、墨韵之变也是画葫芦天牛家情态之变。墨韵生动不仅可以表现生动的物象,也可以表述画家真实的心态。

清代笪重光言:‘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中国画的笔墨相辅相成。无笔无墨当然不行,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是不成功的笔墨。

在画面上,笔与笔,笔与墨,墨与墨纠合在一起,或排列,或穿插,或重叠。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其中有的要凸现,有的要融合,有的要疏有的要密,有的要浓有的要淡,有的要重有的要轻,有的要干有的要湿,所以笔墨的构成美是画家成熟与否的标志。因为笔墨在中国画中具有这样的作用,笔墨好坏便成为审视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国画的创作不仅是一个造景达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与景与意相适宜的笔墨语言的过程。就像写小说,不仅要有一个好故事,更要有准确精彩的文字去叙述。让读者为故事所吸引,也为文字赞叹。当笔墨和景、意相互呼应、相互生发时,作品才是完整和完美的。

在有了相对明确的创作意图后,构图是实现创作意图的第一步。

传统中国画中构图叫做“经营位置”(谢赫语)。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在画面上谋划安排画面各部分应占的位置。画家总是从画的总体要求出发去“经营位置”的高低、左右、大小长短、哺雏图款正、前后的,所以又有“结体”、“章法”之说。各部分虽然位置相异,但相关相连,互相影响,气贯一体。这样又有把构图口叫做“布局”和“置阵布势”的。

中国画构图有许多法则,如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繁略、虚实、浓淡、黑白。轻重、动静、大小、穿插、呼应、趋势等等。这些法则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要认真学习和运用。

宾主“宾主有序”。画应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之分,主要部分往往是画面的结构中心。分宾主,一般通过宾主间形的大小、位置、远近、多少、高低、趋势的安排来完成。宾应当紧紧围绕着主做文章,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处以从属的地位。主的位置一般在画面中心偏上部位,处于视觉中心,因而易被人们所注意。习惯的做法是用较大的形体、较整体、较实、较浓。较黑。较鲜明的手段来突出主体的。有时为了打破习惯,不陈陈相因,不千篇一律,也常反其道而行之。这就要在宾上下功夫,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导引视线。

稻子螳螂一幅画有宾主之分,一个局部亦有主次之分。但局部的主次之分必须服从整幅的宾主之分。

我们讲的宾主,是讲一幅画本身的结构上的宾主,和自然物本身的宾主无关。即是说,画面上的宾主处理可能和自然物本身的宾补裂图主结构相同,也可以不同,甚至截然不同。

宾与主既是从属关系,又有对比关系。所以潘天寿先生说:“布置主客(也即宾主)体时要拉得开,不应局限干一处,这样才能气势舒畅,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开合开合是中国画构图的起手式。

清人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中说;“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又即思一面生发,则时时留余意而有不尽之神。”他这段话十分详细地描述了开合过程。竹鸡蝴蝶正如《易经·系辞》上所言“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开是展开。光是展开,只有世而没有界,在中国人看来不符合国的宇苗精神。圆的精神不但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天地间的每一个个体。所以必须还要有个合。合不是简单的结束、关闭,而是和开相呼应、相协调,共同构建圆的世界。

小品往往只有一二个开合,鸿篇巨制则有好几个开合。一幅画不管有多少个开合,都将组合在一个大开合中,就像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关系一样。树、石、山、水、云、鸟、兽、花、人……在构图中都可用来开或合;题字、印章也可参与开合,甚至没头没脑无以名状的一点、一撇。一抹均可用来开或合。

自开到合含有“起承转合”,所以开与合才能相互呼应,才自然。

起伏起伏显示了画面高低、上下、横竖间的变化。跌宕有致,说的就是形的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一竖一横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

一起一伏、一张一弛犹如音乐节拍,所以起伏还须有节奏感,有节奏感自然,冷清运意。

一起一伏,犹如一张一弛。起,往往蓄势待发,所以耸而不安。起的过程又是势的积累过程,有艰涩沉厚之感;伏,往往是顺势而下,释放势能,流泄而舒畅。所以董其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起伏不但是形式上的起落,也将造成视觉心理的微妙变化。欹正用现在的话说来,欹正就是处理稳定和不稳定间的关系,这可以是形的处理,比如稳定形(如正三角形)和不稳定形(倒三角形)的关系,也可以是稳定物(如山崖)和不稳定物(如云水)间的关系。前一种关系取决干形的意味,后一种关系则和人的认知习惯有关。

画面的款正变化中,如正占主要地位,画就稳重、端庄;若欹为主,画就奇峭,多动感。然而过于正则易平、板,少活气,如冬烘先生;过于欹,则易流于怪、滑。

款正变化要顺势而变。变得好,长势;变得不好,损势。败势。八大山人的欹正变化最为精彩。

款斜的造型,弧型、雏型的动感是明显的,因此在构图中常利用这些形的加人来表现动静变化。

“正”是儒家美学中极为强调的美学思想,“正”意味着刚柔相济、尽善尽美,意味着“适中”、统一、和谐。均衡。这就要求中国画的欹正变化最后还要归之于“正”。

聚散画面各块面的聚集或散落布置将影响着构图。聚,表现出紧张、严实、热烈有力度;散则表现出疏朗。散漫、舒婉、冷寂和孤傲。

同类推荐
  • 评书

    评书

    《评书》主要内容分为评书该说、传统评书、评书艺术名家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评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音乐知识100问

    音乐知识100问

    这是一本通俗的音乐读物,它面对广大的少年和青年音乐爱好者,因此我们尽量写得浅显和易懂,希望通过上面这100个问题,能够对中、外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世界和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世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学问,而且非常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有的行业看来简单,就凭自己的小聪明去做,结果必然要闹笑话。足见知识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艺术又是相通的,例如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从京剧演员的表演中就可以认识中国的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和历史;懂得京剧的写意性表演,对中国的写意画认识也会有益处的。
  •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 陶器、陶俑鉴赏与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陶器、陶俑鉴赏与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包括古代陶器概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先秦时期的陶器、秦汉时期的陶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陶器、陶俑之谜等内容。
  •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重点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艺术叙事”、“现代性体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揭示和阐述改革题材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与特质,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的新探索和新尝试。改革开放30年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种典型形态,改革题材电视剧以其影像表意系统,生动、形象地表征了世纪转型期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成为了“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
热门推荐
  • 猎人王座:末日求存

    猎人王座:末日求存

    23世纪,世界人口达到千亿高峰。A国称霸地球,除A国原有国土,世间一片荒凉,迎来末日时代,人口逐渐减少,两个乱民区的斗争,何时才能停歇?
  • 亡人情

    亡人情

    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内容涉及玄幻灵异,现代言情,人性弱点,凄凉悲惨辛辣等故事题材。不定期更新。
  • 沉稳撑场

    沉稳撑场

    残酷的现实让人觉得梦想是遥不可及的。在比赛中屡屡失败的她在别人的白眼下继续前进。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她失败的原因不在她,在于这个社会,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她终于无法忍受。抛下好学生的架子,她要好好疯一回!现在,无止限的作死就是她的目标!从前的梦想依然还在,可会实现吗?
  • 良人未晚,不负情深

    良人未晚,不负情深

    "姚念将一颗心掏给乔陌风,可对乔陌风来说,那爱却卑微到尘埃里。“姚念,你仗着肚子里的孩子进了我乔家的门,你是不是过足了富太太的瘾?”对他来说,她永远是那个用尽手段和心机的拜金女,可是他不知道,当年见到他的一瞬间,他就成了她心里永远逃不掉的劫难。当他和另外一个女人在她面前恩爱有加的时候姚念才明白,他的心,是她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谕维

    谕维

    生死之途难免有很多让人费解之事,欲望之初仍然难了最终之意,道义仁心柯责是非曲直,如宿如荼尽皆机缘,人活着虽不是为了承受苦难,但连苦难都没法撑过,又怎么明白真谛赋予生命所诠释的特殊意义。诸天传说,亘古不灭,灵魂印记,永世长存,物外之法,求之追真,超越轮回,不入天道。
  • 灵异杂志社

    灵异杂志社

    没有进入灵异杂志社之前,袁凌以为【灵异】的人只是脑洞开的大了一点,所以出版的杂志全部是以灵异事件为主。万万没想到……在袁凌面前,小猫变狐狸,狐狸又成了活生生的人,还是俊无比美的男人,这下淡定不了了。自那以后,灵异事件满天飞,异类物种满街跑,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连神话人物都出来!!!惊吓过度的袁凌无奈伸手扶墙,喃喃自语:“别理我,我想静静……”
  • 玄域异界帝神

    玄域异界帝神

    在这个被商业化、规律化、职场化的世界里,一个身世离奇、天生慧根的年轻小子,一个善解人意、漂亮智慧的女经理。他们因在一次家族的密谋安排中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同时也是他们先祖的家乡——玄域异界!在那里他们将如何在那曲折的修炼途中登上玄域的巅峰?又如何化解家族的仇恨?这些迷局将一一在本书揭开。玄域修神者等级:玄体、玄士,玄气,玄功,玄师,玄宗,玄圣,玄帝皇,玄帝神。————————————————————————————————————新人板凳,初入写坛。欢迎指正,同时您的支持是给与我最大的动力。(我虽然没有华丽、热血的文字,但依旧有一片属于本书的天空。)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饿魔食物链

    饿魔食物链

    何为食物,又以何不亦为食物?何谓吃与被吃,是什么形成了的食物链。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乃宇宙中最不可改变的秩序——神除魔、魔摄魂、人吃百兽与万果、上等动物吃中等动物、中等动物吃下等动物、下等动物吃浮游生物与野草野果……这本是秩序的尊严铁则,就连神也必须遵守。但是,却有一生物,偏要打破它……吃尽一切,包括宇宙。==========新书上传,趁着暑假写的,帮忙顶一顶!《饿魔食物链》(PS: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异界大陆……)
  • 女神花铃

    女神花铃

    花园花铃是一个普通的中学一年级生。父母在花铃还没有认知时过世,与她的叔母单独居住,但是各科成绩都不好,运动神经又很差的她总是被叔母骂。但在她心爱的宠物猫──小施过世之后。花铃遇到了和音这个男孩,之后,她的人生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她发现了父母的遗物(自己那枚戒指)的神奇之处,它竟有着神的力量,那是一枚神秘的粉红色指戒,借由女神雅典娜的力量的帮助下(其实是由戒指产生出来的力量),可以让她变成雅典娜女神。之后她亦开始帮助九条和音寻找其他的戒指,尝试破解关于“神化”的谜题。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和音和花铃以前竟然是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