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现实
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提到过,所有的预言几乎都是源于现实的无奈,在国家民族动荡不安的时期发出的呼喊。所以,如果说预言中处处影射着现实,这一点相信没人会反驳。于是,有人将《启示录》解释为现实的翻版,便成为顺势而为之作。这种观点认为,《启示录》中所述的事情在现实中已经全部实现了。他们将书中的巴比伦或兽看作是罗马帝国,第12章中那被迫害追杀的女人正是当时饱受摧残的基督教会。此外,他们还从书中找到了证据:第4—19章是描写教会跟犹太教和外邦人的冲突,而第20._22章指出教会终于得胜,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这种解释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确实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说服力,比那些单纯依靠猜测和想象来的解释法更能赢得人们的欢迎。按照这种观点,书中提到的一切,在公元1世纪都已实现了,那么对后世的信徒来说,《启示录》就没有了预言启示的价值,而只剩下教育的作用了。这对于那些好奇心强烈的读者来说,难免失望,因为现实总是没有未来那么令人充满无穷的想象。
D.未来
或许正是上面那种基于现实的观点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所以不愿意接受这种解释的人们,便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书中所述为尚未实现而将在未来实现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从第4章开始的异象都看作是末后时刻即将发生的事。而第2、3章的七教会,指的是教会时代的七个不同时期,或者当时的七个教会。至于那些七印、七号、七碗,则被看做是当大灾难来临时即将发生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17世纪之后开始流行,到19、20世纪时,得到了更大发展。这是因为当时的兄弟会等都很注重末世预言,并且坚信千禧年的神学观点,因此,在他们的推动下,这种观点便流行起来。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四种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例如,现实观点有利于强化信徒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如果仅仅将《启示录》局限于现实的描摹,却失之于狭隘,毕竟约翰用那么丰富的想象构筑出来的,不会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重复,其中必然有它的深意,只是不能被人们理解罢了。理想主义观的优势在于从神的观点带出了一个历史观的哲学,即善终将战胜恶。这种观点把《启示录》看成了一本神话,成了一本单纯启发人们向善的寓言书,这跟以往《但以理书))、《以西结书》的写法相差太远,因此也不足信。历史观认定本书内容必须包括教会时期和永恒境界两者之间的历史,这种看法是它的优点,符合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但它的弱点正在于此,也就是流于解释和实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表号和象征采取完全不同的解释,失去了稳定性和连贯性,自然也无法让人信服。未来观的优点在于强调了本书的预言性质。对于后世的读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是,这种解释法的一个弱点是使《启示录》失去了对当时读者的意义,因为若4-_22章是指末世的事,而2—3章又是关于教会七大时期,那么对当时受逼迫的信徒实在没有太大的鼓励作用。
当然,在这些观点中,未来观的解释法终究比前面三种更具可取之处,也融合了三种观点的优势之处。因为,按照这种观点,该卷书的大部分内容似乎与当时的信徒毫无关系,是末日时才要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表示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书中并未明示耶稣基督何时会再来,信徒们更加无从知晓,只知道在“末时”。这个“末时”便像一个永远挂在正前方的灯,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所以,《启示录》中给出的启示对当时那些处于灾难中的信徒是有很大的鼓励作用的。同样,对于今天的读者也具有鼓励作用,如果在未来基督真的会复临,惩恶扬善,那么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是应该多做善事,少行恶端吗?
7.开场和收场
一部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始的铺垫和结束的照应,一本书也一样,我们说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讲的也是关于首尾呼应的道理。期间不管发生过多么匪夷所思的波折和起伏,到最后,总能在结尾处找到开始时设下的伏笔,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纵观整部《圣经》,我们可以看到,《创世记》其实就是整部《圣经》的开场,而《启示录》则是整部《圣经》的结尾。那么,《创世纪》所埋下的线索,将怎样在《启示录》中完美收场?这里借用他人的研究来予以比较。
《创世记》1-8章 《启示录》20—22章
起初神创造天地 (1:1) 新天新地 (21:1)
神称黑暗为夜 (1:5) 没有黑夜 (21:25)
神造两大光 (1:16) 不用日月光照 (21:23)
人会死亡 (2:17) 不再有死亡 (21:4)
魔鬼迷惑人 (3:1) 不再有魔鬼迷惑人 (20:10)
罪入了世界 (3:6—7) 不洁的不能人城 (21:27)
人与神关系破裂(3:8—10) 神的帐幕在人间 (21:3)
魔鬼似乎得胜 (3:13) 羔羊最后胜利 (20:10)
加增你的苦楚 (3:16) 再无眼泪、悲哀、疼痛 (21:4)
地受咒诅 (3:17) 再没有咒诅 (22:3)
地再不受人治理 (3:19) 人要作王 (22:5)
乐园被封锁 (3:23) 城门总不关闭 (21:25)
人不能到生命树 (3:24) 人有权到生命树 (22:14)
人不得再见神面 (3:24) 人重新得见神面 (22:4)
从这个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整本《圣经》的主要内容不过是神的一次浩大的工程,他创造了人,善意的初衷被撒旦破坏,于是人了原罪。而接下来的一切便是对人类的救赎,在这个过程中,是神与撒旦,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神自己无法插手人间的事务,于是选定了他的子民——犹太人来实施救赎工作。于是从亚伯拉罕、以色列人,直至耶稣才成就大业。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善得以伸张,恶得以惩罚,人和神回复了既往的约定,神撤销了他的诅咒,人类再次回归了对神的信仰和崇拜。
8.“人类最终战争”的始末
如果把《启示录》中所提到的七个阶段中发生的善恶之战,仅仅理解为发生在某几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事情,那就太天真了。这绝不是《启示录》的真正意图所在。相反,这场“善恶大对决”将发生在整个地球范围内,所有的人都将无法置身事外,都将遭遇灾难。按照《启示录》中的时间表征,从公元2000年左右起,人类将在历经七个阶段后爆发最终的战争。而在第七阶段所展开的最终战争,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之善恶大对决”(Harmagedon)。到那时,全能的上帝将造访全世界的国王们,并将他们召集在一起。为的就是在一个伟大的日子里进行战斗一事。而这个战斗的场所,就是希伯来文称之为“善恶大对决”(Harmagedon)的地方。
“Harmagedon”在希伯来语种是“破坏之原”的意思。换言之,所谓的“Harmagedon”,就是大肆屠杀的地方。那么,这个“原”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地球。《启示录》中如此描述:“七只号角陆续被吹起,可怕的战争、异变于是发生。接着,7个金碗被陆续倾倒在地,引发更大规模的灾难,人类在接受最后的审判后,神所统治的千年王国时代于是开始”。
这个场景是不是异常熟悉?在好莱坞的灾难大片中我们不止一次领略过这种灾难带给人的那种恐怖和窒息的场景,然而我们始终相信那只不过是虚幻的,是认为设计的,永远不会发生的。但是如果完全否定这种“未来宇宙大战’’的可能性,或许也只是我们的无知罢了。谁知道呢,说不定这里所指的是未来的一场星球相撞也说不定。
但愿这一切只是一种猜测和虚构,然而,根据《启示录》中所显示的,这一切都是“神的计划”。神是要借由这种对决,重新构造合理的世界,以使地球的历史朝着下一个千年继续下去。
透过《启示录》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21世纪初期的地球危机是完全无法回避的,地球的灾难也法回避——势必得承受某种程度的毁坏。不过,看起来似乎神无意完全毁灭地球,而是要在一定的惩罚和审判之后继续下去,也许是下一个千年?
到这里,对于《启示录》的探索终于告一段落了,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在这里做一个综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值21世纪的初期,也正是预言中所讲的··末后,的开始时期,难道一切都将在我们的时代终结?在我看来,似乎大可不必担忧,事实上,每到千年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人类总是安然地度过。宗教并无恶意,但宗教的目的并非需要世人全部了解和信仰。在当前的时代,有很多
现象我们仍然无法理解,但就那些已经理解了的,也足以给我们信心相信,这个世界将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人类的科学发明确实给自身带来了很多的灾难和莫大的威胁,因此,如何在未来弃恶扬善,摆正人类这艘庞大的航船,使其安然行使,无疑是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