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邪较量:羔羊与撒旦
整个《启示录》的主题就是正邪较量,而且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神最终战胜恶魔撒旦。因此,把握住《启示录》中的主要的角色的对比,才不至于在众多的时间迷阵中迷失,进而从容地欣赏这本神要带给末世信徒以安慰的预言书。
例如,当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三天后复活,被接回天上后(《启》12:5),从天上被推下来的撒旦,这时以一个非常完整的姿态出现了(大龙、古蛇、魔鬼、撤旦等名字一起出现,《启》12:9),并且还模仿了尊贵的基督的装扮(有七角、七眼、七灵,《启》5:6),以戴有七头、并十个冠冕的十角的海兽形象出现(《启》13:1)。这海兽甚至还模仿了基督的受死和复活(《启》13:3),以此来迷惑人们跟随他。此外,撒旦还以头上长有羊角般、极像羔羊的地兽形象出现(《启》13:II),并借着其“受刀伤还活着”的奇事,迷惑世人跟随他,并领受兽的印记(《启》13:12一18)。
这边正写到世上那些领受兽印记的跟从者排挤迫逼信徒时,读者的眼光突然间被从地上吸引到了天上:羔羊站在锡安山上,那些领受羔羊的印记的人,得以在宝座前唱新歌(《启》14:l一3),而那些兽的跟从者,喝着上帝大怒的酒(《启》13:8一II),被大镰刀收割,被投于上帝忿怒的大酒醉中(《启》13:17—20),他们经历了没有丝毫保留和怜恤的七碗灾害(《启》16)。
最后,约翰用长达两章的篇幅,描绘了末世的高潮——被撒旦所掌控的淫妇与巴比伦被如何如何审判(《启》17—18)。接着,约翰的笔锋一转,读者又看到在天上,在四次的哈利路亚声中(《启》19:1—6),羔羊骑着白马,以得胜者的姿态出现,迎娶他的新妇(启19),预备新妇进入新耶路撒冷城(《启》21—22)o很显然,地上的一切终将会被审判(《彼后》3:10),而撒旦、淫妇、巴比伦等,将完全消失在羔羊、新妇、新耶路撒冷的对比中。
5.《启示录》与《但以理书》
在前面,我们看到《但以理书》还是一部晦涩难懂的预言书,也被形容为帷幕还没揭开的预言。而《启示录》则铺陈张示,显示出与《但以理书》完全不同的显明和力量。但是,就二者的关系来说,很明显,《启示录》仍是本着《但以理书》和后来犹太人的末日论作品的传统写成的一部文学著作。只不过约翰对末日的看法较之以前更为复杂,我们看到在约翰的著作中,各种修辞手法可谓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这是因为他要传达的思想实在非语言所能形容,不得不借用种种手法予以辅助。正因为如此,《圣经》的研究者们被《但以理书》的象征主义弄得莫名其妙,可是在《启示录》中却取得了很多的收获。
这两卷书都是讲述自先知时代至世界末日依次发生的大事预言,而且这两卷书也都有兽的种种象征符号、背道与逼迫、胜利与喜乐、审判和圣所,以及对上帝的忠诚,都承诺耶稣复临建立神的国度,都激励人们抗拒恶势力的压力、坚持高尚的品格,都启示说上帝依然看顾着他的子民,并将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等等。
在《但以理书》中我们看到但以理以许多方式显明了上帝的看顾,例如狮坑,并承诺有一天神会重新回到人间,制止一切恶行,施行最后的审判,最后将整个世界交托给他真正的子民。他还承诺那些跟随他的人在末时得到永生。
《启示录》延续了上帝保护与看顾的这一主题。尽管上帝对子民的考验仍然存在,下降的灾难有时甚至比但以理经历的还要厉害。但是,《启示录》一再向人们显示上帝的承诺,他关心人们的需要,并且他已经为将来做好了计划。耶稣满怀慈爱之心,许诺当到了试验的最后时刻,他将要在追随者身上盖印,将他们请至宝座上,并赐给他们圣洁的生命之水。
约翰从他的先辈们那里继承了一些人们熟知的末日论特征,例如,第16章中对天灾的描述就与大家常见的某些末日迹象十分相像。另外,书中的一些描述也是以《旧约》先知们的描述为模版的。例如,对上帝宝座的描写呼应了《以西结书》中的描述。此类事例,在《启示录》中时有显现。但是,显然约翰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从先辈们那里继承已有的观点,他借用了许多希腊和罗马历史、文学中的形象和传奇故事,例如尼禄死后复活的传奇故事等。但是,书中更多的形象是他自己创造的。例如,在《启示录》中,第一次出现了真正具有基督教色彩的情景——耶稣受难以及羔羊被杀。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始终没有直接描写上帝本身,但在这所有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始终是上帝。
至于在谈论到一般人最关心的末日迹象,以及时间、人员等等方面,《启示录》中创作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尤其是赞美新天新地的颂歌,令人充满喜悦和期待。尽管,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不过是“怪人、狂人和自由主义者的乐园,那里充满了问题”。《启示录》毕竟是
一部写于几千年前,充满了象征与异象,至今仍无法准确阐释的文学著作,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常正常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谁想了解末日论,《启示录》是必不可少的辅助书。
重温《但以理书》书中七十个七的异象,对照《启示录》,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密切关联。
相比较《但以理书》,《启示录》是一本打开的书。然而这并不是说整卷《启示录》都能立刻为人们所明白。正如《圣经》中其他的部分也不是全然封闭的,但依然包含着许多需要努力分析研究才能有所领悟的篇章。即使是一些看来很简单的篇章,或许其中也都隐藏着常人无法获悉的秘密呢。
6.如何读《启示录》
《启示录》一书中充满了种种异象,一般的读者无法弄清楚其中的寓意,因此往往出现各式各样的解释,有的甚至南辕北辙。分析《启示录》从何处下手,一直以来都是《圣经》研究者们最关心也最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在书的1:19有这样一段话:“所以你要把所看见的,和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都写出来”。如果将这段话作为整卷书的分段依据,《启示录》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约翰所见到的事情(人子的异象,第1章)、现在的事(当日世间的七间教会,第2—3章),和将来的事(七年大灾难,千禧年国度,新天新地,第4-22章)。也许这样的划分更符合《启示录》自身的逻辑,也是比较简捷和使用的法子。
但是,正因为《启示录》中同时存在着这样几部分文字,所以自《启示录》诞生以来,相应地,对于书中所述,所做的解释便一直存在着几种观点,即寓言、历史、现实、未来。这几种观点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流行于世,有的即使在当代也还有不少的追随者。现在,让我们来纵览一番这些异彩纷呈的观点吧。
A.寓言
寓言我们并不陌生,对于幼儿来说,寓言往往充满了吸引力和想象力,因此幼儿读物中最多的就是寓言故事。书中借助某些特殊的形象,来暗示某种观点,以达到启示和教育的目的。例如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等等,都是借一些特殊的故事来警示人们的。在解释《启示录》的时候,有一拨学者便持此观点,认为《启示录》第4章开始所描绘的所有异象和象征符号,均非现实和历史中的任何人和事件,而是作者通过想象编撰的故事,目的是以此来达到警示世人,尤其是信徒的目的。告诉人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尘世要行善积德,虔诚度日,要始终相信神的存在。所以,这一观点认为《启示录》是约翰的一种理想,既没有发生,也并非一定会发生,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期望。
当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没有发现神的踪迹,并迟迟等不到神的复临的情况下,这种解释便渐渐地动摇了人们的信念,并逐渐被接受了。神应许的“复临”和“重建”一再推迟,所以这种观点实际上早在2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了,毕竟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一个世纪已经很漫长。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寓言解释法到了12世纪,逐渐被其他观点代替了。
B.历史
《圣经》整部书并不是都是这种预言式的篇章,相反,很大一部分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的,其体例甚至很像我国的《史记》,有本纪、世家、列传、表等等。因此,读《圣经》,很容易陷入读史书的逻辑中去,甚至以此来对照历史上相关国家的事件等等。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对于书中的很多预言书卷,人们很难跳出这种思维,转而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因此,便有一种人认为,《启示录》中所描写的正是从约翰开始至世界末的历史,就像《史记》是从周开始直至西汉那样。于是,书中那些七印、七号、七碗的徽号便成了历史中依次发生的事件了,它们代表了基督教历史中,尤其是西方教会的几个关键时期。
这种观点从12世纪时开始,到宗教改革时更趋流行,信仰者趋之若鹜。但这种看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把《启示录》中的人物附会到了当时的历史人物身上。例如,将第13章中的兽解释为天主教的教皇,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又把这兽当成是别的人。所以,当这种观点将一个代表泛指的敌对力量,解释做某个具体的人的时候,就无异于作茧自缚了,自己跳进了自己挖就的自相矛盾的泥坑中。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解法也逐渐被人们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