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45

第45章 戴震: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

一、戴震简介

戴震(1723-1777年):中国清代哲学家、教育家、考据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皖学的集大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生平无嗜好,唯喜读书,博闻强记。自17岁时即有志闻道,已而精通《十三经注疏》。至20岁,在郡城紫阳书院受教于大学者、音韵学家、徽派朴学创始人江永。中年时,因文字狱案,受豪强陷害,过了10余年的流离避难生活。为贫困所迫,曾在纪昀(即纪晓岚)、王安国家任塾师,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方面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大有裨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40岁中举,6次参加会试,均落第。晚年从事著作,讲学于浙东金华书院。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被召为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库馆所校书,除《仪礼集释》和《大戴礼记》外,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等。

他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考工记图注》、《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水经注》、《经考》、《原象》、《勾股割圜记》等,后人统编为《戴东原先生全集》。

戴震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训诂考据的方法论作为其治经闻道之本,从而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哲学、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声韵等均有很深的造诣,尤精于名物训诂,是乾隆考据学派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中国古算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天算的教育,均有很大的影响;还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弟子众多,能传其学者,如小学训诂有段玉裁、王念孙,典章制度有任大椿,测算有孔广森,皆皖派巨子。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蔽生于知之失”,“私生于欲之失”,须用扩充学问,合理地节制情欲以造就人才。他反对理学家把“理”与“欲”对立起来,宣称“存理去欲”之说是“以理杀人”。戴震否定人性有先天的善恶,认为智愚的差异乃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若“因才而进之以学”,则“虽愚必明”。

在谈到经学教育时,他反对空谈心性,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在市民阶层的影响下,他把经世致用与通经致用的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通经理民的主张。并认为治经应从考据入手,“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治学,贵精不贵博。他说:“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但他并不排斥博,曾说:“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认为三者具备,方能达到“十分之见”,即“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他反对学习上食而不化。认为“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王念孙、段玉裁等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与大家,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18世纪的高峰标志。

二、戴震的教育思想

戴震对于教育问题本身,并没有像王夫之、颜元那样有比较缜密的系统的见解,对于教与学的问题也不曾提出多少具体意见。但是,他所提出来的见解,却是有创造性的。他一生从事学术,为清学中坚;一生从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他的思想中,已含蕴着新的时代的教育要求的开端,这是非常可贵的。

他的教育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虽是封建道德内立言,但他却在新的解释之中,扬弃了他认为旧的错误的东西,表现了一些新的方向,足以反映出当时理学教育思想已在没落途中,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趋向。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见到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教育家的积极意义。

当然,在教育思想上,他过于强调读经,认为有志闻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可。这些缺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的限制。

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可归纳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的作用及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在《原善》中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如血资饮食,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得之也亦然。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或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曰:虽愚必明。人之血气心智,其天定者往往不齐,得养不得养,遂至于大异。苟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我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

这就是说,只要“慎习”、“贵学”“贵其化”,人的认识就能由“暗昧”到“明察”,即由不知到知;由“狭小”到“广大”即由知得不多到知得更多。如果我们消化和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就能牢固地掌握它,各界多了就能运用自如。这样,认识就可能达到同圣人一样的境界。

因此他又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身,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贤人圣人。……才虽美,譬之良玉,成器而宝之,气泽日亲,久能发其光,可宝加乎其前矣;剥之蚀之,弃之不异,久且坏伤无色,可宝减乎其前矣。”

他说得很清楚,人“不学则愚,学以养其良”,人需要教育,如同良玉需要加工琢磨一样,而“充之至于贤人圣人”,便能达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目的。

2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戴震为了实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的发展,以“理在事中”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他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为义理、制数和文章3个科目。他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义理,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未者也……对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而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而失其制数。有人焉,履泰山之巅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二人者不相谋,天地间之巨观,目不会收其可哉?”(《戴东原集》)

戴震在这里并不把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同等看待,他肯定以义理为主,把制数与文章作为用以掌握义理的工具。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所以他把“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的门人段玉裁曾对此作了说明:“义理者,文章考核之原也;执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又说:“六书九数等事尽我,是犹误轿夫为轿中也。”(段玉裁《戴东原序》)

为了掌握义理,戴震要求学者必须学好制数、名物、音韵等知识,借以深刻领会六经中的义理,甚至连一字一词都不能忽视,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戴先生年谱》)他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戴东原集》)“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经躐等。”(《古经解钩沉序》)

他讲得很清楚,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循序渐进,是学习的重要步骤;如果不掌握字或词,便不可能了解义理,所以他认为这就是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经典。由此也反映出戴震治学的严谨态度。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他说:“学不足以盖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以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为了很好地掌握知识,他要求学者获得“十分之见”。

他认为:“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必究,本未兼察。”这就是说必须历史地、细致地、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十分之见”,才能有所获益。

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他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正是说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由此可见,戴震的为人品德,也是值得后人借鉴。

同类推荐
  •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各类大专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然则不少学校教学混乱、各执其词、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即使一些老牌院校亦显青黄不济之象。有感于此,遂执拙笨之笔,集散乱之思,拾荧光之火,尽绵薄之力。斗胆放异响之厥词,虚心集八方之斥讨,微心可鉴!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 泉州湾大讲堂

    泉州湾大讲堂

    内容包括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的“民间信仰与两岸交流”、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的“两岸关系纵横谈”、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的“‘三规划两方案’与福建经济发展愿景”、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斌的“微博与生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莹的“企业用人的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黄子杰的“领袖素质——卓越人才应当具备的潜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的“国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参与两次南极科考的戴聪杰教授的“南极科考和海洋文化”等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了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社会与文明》精选胡适先生的著作或者演讲整理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社会,下篇说文明。全书选编的篇目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胡适思想,又照顾到了大范围受众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大量图片,对于《社会与文明》内容上的无形扩展,以及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女人的修养与魅力

    女人的修养与魅力

    漂亮的女人不一定有女人味,但有女人味的女人一定很美,漂亮只是外在的框架,女人味才是真正的魅力本质,单纯追求漂亮不如悉心修炼品位、涵养、气度与胸怀,使女人青春褪色、形神衰老的并不只取决于岁月,心情、生活、压力、缺少灵性的追求等种种因素,同样会加速女人的衰老过程,眼睛里的光亮渐渐浑浊,就像明镜蒙尘,整个人已不复清澈,女人不可以放弃自己,要努力修炼做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
  • 陈晓默事务所

    陈晓默事务所

    陈晓默事务所开张了!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应有尽有!爱恨情仇,是非恩怨,尽在其中!
  • 仙梦无踪

    仙梦无踪

    青青陌上,渺渺仙踪。白衣飘飘,大袖袅袅。此去经年,白发红颜。尘世纷扰,不如寻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走向坏蛋

    走向坏蛋

    一个人人看过后都热血沸腾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
  • 道离伤

    道离伤

    简介:偏僻之地的少年道士身不由己卷入一桩阴谋之中,一时间各色人等轮番登场。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周无伤能否判断出这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 喜丧

    喜丧

    埋好的棺木被盗挖,这是现代版的盗墓笔记。喜丧变成了悲丧,这到底是谁的过错。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在常态之下也有不一样的心酸。这些谁能懂?一个伟大的乡村女人,她用博大的胸襟接纳了苦难中的弟兄。她是性感的,也是温暖的,三个男人的梦中情人,演绎乡村版的爱恨情仇。一辆幸福的自行车,重温感动的瞬间。
  • 那年冬天,风吹乱了我的心

    那年冬天,风吹乱了我的心

    曾今我失去的,我会放下,我想要的,没有谁可以阻止。——杨义凡一个平凡的人,笑看怎么面对生活的苦难辛酸。
  • 重生之命运转折

    重生之命运转折

    前世潦倒,家破人亡;今生扭转,卷土重来。个把王爷,男人,还不是玩转手心。WTF!怎么感觉有个男的脱离了控制!翻身抱过,俯身玩‘树咚’,你没刷牙!哪来的菜叶子!傲娇千金,邪魅王爷,前世今生,扭转乾坤~
  • 花明柳媚是生灵

    花明柳媚是生灵

    边婷婷,一个备胎特警在一次任务中牺牲,醒来后成为季家四小姐,明媚朝气,花容绝色,王宠一身。北安王子,一个如白玉莲花般飘逸出尘,一个如黑色火焰般霸道炙热。一个爱的柔和刻骨,一个爱的凄美绝望。她不舍伤害任何一个,却不得不做出选择……茗央立志做一位合格的亲妈,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便会有不同的风景,但最终一定会找到自己所追寻的终点。茗央的文,结局都不会很悲惨,茗央还是想做亲妈的,呵呵。欢迎大家来一同分享茗央文字中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