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38

第38章 王廷相:兼有“致知”“履事”,必须“知行并举”

一、王廷相简介

王廷相(1474-1544年):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河南仪封(今兰考)人。

王廷相是弘治年间进士出身,做过几任地方官,曾三督学政,在京畿、四川、山东总领过学校职务,对地方教育尤多贡献;1509年诏为御史,巡抚陕西。后升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最高做过兵部尚书。他富有正义感,不畏权势,敢于批评时政,疏斥严嵩、张瓒等人贪污奔竞之风,曾两次受宦官的迫害。1541年受牵连被罢官,翌年返里,闭门读书。他的主要著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家藏集》等。其文有英气,诗赋雅畅,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并称为“前七子”。

王廷相对经术很有研究,对一些经学家特别是对理学家的论点提出了许多批评,发表了他的独立见解。他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对天文学、地理学(即舆图)也都曾有贡献。他对农学方面有所论列,对音律学也有著述。

王廷相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宗张载“气一元”论,他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源,“气”是不灭的,有了“气”才有“理”。他所说的“气”就是物质,这与宋儒“天地之先只有此理”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他反对神秘和迷信,反对神权,强调“人定胜天”思想。

王廷相认为“离气无性”,有生便有性,否定有些儒家所臆造的在气以外有所谓“本然之性”,也不赞成“性善”和“性恶”的先验论。他拥护孔丘“性相近,习相远”的见解,而主张“性成于习”之说,因此,他主张应当使儿童在童蒙时期便开始养成好习惯,不要把儿童禁闭在家里,让他们接触社会实际,增广“见闻”。

王廷相重视“见闻之知”,极力反对宋儒所谓的“德性之知”,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他认为知识是“思”与“见闻”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在实践中练习,这才是“真知”,反对书房中空虚的无实用的讲读。他要求“学”与“思”不能偏废,要求“讲学”和“力行”并举,“学以济世”,反对“泛讲以求知”。他不但要求“思”和“学”相结合,还要求“思”和“行”相结合。所以,他把“思”放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地位。

他认为学的方法有二,即“致知”和“履事”,二者兼有才是上等,必须“知行并举”才能达到目的。

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王廷相根据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提出了反对偏重内省静养的方法,主张内外交养,动静结合,心虚气和,因时制宜等方法。他把那种死抱着旧学成见,不通时变、不达事理的人叫做“迂腐”,把那种眼光短浅的人叫做“浅陋”,把那种只会阿谀、不顾国家大计的人叫做“卑鄙”,这类人都不堪委任。

他主张要从克己寡欲开始,逐渐做到无欲无己,便能实现“大同”。此外要经常补过徙义,使自己日新。要使万物各得其所,才算是“仁”。

二、王廷相的教育思想

王廷相一生好著述,无论是仕宦途中,还是罢官在家,始终著述不辍,因此,著作宏丰。在《王氏家藏集》里,王廷相论述了教育问题方面,对于判剖宋明诸儒学派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得失,很有启发人们思考的积极意义。该书中的许多论述与书信,如《慎言》、《雅述》、《石龙书院学辩》、《答薛君采论性书》、《横渠理气辩》、《与薛君采二首之二》、《送王维贤督学陕西序》等,都是影响一时的教育名著或名篇。

1《慎言》

《慎言》是王廷相长期积累的读书笔记汇编,全书分为13篇(后编为13卷),体例仿效《论语》,将此13篇编辑名为《慎言》,是取义于《论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表明他本人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在《慎言》中,阐述的理论问题有关于人性论、道体论、理气论、修养论等方面。在人性论方面,《问成性篇》指出:“性者缘乎生者也。”人性是根据生理而派生的,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人性的本质是一致的,只要是生理健康的人,其人性相近。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性的发展变化都一样,因为人性的好坏善恶等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教育内容。凡后天顺性而施的教育,而且教育内容是积极健康的,则人性归于善,否则就会变坏变恶。这种观点基本上是承绪儒家传统人性论的。这在明代理学将人性划分为“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时,王廷相恢复先儒人性论,旨在否定理学家的人性论观点,突出教育对人性改造的作用,尤其是教育内容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王廷相指出:“未形之前,不可得而言矣,谓之至善,何所据而论?既形之后,方有所谓性矣,谓恶非性具,何所从而来?”“性者缘乎生者也,道者缘乎性者也,教者缘乎道者也。圣人缘生民而为治,修其性之善者以立教。名教立而善恶准焉。是故敦于教者,人之善者也;戾于教者,人之恶者也。为恶之才能,善者亦具之;为善之才能,恶者亦具之。然而不为者,一习于名教,一习于情欲也。”肯定教育决定人性发展的方向,并以为只有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而不是在“心静未感物之时”来对人性的善恶作判断。所以王廷相主张“动”的教育,而不是闭门静心养性的道学家修养。

所谓道体论,实指理气问题,《慎言》坚持理在气中和道在器中的观点,对理气、道器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唯物观解释,否定了程朱理学家“理生气”的“离气而论理”观点。《道体篇》指出:“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这些唯物主义哲学观,作为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为其事功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及教学观等的确立做了必要的准备。

如在《见闻篇》云:“见闻梏其识者多矣,其大有三:怪诞梏中正之识,牵合傅会梏至诚之识,笃守先哲梏自得之识,三识梏而圣人之道离矣。故君子之学,游心于造化之上,体究乎万物之实,求中正至诚之理而执之,闻也,见也,先哲也,参伍之而已矣”。在《潜心篇》亦曰:“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苦急则不相契入,旷荡则过高而无实,学者之大病”。

这些观点在理论上强调了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都必须以“道在器中”为基本前提,不能脱离事物,“欲弃人事之实,谬矣。”

总之,《慎言》以气一元论的哲学观,阐述了“理在气中”的教育理论的本体论问题和人性论问题,为强调“实学”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

2《雅述》

它是王廷相为抵制佛老和批判宋儒理学的缺陷以求恢复《六经》中“正谆雅之道”而写的。该书也是他“积久成卷”的,非写于一时,内容大多是笔记式的心得,各段之间互不关联,上下篇也没有各自的中心论题,但从通体来看,其理论体系是清楚的,可以作为《慎言》的姊妹篇,在教育理论方面有关知行关系问题上有新颖独到的见解。

在《雅述》中,以“元气即道体”和“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的观点,批驳了宋儒的“天地间万形皆有敝,唯理不朽”的思想,提出了“理因时致宜”的命题。“理因时致宜”的观点认为,事物与世道总是在发展与变化的,理在事中,故认识理,必须依据事物本身,而悬空意想有一个所谓千古不变的“天理”永远存在并决定着世上万事万物变化,并且脱离对事物的考察检证,去教育人们悬空冥思所谓的“天理”,是极其荒谬的。

《雅述》指出: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它属于人的精神部分,但有了认识能力必有“在外之资”的见闻及认识对象。“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使婴儿孩提之时,即闭之幽室,不接物焉,长而出之,则日用之物不能辨矣。……夫神性虽灵,必藉见闻思虑而知;积知之久,以类贯通,而上天下地,入于至细至精而无不达矣”。由此观点,《雅述》批判了理学家的先验的“德性之知”命题,指出只有通过接触事物,广博见闻和积虑思考,才能认识事物之理,而宋明理学家提出“思虑见闻为知,不足为知之至”,故别出心裁地提出“德性之知”,即先天所具有的对封建纲常伦理道德的认识能力和获得了“天理”,实属无稽之谈。

《雅述》以婴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所获得的认识能力与知识为例,否定了人具有“德性之知”的说法。他说小孩降生后除视听等感觉本能外,其余的所有知识都是因为受教育,或是亲自接触人与事物,或是在行动中受挫吸取教训,至于道德伦理知识也不例外,都是后天习得的。如果将婴儿出生后交给他人养育,待其长大之后只知道养他的人,对他们有感情,而对不认识的亲生父母则视之如路人,可以侮詈,哪里知道什么亲近孝顺?

所以说,先天的“德性之知”是根本不存在的。“近世儒者务为好高之论,别出德性之知以为知之至,而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知为不足,而不知圣人虽生知,推性善、近道二者而已,其因习、因悟、因过、因疑之知,与人大同,况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得学而后知哉?”虽然在否定先验论方面,《雅述》尚不彻底,未敢否认“圣人生知”,但在理论上对“德性之知”作了无情的批判。

由对“德性之知”的批判与否定,《雅述》提出了有关人事、政治、经济等“实学”教育内容看法。说:“儒者贵识义理,贵识治要。识义理,则父子看君臣之道不亏;识治要,则兴衰成败次之机不迷”。儒者“若不于义理、德性、人事,著实处养之,亦徒然无益于学矣”。

《雅述》所倡导的“实学”,是针对宋明理学家崇尚空谈义理而讲的。说:“古人有身教焉,今人惟恃言语而已矣,学者安望其有得!近世复有以清心、静坐、解悟教人者,求诸义理、德性、人事之实,则茫然不达,此又言语之不知也。”学校教育应当培养治国治世人才,故教育内容要从根本变革,要从空谈义理性命转折到实际政治、经济和人事上来,“学校之礼乐”,官府之刑法,皆圣人修道之具也”,道德修养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可轻忽,然而实际从政办事能力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应当重视。

《雅述》同时也认识到科举取士之法变革的必要。它肯定西周时期以德行与道艺养贤取士的做法,以为汉代的察举只重视了德行而轻忽了道艺,故所取之士“虽纯行”而“无推行政事之才”。至于“今之选举,不问人品、德行何如,徒以文章合格而举之,无怪乎其入仕之狼狈也。”有鉴如此,王廷相主张在科举取士法之上再加以铨举法,对入仕者再由上司根据他们的德行才艺进行考察,选其优秀者分别出贤良、孝廉、政事等,以此来促进入仕官吏加强道德修养和实政能力的培养。这种改良科举和提高官吏素养的主张,是其“实学”教育观的反映。

总体说来,王廷相在《雅述》中的“实学”思想有其进步性,亦有局限性,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倡了有别于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义理的重实德实行的学风,这在当时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3《石龙书院学辩》

这是王廷相关于论述书院教育和学风的代表作。指出当时的学风崇尚空谈,以异端立教,废弃六经之术,以虚静养心,“终日端坐,块然枯守其形而立”,或泛讲以求知,“研究载籍,日从事乎清虚之谈”,而对现实漠不关心。这种学风均属“空寂寡实”,滑入了禅定支离的泥坑。以此等教育为书院之教育,难以培养有用人才,背离了书院教育目的与性质。

为了纠正这种学风,王廷相在文中再次申述了他在《雅述》中的知识来源于实体力行的观点,强调知识书本的学习要与现实的人事政治相联系,“学”与“习”结合起来。如学习治国安民之道,就应当从自己的“身”与“家”进行“实历”,如“学能修其道于身,通其治于家”,则可以会通治国治人之道,因为“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只有以“实历”作为书院教育原则,就不难养就实用人才。《石龙书院学辩》在当时影响颇大。

4《家藏集》中其他诸篇

在《家藏集》中有《送王维贤督学陕西序》,该文阐述了作为学政官,应当以身作则,在矫正不良学风方面,要身体力行,“使为之父师者,揭道义以启其衷,明圣贤以发其蔀,振其梦之寐而觉焉,指其途之迷而醒焉,则亦未有不返其性真而奋励于道德矣。”指出在科举之法行于世而督学官无法改变制度的情况下,重要的不在革法,而在于要积极的倡导良好的学风,因为“教在得人,不在制法。法者持循之具而已矣”。这篇文章强调了督学官的表率作用,要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造学风,这一思想是与《石龙书院学辩》中的想法一致的。

《与薛君采二首之二》,也是论述改造空谈无实学风的。该文指出:“近世学者之弊有二:一则徒为泛然讲说,一则务为虚静以守其心,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所以放下讲说与静坐,对世事茫然无知。这种空疏无用的教育流弊是来源于宋儒理学教育的推行。“晚宋以来,徒为讲说;近日学者,学好虚静,皆于道有害。”要矫正这种流弊,其有效的方法即以实学代之,“讲得一事,即行一事,”即知即行,实地考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与彭宪长论学书》也是《家藏集》中的一篇重要教育著作。在本篇中,王廷相以返本求真的“弘道”立场,充分肯定了“六经仲尼之道”,而以为殊孔孟之道者皆为“异端”,都应当‘排斥之”。这种要求学术与教育回到先秦原儒的经典上来的意愿,反映了明中叶批判理学流弊和重振儒学的时代思潮。王廷相要求回到原儒,提倡实政实德,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纲常名教,以教育手段改变当时的政治衰败和伦理沦丧现象。

总之,《王氏家藏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反映了明中叶“实学”教育观的初步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讲,《王氏家藏集》对程朱理学末流的空疏学风的批判,和对济世实用之学的提倡,开启了明清之际理学批判思潮和实学思潮的先河。其“理在事中”的道体观、人性在教育中改造与发展的人性论、反对守静空谈学风与倡导“身体”、“实践”的重行的观点,在明清之际都得以继承并发挥,成为思想解放的精神武器。《王氏家藏书》中的《慎言》、《雅述》作为该书中的代表作,在近现代仍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并有多种形式的单行本刊刻流布于世。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美言妙语

    美言妙语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取材,编选了古近名家高手的精美语言。本书又可像查工具书一样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查阅行文写作中所要参考的资料。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热门推荐
  • 新落樱千年三国恋

    新落樱千年三国恋

    一段诉说三国的故事。一场阴差阳错的意外相爱。他们都是背负使命的人,真的能相拥永久吗?古去今来,最终是否有情人终成眷属?且听碎玉倾杯的爱情,落花无声,美如千年。
  • 疯羊血顶儿

    疯羊血顶儿

    沈石溪的《疯羊血顶儿》是由《血染的王冠》、《血崩》和《疯羊血顶儿》三个中篇小说组成。《血染的王冠》写金丝猴群中黑披风雄猴与麻子猴王争霸的一场内战。动物界以强力和年轻挑衅老猴王的故事经常发生,但当猴世界两王并存格局出现时,后果堪忧。故事解秘动物世界内战的混乱和伤害,最后以老猴王的慷慨赴难和王后的殉难谱写了动物世界的爱情绝唱。
  • 冥王大人,你是谁

    冥王大人,你是谁

    简介:苏小果是一个总喜欢白日做梦的傻女孩,总会把自己想成电视剧里面的女主角,可现实告诉她,她只是个普通人,天天还是要工作,赚钱生活,叹息天生没有那公主般的生活,苏小果多么希望会有一个王子出现,然后将她吻醒...然而,误打误撞,遇到一个有着华丽的外表,邪恶的内心,就和披着羊皮的狼一样,给她糖果,在给她毒药,最后他却华丽的离开....
  •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

    人类对于植物家族的依赖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从人类的每一次呼吸,到我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从装点时尚世界的服装霓裳,到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花花草草,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植物世界默默的馈赠。《青少年科普图书馆·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即介绍了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快穿之女配要逆袭!

    快穿之女配要逆袭!

    穆曦被车撞后被一个自称系统的不明物体绑定后开始了苦逼的攻略之旅,攻略冰山竹马,妹控哥哥,邪魅教主,网游大神。手撕小白花,绿茶婊,伪圣母。不过为什么明明是不同的世界,她却感觉自己攻略的是一个人呢!
  • 妖生绝恋千年

    妖生绝恋千年

    “你放过我,可好?”泪水从她苍白的脸颊滑落。金珉锡似是没听见,自顾自的端起盛着药汤的碗,轻轻的将它吹凉,又用汤匙小心翼翼的递到她樱唇边。“啪”的一声,碗碎了,他知道,千年来的一切都如这碗一样再也回不去了,“金珉锡,我恨你!”她未反应过来,金珉锡将她搂进怀里,仿佛要将她揉进身体,同时一滴冰清的似水珠的泪跌落,“不,不,不要离开我,茉儿。”瑜历肆年,上古神兽崇明鸟,堕入魔道,万兽哀鸣,火凤燎原,人间浊水四起,天崩地裂。
  • 幻霞传说之尘明天歌

    幻霞传说之尘明天歌

    她本是一个杀手,结果却偏偏穿越成废材三小姐。可是,真的废材吗?是天才还不一定。爹不亲,随它吧——反正又不是亲的。遭人厌弃,无所谓——反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白莲花算什么,这天下人算什么?即使穿越,她也要创造与众不同的人生!她不怕血,不流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荒古大地,人人皆说他冷漠无情,冰冷残酷。他是女子心中追求的白马王子,可是为了传说中的废材三小姐,他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狠毒。世人皆知,无不叹之。一个煞神小姐,一个凶残王爷,这算是啥门子事啊。官场,他冷静缜密,不含感情。俗脂胭粉,他瞧不上,偏偏唯独她,他一改性格,死皮赖脸到一种升级版模式。侍卫:王爷,节操何在!
  • 倾世异能傻妃

    倾世异能傻妃

    她,是魔灵集团首席女总裁。她,是一个刚出生就遭到唾弃的庶女,又幸存下来的“傻瓜”,忍辱负重十几年的天之骄子。在政治与利益下,她成为了牺牲品,被自己的“亲人”送去他国求和。逃婚路上,她偶遇这一生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他-诸葛浩然。他傲视一切,唯独对她一见倾心,生死相随。她目空一切,唯独对他无奈相对。
  • EXO之何汐尽霖

    EXO之何汐尽霖

    前几章的内容与之后的内容不同/微笑,保证虐恋,不写玛丽苏。不抄袭、不代写,都是手稿写完后改了发上去的。不喜勿喷,我的文笔不怎么好
  • 易烊千玺之LOVE千尘愿

    易烊千玺之LOVE千尘愿

    他,是我第一次爱,第一次的初心,所以我不能放弃。其实我宁愿放弃不让他伤心。那一刻,我宁愿一辈子就这样静静的看着他,永远。爱上他,我不后悔!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继续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