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32

第32章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

陆九渊认为本心不明,就会被所谓邪说、异端等意见所左右,这就必须格物,即格去那些学问、意见所带来的物欲。减除物欲,不但人们疲精神于外,疲精神于书本,去掉因精神在外造成的人为的精神负担,这就是所谓减担。后来明代王守仁讲的“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正是受了陆的影响。

存养以发明本心,剥落以解除心蔽,减担以涵养德性,这是陆九渊“切己自反”的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三项原则方法。以存养为主,剥落、减担是配合存养的,因为要格除一切有损于本心的物欲、意见及其种种精神负担,也是为了“保吾心之良”、“去吾心之害”,从而存养本心、发明本心,实现“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

3“道不外索”的教学论

陆九渊从“自存本心”的思想出发,主张“道不外索”,即只向内心探索真理。他说:“人孰吾心,道不外索”。他认为如果只是一味向外求知真理而忽视对本心的认知,那么就会让教学迷失方向,陆九渊把教学途径分为两种:一是“从里面出来”,一是“从外面入去”。前者即从内心认识世界,他认为这是获得真理的唯一正确途径。他也讲“格物”和“研究物理”,但那是在“非由外烁”、乃“天所与我”的前提下来讲的,那样的“格物”与“研究物理”自然不是客观的认识世界,而是一种夸大自我的活动。

陆九渊的教学论思想:

(1)自我学习

陆九渊心学认为“人”,没有人生下来就生而知之,因此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必须“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这样才能做一个有才有德的人。

陆九渊以“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为己任,他主张学以至道,他说:“学不至道,而且以规规小智穿凿傅会,如蛆虫如蟊贼以自适,由君子观之,致可怜悼耳!”所谓“至道”,是学者自己至道,“古之学者为己,所以自昭其明德。己之德已明,然后推其明以及天下。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我者既尽,亦自不能掩。今之学者,只用心于枝叶,不求实处。”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中的自我作用。“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君子以自昭明德。’‘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暴谓‘自暴’。弃谓‘自弃’。侮谓‘自侮’。反谓‘自反’。得谓‘自得’。‘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陆九渊集》)

陆九渊所说的“自”,与研究陆九渊的学者所说的“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并不相同。陆的“自”是强调“有立”,他说:“本之不立,而能以明夫理者,吾未之见也。宇宙之间,典常之昭然,伦类灿然,果何适而无其理也。学者之为学,固所以明是理也。然其畴昔之日,闺门之内,所以慕望期向,服习践行者,盖泯然乎天理之萌蘖,而物欲之蔽,实豪据乎其中而为之主,则其所以为学之本固已厥矣。”“大凡为学须要有所立,《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卓然不为流俗所移,乃为有主。须思量天之所以与我者是甚底?为复是要做人否?理会得这个明白,然后方可谓之学问。故孟子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如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亦谓此也。”陆九渊的所谓“有立”,就是“立本”,亦即“求其放心”。陆九渊对詹子南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所说的就是“立本”,“某因思是便收此心”,就是“求其放心”。

陆九渊非常重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他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陆九渊集》)“人生天地间,抱五常之性,为庶类之最灵者。”“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因此,当他的学生朱济道说:“前尚勇决,无迟疑,做得事。后因见先生了,临事即疑恐不是,做事不得。今日中只管悔过惩艾,皆无好处。”陆九渊鼓励说:“请尊兄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久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

陆九渊虽然说了“学者能常闭门亦佳”,对门人詹子南的“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的行为及其结果也表示赞赏,但这只是谈“为学”,从“君子以自昭明德”出发,强调“自”、“有立”、“求其放心”(《陆九渊集》)。陆九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做圣人的真正途径。

(2)注重心教

陆九渊强调自立自得,但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作用。他说:“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执己见,便是恣情纵欲。”他是一个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人,懂得学生的心理,因此他提倡在教学中要运用心教。第一,注意把道理讲透,“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无粘牙嚼舌处。”第二,注意情绪感染,“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他给学生讲课,往往“从天而下,从肝肺中流出。”第三,针对性强,“老夫无所能,只是识病”,他平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他善于推测和揣摩学生心理,常使他们害怕。有远道求学的学生,只要简简单单的说几句话,就知道他们的秉性了。公元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于白鹿洞书院讲席,朱熹旁听,深为感动,时“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朱熹赞扬陆的心教:“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竦然动心焉。”

(3)优游读书

陆九渊反对死读书,主张学以致用,找出书中的成败得失类的经验教训,引出有用的东西作为借鉴。他认为当时的人读书只求一知半解,学风很歪。他认为读书不必求多求快,应以精熟为贵,读书不必穷索,而应“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协,非但空言虚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率。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

(4)致疑切思

陆九渊强调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为只有思考,才能省察自身。那么如何独立思考?他主张应注意两点,一是切己而优游,二是急切而不自安。如他所说:“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学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为道,贵切近而优游。切近则不失己,优游则不滞物”,“若自是之意消,而不自安之意长,则自能尽吐其疑”。他在教学中提倡质疑,并经质疑把怀疑同认识的深化联系起来,这样就避免了落入相对主义。他明确地指出,对古人的书不可盲从迷信,古人的书并非句句是真理,即使是经过孔子删削的书,也要以合不合于“理”加以鉴别。“昔人之书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信,顾于理如何耳。盖书可得而伪为也,理不可得而伪为也。”他认为只要合于“理”,即使“非圣人之经”,甚至是“妇人孺子之言”也应吸取。“凡是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善学者如关津,不可胡乱放人过”。就是说,读书有如守关,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一切的书本,都应该审查鉴别,不能轻易盲从的相信。

4陆九渊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陆九渊虽然强调内心体验与主观扩张;但是他的教育思想路数却不是很清晰。本心是一个具有根源性的伦理精神实体,它不仅是认识对象,同时也是认识主体。所以要“明理、立心”,一种彻悟的过程,有种禅学的顿悟之感。

这是和朱熹是不同的,朱熹一方面讲存心穷理,另一方面又大讲格物,主张从事物上体认天理,并博览群书,采用逐渐积累的方法,把握天理。陆九渊认为朱熹的这种观点,不仅琐碎而且效果不明显,甚至有将人引向歧途之危险。陆九渊认为本心不是逐一扩充而形成和被体认的,只能是整体地形成和被体认的。他在这里援用了人的认识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一个真实经验——直观效果,也涉及了人的教育心理过程中具有模糊数学中的模糊性问题——诸如直觉、形象联想、模糊识别和情感活动等综合心理反应;这些并非都是荒唐的。

不过,陆九渊所要认识的对象——本源性的伦理实体,是一种神秘的对象。王守仁说:“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谈,虽亦不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大原,断非余子所及也”。这是抓住了陆九渊教育思想的特色:简易直截,整体明了。

同类推荐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从儒家智慧的海洋中,撷取到最宝贵的明珠.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本书通过选取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做人、处世智慧.正视心欲、直面名利、谦孝美德等篇章淋漓阐释儒家的博大智慧。目的就是通过撩开儒家思想神秘的面纱。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媒介地理思想、试图建立媒介地理学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运用媒介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天学地学人学同源”的思想,坚守“天地人媒”整体互动、和谐平衡、共存共荣的研究方针,对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中外媒介地理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媒介地理学中的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和尺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媒介地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描述和阐述,为科学了解、认识、研究和实践媒介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理论视维。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热门推荐
  • 要暗卫,不要王爷

    要暗卫,不要王爷

    没死吗?小命命还真大!什么?我穿了?“这身子是孤儿,和拖油瓶弟弟一枚?”做为月光一族,好不容易挤出一点余钱、报个团、旅个游,容易嘛我!还遇到这等好事————————同志你怎么也来了?你咋比我还惨捏,成了个讨饭的!——————好帅噢!!!你就是传说中的暗卫吗?“嘿嘿...么哒,盖个章先!你以后就是我的人了!”“什么他不是你家暗卫?他是王爷!”——那算了,把你家别的暗卫再介绍给我认识认识呗。【某人看不下去了:王爷不是更好吗?干嘛不要?钻石王老五】“No,姐就好哪口”———某爷黑脸:都盖过章了,由不得你不要,敢去找野男人,我打断你的狗腿..................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物语集

    青春物语集

    青春,青涩如朝阳,春动犹欲火。生机勃勃的活力中,蕴藏着暴躁不安的因子,等待,等待,等待浴火重生的救赎。——青春物语我们不是坏孩子的,只是,不小心迷失在了路上。
  • 未完待续的爱

    未完待续的爱

    康佳茹生性胆小,不过为了自己的弟弟,康佳茹答应了帮助申鑫磊代孕,只是当康佳茹搬进申鑫磊的家后,才发现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代孕那么简单,申鑫磊使出了各种方法折磨康佳茹,只因为康佳茹长的像申鑫磊曾经的爱人,康佳茹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不得不忍耐着,只是玩世不恭的申鑫磊却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康佳茹……
  • 情过另世:轮回碑

    情过另世:轮回碑

    轮回碑,兜兜转转,前世今生,讲述悲欢离合……传说,世间上有一座轮回碑,其中蕴藏无上力量,获得它便可主宰万物,因此,引得各路的妖怪,贪婪的人类,纷纷寻找。人妖禁忌之恋,就此展开……
  • Zanoni

    Zanon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斯巴达克(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斯巴达克(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公元前78年11月10日的早晨 罗马城的上空乌云密布 从拉丁和杜斯古尔那边的山里吹来的寒冷晓风 不断刺着人的脸庞。看样子今天又不会是个好天气了。
  •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 熊晓鸽向右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 熊晓鸽向右

    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财富“狩猎”的众多好手中,沈南鹏和熊晓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两位纵横驰骋中国资本市场的“猎手”,到底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本书分为知青再教育的兴起、北京知青奔赴延安、全国知青扎根农村、中央加强知青工作四部分,内容包括:老三届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周恩来支持侄子赴延安插队、广州知青林超强拒绝诱惑、中央号召做好知青下乡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