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16

第16章 董仲舒:主张“纲常”与兴办太学

一、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中国西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教育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

董仲舒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三年不窥园”,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尤其长于《春秋公羊》学和《易经》阴阳学,有王佐之才,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景帝时,他因专精崇尚黄老之学,他无事可做,仍在朝廷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汉武帝即位后,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咨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三策”,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等重大建议,同时还论证了天人关系,天人感应、神权与君权等重大问题。汉武帝十分赞赏他的意见,他应征获第一名。对策后,他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任国相,后又被派往胶西王刘端那里任国相,到了晚年,他退职家居,专门从事著书立说和教育活动,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有关董仲舒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123篇,但大部分已亡佚。今存由后人辑录的《春秋繁露》82篇,《汉书·董仲舒传》载有《对贤良文学策》,其他散见于《史记·儒林传》,《汉书》的《五行志》、《艺文志》、《食货志》、《匈奴传》等。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时代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在儒家《春秋》公羊学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的道德教条,这也就是他关于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所要培养的德性。“三纲”的教育发扬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想,“五常”作为调整和补充“三纲”的道德规范。他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把道德归之于天意,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把道德的来源推到抽象的人性上,再从人性归到天命上,这样就使封建道德神圣化,成为超阶级的普遍的东西,从而美化封建道德,掩盖其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真相。

董仲舒从天道到人性、从人性到道德的教化理论,目的是要统治者对人民灌输封建道德,加强精神上的统治,从思想上消灭“犯上作乱”的根源。他说“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董仲舒认为,吏为“民之师帅”,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关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他更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他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原则。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这两项政策建议。

在教育方面,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他向汉武帝建议,规定诸列侯和郡守每年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贡举贤士二人,以供朝廷考察录用。贡举贤能者赏,贡举不肖者罚。这样,诸列侯和郡守就会尽心访求贤才,天下的贤才也就能为朝廷所用。

董仲舒认为,朝廷求得贤才最根本、最可靠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对汉武帝说,平日不培养士,而想求得贤士,就像玉不经过雕琢而要求玉有文彩一样;培养贤士没有比办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设在国都,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地考问他们,以发展他们的才能,这样,就能够得到人才。正由于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选派他们担任各级官吏,便可以按照儒家的一套统治术去教化万民,所以董仲舒认为,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推行教化统治术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由改革吏治建议兴办太学,培养既忠君又善于治民的官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的风气,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董仲舒的教育原理

(1)行教化、重礼乐

董仲舒对统治者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在董仲舒看来,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由此得知,董仲舒十分重视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功用。

在把教育工作放在政治第一位的思想指导下,董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士”。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他还认为,当时的吏治不贤明,其原因就在于选举不当。他对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的升官办法提出了批评,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便当“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他认为,如果能如此尽心访求人才,天下贤士便都可成为官使,只要遍得天下的贤人,就哪怕像三王那样的兴盛也容易做到,像尧舜禹那样的名望也是可以比肩的。

(2)兴太学、重选举

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指出,思想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统一。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董仲舒为中国封建社会找到了“儒术”作为最合适的上层建筑,以儒家思想代替汉初的道家思想作为整个政治的指导思想,并且为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独尊儒术”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育方针。

董仲舒关于上述几个建议的思想,不但影响了汉武帝的政教政策,而且影响了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政教政策。

2董仲舒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董仲舒一方面认定帝王“受命于天”,另一方面又借假天威,谏劝帝王治国理民要“承天意以从事”。“天道”表现为阴阳,阳主生,阴主杀,阳为主,阴为辅。因此,帝王按“天道”的法则来统治人民,就应当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又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认为人性也是由“天”决定的。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真正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这种性三品说的实质,是把人区分为三等,是一种由神意决定的阶级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人类社会“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统治阶级的最高阶层,包括帝王和那些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封建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这指的是地主阶级。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所以董仲舒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个中民等级的人,贫苦的劳动人民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即把地主阶级的人性当作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这就是说,性只是具有教育的可能性而已,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他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这就从地主阶级的先天特点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可能性,又从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

他批评孟轲的性善说,认为孟轲既然说人性已善,那就没有教育的必要了。这一点,他比孟轲进步。但是董仲舒又认为,人同时具有“贪”和“仁”两种性,这又陷入了善恶二元论,这是他企图把孟轲的性善说和荀况的性恶论结合起来的结果。他认为天有阴阳,所以禀之于天的人性也就是有善有恶。他又认为性属阳,是善的;情属阴,是恶的。人生来就具有性和情两个方面,也就是具有善和恶两种性。他虽然说“情亦性也”,但又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这又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论。这样他把性当作是善的,实质上维持了“正统”儒学即孟轲的性善学说。他把情从性划出来以后,便进一步主张扬性抑情了。他以为天道是禁止阴的,所以人也应该“损其欲而辍其情”,这就是说要发展善性而抑止恶情。这种思想为后来宋明理学家所发展,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那就不能停止。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作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像制陶和冶金一样,可以随意铸造,并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这又未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3董仲舒论知识和教学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于人心之中,天心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界,所以他说:“道莫明省身之天。”“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这种不通过感官只通过内省体察就能获得知识的观点,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求在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神秘的唯心主义的色彩。

董仲舒认为只有圣王才有可能“发天意”“承天意”,人们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他们所制作的诗、书、礼、乐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知识,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是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他具体规定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教材。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各有自己的特殊作用。

董仲舒要求学习儒家的“六经”。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但他又认为,“六经”各有所长,《诗》长于质,《礼》长于文,《乐》长于风,《书》长于事,《易》长于数,《春秋》长于治人,所以学者应“兼其所长”,不要“偏举其详”。这种“兼其所长”的教学观点还是可取的。

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方法。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但是联系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教学上往往可以用来加强理解,融会贯通。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这种思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董仲舒要求教师尽量达到“圣化”的境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他从锻造教师自身素质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该适时,应该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从容引导,不急不缓。这比较符合教学一般规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

同类推荐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的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以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为主要内容,将前沿性媒体运营理念与实战性媒体运营实务相结合,涉及媒体实务、媒体运营、新媒体、传媒思想等方面。《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对区域性媒体的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可作为高校传媒专业参考用书,也可为传媒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秋获集

    秋获集

    本书分中国春节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年节两部分,介绍了春节的形成及演变、春节的习俗、古代宫廷的春节礼仪、港澳台地区的春节活动、中国春节在海外等内容。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
热门推荐
  • 岁月撕扯着多少青春

    岁月撕扯着多少青春

    此文已弃此文已弃此文已弃此文已弃此文已弃
  • 只是那一份思念无处安放

    只是那一份思念无处安放

    当一个男人爱你的时候,你对他没感觉,而后当你爱上他的时候,可他却已离你远去。
  • 冰雪大陆:斗魔师时代

    冰雪大陆:斗魔师时代

    【爆炸推荐:追更良品,养书佳作,铁中情作品】少年萧新雄,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土华夏帝国。想要学习先进的“灵能导力技术”,却被军方看中,被强制征兵!为了躲过兵役,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放弃了梦寐以求的中土第一学院,而进入了帝国军方学院——龙在天空学院。迎接他的将是无比严苛的军事训练,复杂的军工导力技术,经受不住考验,他就要被扔到前线作战……(作者说:本书没有什么披着兽皮的、挽着长弓的、拿着叉子月下叉猹的少年大帝……也没有什么什么村儿、屯儿等乡土气息浓厚的“玄幻”聚落……请大家不喜勿喷)
  • 腹黑互擒:邪王驯恶妃

    腹黑互擒:邪王驯恶妃

    一个是令世间渣男威风丧胆、“女扮男装”的邪派少宫主,却也是他怀中总爱惹火他的叛逆淘气小邪妃。一个是假装疯癫、暗藏神功与睿智的“草包美男”世子,却也是陪她双修、狂爱她到窒息的坏坏守护神。当腹黑遇上腹黑,穿越不是问题,门规不是问题,身世不是问题,皇帝赐婚不是问题,一大批美男追求不是问题,反扑才是大问题……腹黑夫妇互擒心得:激怒他,挑衅他,想方设法被他“拿下”,推倒她,压制她,狠狠擒住教她“听话”……这是一本修(互)仙(擒)升(霸)级(宠)文!
  • 命运守恒神魔纪

    命运守恒神魔纪

    是什么造就了互相残杀?是什么才能让信仰背叛?命运能看着所有,为何却不出手相救?为何人生而为善,却长而助恶?
  • 霸天武神

    霸天武神

    一王府奴仆,偶得无上魔尊武学妙道,入江湖宗门,他以这样的身份,如何在门派中翻江倒海,泛起波澜?天下悠悠万载,沧海桑田,问谁争武霸天下,唯我墨邪踏苍穹!诸君可愿陪武神霸天下?
  • 扬诃口之威

    扬诃口之威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 红颜倾城:皇后先嫁后爱

    红颜倾城:皇后先嫁后爱

    一道懿旨,沈涵清踏入宫廷。在权力纠葛的朝堂后宫之中她潇洒自如。与那男人的朝夕相伴,斗智斗勇,最终化为了扯不开的爱的和羁绊!
  • 无色的国

    无色的国

    这是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时间,恐龙已灭绝人类未诞生,大地出现一群新的物种。他们强大的力量被千万年后的人类所膜拜,奉他们为神与魔。而在他们的世界他们并非神与魔而是拥有与世界抗衡力量的濎与焍。濎生活在云之上,焍生活在地之下。本互不干扰但因焍界之王魅蓝莎而敌对百年,随着魅蓝莎的消失两界战火才平息。但千年之后焍界重生新王,两界是否重开战火?(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妃常拜金

    妃常拜金

    纯美文,悲伤的回忆型文,四大家族的混乱感情,最后的最后,究竟会如何结束,围绕家族的爱恨情仇展开的两段感情,他们究竟该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