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
余姓大探源
春秋时,秦国有个大臣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这是关于余姓来源的一种说法。
余姓来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由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繁衍之迹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着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和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77%。
余姓名人
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余三胜
余三胜,生于1802年,卒于1866年,原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人,原为汉调演员,进京以后搭徽班演出。他的嗓音醇厚,唱腔优美,以擅用"花腔"而着称。道光中期以后,他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余三胜在艺术上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在汉调西皮和徽调二黄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和秦腔的曲调,创造了新的京剧皮黄声腔,从而使京剧的声腔大大丰富。在他之前的40多年里面,人称京剧"时尚黄腔喊似雷","喊"表示它直来直去,"雷"说明声音非常高亢。到余三胜,他加以丰富后,使得这种局面得以改观;二是他创造了反二黄的唱腔,如《李陵碑》、《牧羊卷》、《乌盆记》等戏的反二黄都是由他创造的。
余三胜讲究表情动作,而且富于创造性。传说前三鼎甲曾经合作演过《让成都》,程长庚演刘璋,张二奎演刘备,是这个戏里的两个主要角色。而余三胜演一个配角马超。同行有些好心人劝他,说演这个戏吃亏,不能在台上展示才华。但是余三胜很有办法,他在演出的时候,当剧中人物刘璋责问马超,说你为什么要投降刘备的时候,余三胜扮演的马超,先斥责刘璋昏聩无能,然后又大加赞扬刘备的大仁大义,有一大段的道白,观众热烈鼓掌,说明他自己在戏里边,能够加以创造性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