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3%。
魏姓大探源
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后裔,他们原来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到晋国做了官,食采于"魏"这个地方,他的历代子孙都是晋国的高官,后来权势日隆,到了魏斯的时候,干脆与韩、赵两家同时瓜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而其后代遂以国为姓。战国时代,魏国为"七雄"之一,他们当时的显赫,不难想见。
繁衍之迹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的。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聚天下豪富于咸阳12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魏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魏姓名人
1.古代第一直臣魏征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一说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政治家;少时丧父,家贫,但胸有大志,喜好读书,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后随李密归唐,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死后,他为唐高宗李渊太子李建成信任,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欣赏他的直率,擢为谏议大夫。
魏征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他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常劝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戒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后来,他派人去魏家,得到一纸残书,上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这可以说是魏征的最后一谏。魏征的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2.清代思想家魏源
魏源字默深,中国清代思想家﹑地理学家,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他是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