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
贾姓大探源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其后,贾国为晋国所吞灭,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了。
繁衍之迹
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并以其为繁衍中心。先秦时期,开始向省外传播,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并有多人为官,使贾姓在河南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还衍生出许多支派。秦汉时期,贾姓族人出现了以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志士,家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姓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姓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战火连年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姓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姓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姓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进入元明清时代,贾姓人经不断迁徙、发展播迁,甚至移居于海外,使其宗族成为我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如今,贾姓在我国人口较多,虽经多次迁居南方,但仍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尤以山西、河北、四川省为多,上述三省贾姓人口占全国贾姓人口的绝大多数。
贾姓名人
1.才子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太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他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去世,死时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2."苦吟诗人"贾岛
贾岛(公元779~843年),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诗人;初落拓出家为僧,名无本;后来韩愈读了他的诗,劝他还了俗;曾屡举进士不第;到唐文宗时才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他的一生始终在穷困中度过,诗喜写荒凉孤寂之境,寒苦之辞颇多,以五律见长,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词句锤炼,讲求对仗,刻意求工。
贾岛因写诗极苦,所以被人们称为"苦吟"诗人。有一次贾岛去拜访朋友,于驴背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中,结果撞上"大官"韩愈的车马。而韩愈并没有责怪他(这算幸运,因为韩愈是文人,惺惺相惜;而另一次却有些不幸,那一次作诗也是走火入魔,他骑驴过街,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努力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拘一晚),并且还特意"指点"了他。于是贾岛的声名因文坛巨人的"指点"而逐渐"走红"。
3.《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贾思勰(公元486~534年),齐郡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他同一般的富贵子弟和读书人不同,他从不轻视劳动,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有着发展生产和富国强民的热切愿望。贾思勰最推崇的是像龚遂、召信臣和王景那样的良吏,他们都因重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而为老百姓所称道,因此他决心成为对民众生产生活有用的人。
贾思勰曾做过地方官,他很关心群众疾苦,常跟他们谈论生产上碰到的事情,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因此,贾思勰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他感到有必要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于是,《齐民要术》一书就应运而生了。
《齐民要术》是中国公元6世纪时的一部最完整的、最系统的、内容最丰富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种农学书。它在总结中国的农业生产经验技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