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
周姓大探源
据史料记载,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汉人的血缘,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源自周室王族,当然不比寻常。"文王之治",是传统上的一个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认为周姓汉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历史的影响之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这正是数千年来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荣耀。
繁衍之迹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秦汉时期,周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人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
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亦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大地。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周姓名人
1.风流词人周邦彦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自创不少词调。其作品格律严谨、典丽清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极得词学大师王国维赞赏。
周邦彦任开封府监税时,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师师家,恰逢徽宗至,急藏床下,后写成《少年游》一词,记夜间所闻。徽宗听李师师唱起,问知是周邦彦所作,大怒,责蔡京惩治周邦彦不课税之罪。查问之下,周缴税却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还是以职事废弛罪被逐。
几日后徽宗又至李师师处,却得知她去送别周帮彦,归后又垂泪锁眉。徽宗怒问周邦彦是否有新作,师师唱起《兰陵王·柳》,徽宗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音乐职司)。
2.火烧赤壁的三国名将周瑜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伏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公元203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公元207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无奈之下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养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公元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基于对汉室的维护,人们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
3.中华民族的灵魂鲁迅
鲁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他7岁开始读书,12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他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迁住北平。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鲁迅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