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2700000052

第52章 《韩非子》作品(48)

如果像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额、晋阳城泄、齐竖刁、易牙一类,这十二个人作为人臣来说,都是想着小利而不顾法制大义的,对上遮蔽贤良以蒙混君主,对下搅乱百官制造祸端;他们好像在辅佐君主,实际却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苟且贪图君主的欢乐,即使国家破灭百姓被杀也在所不惜。有这样的臣子,就是圣君明主,也怕被他们夺去大权,更何况昏乱之君,怎能不丢掉身家性命呢?有这样的臣下,君主都是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因此,周威公被杀,国家一分为二;郑子阳被杀,国家分裂成三;陈灵公死在夏征舒手里;楚灵王死在乾溪之上;随亡于楚;吴被越吞并;智伯被消灭在晋阳城下;齐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没人收殓。所以说:“谄谀奸佞之臣,只有圣君明主才能察觉;而乱主昏君总是接近这种人,所以才导致身死国亡。”

【原文】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缫绁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无数以度其臣者,必以其众人之口断之:众之所誉,从而说之;众之所非,从而憎之。故为人臣者,破家残賥,内构党与,外接巷族以为誉,从阴约结以相固也,虚相与爵禄以相劝也,曰:“与我者将利之,不与我者将害之。”众贪其利,劫其威,彼诚喜则能利己,忌怒则能害己。众归而民留之,以誉盈于国,发闻于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为贤。彼又使谲诈之士,外假为诸侯之宠使,假之以舆马,信之以瑞节,镇之以辞令,资之以币帛,使诸侯淫说其主,微挟私而公议。所为使者,异国之主也;所为谈者,左右之人也。主说其言而辩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贤士也。内外之于左右,其讽一而语同。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些;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学,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绻,韩、赵、魏三子分晋,此六人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蹶然举耳以为是也。故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诸侯之权矫易其国,隐正道,持私曲,上禁君,下挠治者,不可胜数也。是何也?则不明于择臣也。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君而取国者众矣。”然则难之从内起与从外作者相半也。能一尽其民力,破国杀身者,尚皆贤主也。若夫转身法易位,全众傅国,最其病也。

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罩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赵之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好纵欲,适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乐,冬日罩弋,夏浮淫鬯,为长夜,数日不废御觞,不能饮者以筩灌其口,进退不肃、应对不恭者斩于前。故居处饮食如此其不节也,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也,然敬侯享国数十年,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于所以任臣也。燕君子哙,邵公爽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罩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故曰:人臣有五奸而主不知也。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以眩民耳目者。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圣主之所禁也。去此五者,则澡诈之人不敢北面谈立;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是以群臣居则修身,动则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诬事,此圣王之所以牧臣下也。彼圣主明君不适疑物以窥其臣也,见疑物而无反者,天下鲜矣。

故曰: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故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适,大臣拟主,乱之道也。故《周记》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适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四拟不破,则陨身灭国矣。

【译文】

圣王明君就不这样:从族里选拔人才不避亲属之嫌,从外部选拔人才不记新仇旧恨;做事方正就提举,做事歪邪就处罚。因而贤良都能上进,奸邪一律屏退,所以一举使诸侯宾服。史册上记载:“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君所诛杀的,都是父兄子弟之亲,而杀掉他们的性命,残破他们的家园,为什么?就因为他们祸国殃民违法乱纪。再看君主所选用的人,有的在山林水泊岩穴之间,有的在监牢绳索镣铐之中,有的在从事烹调放牧喂牛。然而圣君明主并不认为他们卑贱羞耻,因为他们有才干,而且能严明法纪,利国利民,从而任用他们,使自己身安名尊。

昏乱之主就不这样:不了解臣下的意图及行为,就委任给他国家大权。所以,往小里说,名望低落,领地削减;往大里说,身死国亡,这就是用臣不明的缘故。如果说没有术去揣度臣下,那么必定要根据众人的言词来决定:众人交口赞誉的就欢喜,众口同声反对的就憎恶。所以作为人臣,破家破财,在内结成党羽,在外接待里巷民众以张扬声誉,暗中勾结以加固其党羽,虚情假意以爵禄互相劝勉,还宣扬“谁帮我谁就得利,谁不帮我谁就会遭殃”。众人贪图名利,慑于他的威势,因为他喜欢就会对己有利,他恼怒就会危害自己。人们都投奔他而百姓也都聚集到他那里,国内一片赞美之声,君主也就耳有所闻,又不能察知他的奸情,于是就认为贤良。他又派狡诈之人,在外假托是诸侯宠信的使者,给他配备车马符节以为凭证,用花言巧语稳住他的心,资助金银财宝,出使诸侯之国,极力说服他们的国君,稍微夹带一点私心而表面上出于公心。派他为使者的,是外国的君主;要谈论的是本国君主左右的近臣。君主听到他的言谈既持之有据又言之成理,很高兴,就认为这人是天下的贤士。君主内外左右的人,众口一词无不加以赞美。往大里说,君主要礼贤下士,奉以尊位;往小里说,得到高爵厚禄并非难事。总之,奸臣的爵禄越重,他的党羽就越多,党羽又都有奸邪之意,这样奸臣就更加喜欢,而且还宣称:“古时候的所谓圣君明王,并非像周公那样辅佐幼主弱君,也并非兄终弟继那样依次相承。是结成党羽,聚集里巷民众,威逼君主杀害君主而求得他的私利。”人问:“怎么知道会那样呢?”于是说:“舜逼尧,大禹逼舜,成汤流放夏桀,周武伐殷纣,这四个君主,就是人臣杀害人君的,而天下人人赞誉。考察这四君的实际,就是贪得无厌;从行为来看,就是暴乱军兵的行经。然而这四君,自己扩大了地盘,自己登上了王位,而天下却认为他们伟大;自己显扬自己的名声,而天下却盛赞他们英明。于是威严莅临四海,利益盖世无双,天下风靡影从。”又说:“按当今听到的实情,田成子取代了齐国,司城子罕取代了宋国,太宰欣取代了郑国,单氏取代了周室,易牙取代了卫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这都是人臣杀戮君王的实例。”奸人闻听此说,立即竖起耳朵点头称是。所以他们在内勾结党羽,在外散布谣言,迷惑民众,伺机起事,以一举而夺取国家。总之,还有对内结党劫杀君王,对外假借诸侯的势力欺骗而篡改国家政权,堵塞正道,谋取私利,上禁闭君王,下干扰大政,像这样的人,多得难以计数。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君不明于选择臣下。史册有记载:“自周宣王以来,亡国有数十个,臣下杀害君主而取得国家的太多了。”算起来祸难由内部生起和从外部发作的各占一半。如果还能够竭尽百姓的力量,即使是国破身亡的,还可以说是贤明的君主。像那些转变身世改变地位,还能保全民众而传国与人的人,那是患病最深的了。

作为人主,果真能体察臣所说的话,就是围猎驰骋,欢歌舞女,钟鼓作乐,国家犹可以保全;不明臣下所说的话,即使节俭勤劳,布衣粗食,国家必然灭亡。赵国的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只管纵欲,尽情讲求身安体适,以娱耳目之乐,冬天围猎,夏日游玩,一连数日举杯不断,不能饮酒的用竹筒灌,进退不严肃、回答不敬的立地斩首。居处饮食尽管那样没有节制,刑罚杀戮那样没有限制,然而敬侯还享国十数年,争战中也没有被邻国挫败,领地也没有丝毫受损,内无君臣官府的混乱,外无诸侯邻国的祸患,就是懂得如何任用臣下的原因。燕国国君子哙,是邵公爽的后代,土地数千里,持戟战士数十万,不去安享美女之乐,不听钟鼓乐器之声,内不沉溺于歌台舞榭,外不围猎流连忘返,又亲自操持锄犁耕作。子哙的劳苦形体、忧虑百姓之情竟这样深厚,即使是古时的圣君明王,其勤苦劳作忧世之情,也不会超过他。然而子哙身死国灭,国权被子之所篡,为天下所笑。这又是为什么?就是不知道怎样用臣的缘故。

所以说:臣下有五种奸情而人主却不知。做臣下的,有的大量用财行贿以取得美誉;有的专门事奖赏惠赠以骗取民心;有的结党营私、求智能尊谋士以图专权;有的专务宽免赋役、赦免罪犯以树威信;有的赞赏刁滑无赖,直者言曲、曲者言直,用怪谈、奇服、诡异以迷惑民众。这五种人,是明君所担忧的,是圣主所禁绝的。除掉这五种人,无理狡诈的人就不敢在朝廷上胡说八道,总是花言巧语、很少办实事而且不守法令的人,也不敢随意诬陷人。因此群臣闲居时修身,行动时尽心尽力,不是君主的命令不敢擅作主张,不随意讲话危害公事,这就是圣君掌控臣下的策略。圣主明君并不是总针对着怀疑的事物去窥探臣下的,但看见可疑的事物而不自反的人,天下便太少有了。

所以说:庶子有拟嫡子的,妾有拟妻的,朝廷里有拟相之臣的,宠幸之臣有拟主之情的,这四种人,是国家的祸害。所以说:内宠与王后并列,外宠则两人当政,庶子相当于太子,大臣相当于君主,是祸乱之道。所以《周记》上说:“不得重妾而轻妻,不得重庶子而轻太子,不得重宠幸之臣而让其待遇与上卿相等,不得尊大臣而把他与君王相比。”这四种情形能够破除,君主不必揣度臣下,而臣下也不会有怪的现象发生。这四种相比拟的情形不破除,就会身亡国灭了。

诡使

【原文】

圣人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

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今有贱名轻实者,世谓之高。设爵位,所以为贱。贵基也,而简上不求见者,世谓之贤。威利所以行令也,而无利轻威者,世谓之重。法令所以为治也,而不从法令为私善者,世谓之忠。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刑罚所以擅威也,而轻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谓之勇夫。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则士之饥饿乏绝者,焉得无岩居苦身以争名于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常贵其所以乱而贱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今下而听其上,上之所急也。而悖悫雾。纯信,用心怯言,则谓之窭。守法固,听令审,则谓之愚。敬上畏罪,则谓之怯。言时节,行中适,则谓之不肖。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难致谓之正,难予谓之廉。难禁谓之齐。有令不听谓之勇。无利于上谓之愿。少欲宽惠行德谓之仁。重厚自尊谓之长者。私学成群谓之师徒。闲静安居谓之有思。损仁逐利谓之疾。险躁佻反覆谓之智。先为人而后自为,类名号熠言,泛爱天下谓之圣。言大本称而不可用,行而乖于世者,谓之大人。贱爵禄不挠上者,谓之杰。下渐行如此,入则乱民,出则不便也。上宜禁其欲,灭其迹而不止也,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乱上以为治也。

凡所治者刑罚也,今有私行义者尊。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静也,而躁险谗谀者任。四封之内所以听从者信与德也,而陂知倾覆者使。令之所以行,威之所以立者恭俭听上,而岩居非世者显。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广者战士也,今死之孤饥饿乞于道,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赏禄所以尽民力,易下死也,今战胜攻取之士劳而赏不沾,而卜筮视手理狐虫为顺辞于前者日赐。上握度量,所以擅生杀之柄也,今守度奉量辔之士欲以忠婴上而不得见,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囝世者数御。据法直言,名刑相当,循绳墨诛奸人,所以为上治也而愈疏远,谄施顺意从欲以危世者近习。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而断头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无宅容身,死田亩;而女妹有色,大臣左右无功者择宅而受,择田而食。赏利一从上出,所以善剬下也,而战介之士不得职,而闲居之士尊显。上以此为教,名安得无卑,位安得无危!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从法令,有二心无私学,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又从而尊之,用事者过矣。上之所以立廉耻者,所以属下也;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赏赐所以为重也,而战斗有功之士贫贱,而便辟优徒超级。名号诚信所以通威也,而主拚障。近习女谒并行,百官主爵迁人,用事者过矣。大臣官人与下先谋,比周虽不法,行威利在下,则主卑而大臣重矣。

同类推荐
  • 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着称于世。《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传奇的一生。
  • 一代众王之王:忽必烈

    一代众王之王:忽必烈

    在蒙古灭夏、灭金和伐宋的动荡年代里,忽必烈已从十二岁长到二十七岁。在这段时间里,忽必烈是否也参加了灭夏灭金和伐宋的战争,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1252年忽必烈初次被任命为方面军统帅时,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才,说明在此之前,忽必烈不但掌握各种武艺,且精通军事指挥知识,并有很高的指挥艺术。
  • 硝烟散发的诗情诺贝尔的故事

    硝烟散发的诗情诺贝尔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介绍诺贝尔——发明家与实业家的故事,阐述其“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的始末”,及他“生命最后的两项工程”等。
  •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5)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弈业

    弈业

    漫漫江湖路,侠义兄弟情。我自横刀斩朽世,立马仗剑走天涯。吼尽天下不平事,难问苍生何处平。庙堂不容匪有义,不为身名只为情。江湖路远心难安,国破民恨意难消。天地不仁草如芥,白云青狗不从心。王侯将相命有种,可叹苍生甘为役。永元扑蝶意未尽,望北遥叹昨日花。十载之后又十载,谁能不忘本初心?
  • 混世绝少

    混世绝少

    混世中生存尚且太难,更何况赢得亲情,爱情,赢得全江湖,绝少教你如何闯荡混世~
  • 辰爱落定

    辰爱落定

    一个多情却又滥情,一个深情却又绝情。七年,他心里一直有她,七年,她心里一直爱他。但当他们洗尽铅华,真正明白爱的真谛时,重回的路却早已被年少无知毁的血肉模糊,习惯了现世安稳的他们,谁也不愿踩着已结痂的伤疤先走过去拥抱对方,但他们心里的爱到底无处安放。那份爱,要不起,受不住,却放不下,扔不掉,他们只好彼此漠然却又相互纠缠……曾经那份痴爱,现世这份安稳,你们是怎样做的选择?你们的执念挚爱最后又归于何处,落于何方?是早已相拥而眠,还是彼此散落天涯?不知,他们是否能如你们一样幸福安好?不知,你们还能否念及他们一样的曾经?只因我们都曾疯狂爱过,此时便要陪上他们一程,趟过曾经,走在现在……
  • 我从洪荒来

    我从洪荒来

    一梦百万年,醒来身似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是一个强者的回归之旅;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我从洪荒来,再临九重天!
  • 龙霸乾坤

    龙霸乾坤

    “这江湖哇,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有人的地方是就是江湖,没人的呢,那它就是大海,给真龙游的大海!”世界上有真龙么?我不知道,那有真龙转世么?我也不知道。。。。。。金鳞不喜在人间,可叹乾坤困我心,今朝酒醒他日醉,醉醒梦来化作龙
  • 帝王娇

    帝王娇

    懵懂的时候对一个人心动,她以为那是爱。嫁给东方侯之后,她才懂得,爱是陪伴,爱是舍得,爱是相濡以沫。这是一个先婚后爱的故事。
  • 诸天异象

    诸天异象

    一纸婚约,来到帝都。家道中落,潜伏入魔教,只为中兴家业。魂术,瞳术,并行的大陆。天书,地书,仁书,国教根源。诸天,异象
  • 宠冠天下:夕颜花

    宠冠天下:夕颜花

    她卸下一身的骄傲时,却听到了那个女子和他的对话,此时她才知道她的可笑。她忘了当初察觉到的阴谋,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上天都不要她死去,所以她要报仇,她要他承受她当初的一切,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他以为自己不会对她有任何感情,可却在她跳下悬崖的那一刻起,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跟她而去,她那么决绝,连解释都不愿意听。直到遇到那个和她一样的女子,他用尽全力的宠爱,最后被她伤到体无完肤。直到两人明白一切,却已经擦身而过。破碎的曾经,还能回去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潇洒四季满年华(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潇洒四季满年华(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龙魂斗霸

    龙魂斗霸

    梦想当兵考军校改变命运的吊丝龙天翼,救灾时竟穿越到异世界武魂帝国。他这个原世的吊丝逆袭的将不仅仅是“龙魂斗霸”的名号,而是帝国的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