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无名在研发了量子通讯后,准备开始瑟尔效应引擎的研制。
瑟尔效应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看起来不像是科学,但是确实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复现出来。这种效应不仅可以产生一个不受引力(重力)约束的“场”,同时还可以产生电流,但是功率不是很大,和传统的切割磁场相比还有点距离,主要是现在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瑟尔效应产生电流的原理。
因为瑟尔效应是由约翰·瑟尔4岁开始梦到的,连续了6年,并于14岁的时候制造出了第一台瑟尔效应发电机,随后就开启了瑟尔效应的验证开发的序幕。直到现在,很多研究机构都秘密的研究瑟尔效应,但是由于其原理模糊不清,像魔法多过像科学,所以进展很有限。当然也有能源巨头的阻碍,毕竟如果瑟尔效应取得实际进展,不说反重力场(不受引力(重力)约束的“场”),就单单是不用燃料就可以发电且使用方便(随处都可以直接用上电),就会对传统的能源领域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小无名看中的是瑟尔效应发动机,发电机是附带研发的,毕竟如果研发成功了,安装到移动平台上那就变成无限续航了。不过目前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瑟尔效应发电机的功率还不够,无法跟上消耗速度,但是提高续航时间还是立竿见影的,如果处理好起码可以延长一半的续航时间。
所以小无名目前的难点不是在于制造工艺(毕竟有能力这个挂逼),而是搞明白瑟尔效应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合格的瑟尔效能机(发电机+发动机)。
因此,小无名在用一天的时间把灵儿提供的资料研究透彻后,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简单的制作出一台其它研究所的原型机出来,不要求多么先进,只要能产生瑟尔效应就行了。然后小无名就不停的用能力观察这台原型机,通过产生的现象不断的逆推其原理。
就这样,小无名用了5天的时间,用于发现了瑟尔效应的秘密。原来,瑟尔效应的产生是通过瑟尔效能机上的不通圆环产生不同的磁场,然后磁场叠加构成一个特殊的磁场模型,这个模型就像是三维立体的恒星系运行循系统,不通的磁场在里面不停的循环交流,构成一个封闭隔绝特殊效应场,所以才把引力(重力)隔绝开来。又因为这个特殊的效应场在不停的循环交流,彼此相互碰撞融合,由于的多重的磁场,所以变相的在彼此的切割,从而产生了电流,但是由于是自发的,所以发出的电流才不大。如果有意识的去设置各个磁场的位置,那应该可以加大电流的输出。
搞清楚原理后,小无名马上开始重新设计新的瑟尔效能机,重新排列所有圆圈的位置,加大磁场间相互碰撞融合的频率,然后根据小无名自己出品的磁体材料优化了封闭隔绝的特殊效应场,使里面的恒星系运行循系统模型更合理更高效。最后让灵儿优化一下设计,把一下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修改后,就准备开始制造原型机了。
小无名马上让灵儿准备制造的材料,没有的马上去挖去熔炼。没一会,小无名面前就堆满了粗糙的原材料。小无名先是用能力重新优化排列了原材料,然后才开始动手制作。
用了半天的时间,小无名就制造出一台脸盆大小的实验原型机。
然后小无名把原型机启动,就见原型机猛的颤抖了一下就开始慢慢的漂浮起来,而输出电流的端口处的功率表也不停的往上跳动,直到接近极限后才慢慢稳定下来。
见到这个情况,小无名知道自己是成功了,而具体的参数需要灵儿通过仪器具体检测才得出来。到时候小无名就可以根据数据重新优化整体设计,设计一个更小巧实用的瑟尔效能机出来。
之后的工作小无名就交给灵儿接手了,小无名自己等着数据出来再进行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