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小无名就开始准备制造量子通讯试验机了。
小无名经过两天的研究,决定利用量子纠缠效应的原理,制作出4个两对一模一样的量子态的粒子,然后分别平均两个一组放置到不同的仪器里,从而实现信息交换。因为一对一模一样的量子态的粒子的所有动作都是一样的,不管哪个粒子有什么动作,另一个粒子也会做出相同的动作,而且是通过量子纠缠效应来实现的,基本上不存在延迟也不限制距离,理论上只要制造技术支持,超越光速N倍都不在话下,毕竟这是科学家设想的星际时代的通讯方式之一。
但是要用这种方式制造出量子通讯器有几个技术门槛;第一个自然是怎么制造出一对一模一样的量子态的粒子出来了,但是对小无名不存在问题,虽然小无名的能力只有次原子级别的,但是制作出恒星系级别的量子通信器应该也足够了;第二就是用什么容器来装载这两对粒子了,不过这貌似在小无名的能力下也很容易解决;第三就是怎么控制这些粒子了,毕竟这些粒子太小了,不过小无名已经有已经有方案了,决定利用磁场来对这些粒子进行控制,主要是把这些粒子都磁化,然后把这些磁化的粒子放在到两个密封的超微型电磁体之间,通过变换S极与N极让粒子在两个磁极间上下移动,形成“高与低/0与1”的编码变化,从而首先通讯,这还顺带和第二点结合起来一起解决了;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就是怎么观察粒子了,不过小无名有太赫茲扫描技术,算是提前解决了。
所以,在技术门槛上,小无名已经全部解决了,而且还可以通过添加多对粒子来升级带宽,理论上可以放置N对粒子进去。
就这样,小无名按照预定好的方案开始制作量子通讯器,在能力的帮助下,小无名用了半天的时间制造出了一对量子通讯器出来,其实还可以更快,但是在制造第一对一模一样的量子态粒子时消耗了很多时间,因为在次原子级别下制造两个一样的粒子难度不小,小无名费了老大功夫才搭建起来一个标准的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添加修改一些地方就是一对一模一样的粒子了,以后再制作就只要在标准模型上修改就行了,不用再费时费力的从新制作了。
制造好的设备个头有砖头大小,由于是实验机型,所以个头等以后定型了可以优化减小到火柴盒大小续航时间达到一个月,而且还可以根据续航时间长短缩小到蚊子大小,不过开机时间就只有几个小时了。设备里有封装了粒子的电磁极体容器、微型电磁场控制仪、微型太赫茲扫描仪、小型优化电池和必要控制电路与接口,然后导入驱动控制程序、添加资料库,整个设备就制造好了。
小无名把其中一台交由甲A安装到地下溶洞的地热发电室里,另一块安装到灵儿的服务器集群上,经过测试后,发现通讯速度简直就是逆天了,比光纤快了几个数量级,这可是无线通讯啊。
灵儿测试了一下速度,发现息交换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这可不是那些电信公司吹牛说的光纤光速,而是整个信息交换的速度,如果不是使用磁场控制拖慢了速度,估计可以超越光速达到星系间通讯标准了。而且按照信号递减的频谱曲线来看,这个速度在整个恒星系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有了这个量子通讯器,小无名可以做到太阳系内实时通讯,而且还是不限制带宽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小无名完全可以在海王星连上地球的网络看电影玩英雄联盟了,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
其中最关键的是无视了厚厚的土层,做到了实时无延迟,看来小无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担心通讯问题了,有了量子通讯器,安全也有保证,毕竟也利用量子纠缠效应制造出来的通讯器,也没有人可以发现通讯信号,就更别提什么观察破解了。
在测试了几遍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小无名就把砖头大小的量子通讯器重新优化设计了一遍,最终成品是只有半个火柴盒大小的量子通信模块。批量制造出足够数量后,交由灵儿,让其把整个基地的通讯系统更新换代,包括甲A等机器人都在其中,重点是挖矿机器人,这样就不担心挖矿机器人由于挖矿深入矿区导致信号断开问题了。
搞定通信问题后,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悬浮飞行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