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波识别转化器,其重点在于脑波的识别上。要说在脑波识别的研究,其实很多国家组织和机构都有很深入研究,还有一些大型公司集团也推出过一些概念性的脑波识别控制产品,但都很不成熟,属于实验性质的。
因为,人的大脑实在是太复杂了,其复杂程度是地球上属于第一的,而这么复杂的东西产生的脑波的复杂多变性就可想而知了。
而目前各个国家组织和机构的主流的研究方向又是记录不同的脑波,然后存储进脑波识别器中,把其当作对照标准,以此来判定脑波识别器读取到的大脑脑波的具体含义。
按理来说,这样的研究方向确实是没错,但是难就难在人类的大脑实在是太复杂了,产生的脑波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组织机构能收集到理论上(就是一些权威机构在理论推导上得出的,和黑洞的推导基本差不多)所有脑波的1%。所以,这个工程的庞大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连人类基因工程都和其不是一个量级的。
想想看,你抬手的脑波好识别,但是在你抬手的时候手痒了又是另一种脑波,还有在抬手的时候别人叫你的时候又是另一种脑波。而这种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由此管中窃豹,可以想象脑波的研究识别是多么的困难。
所以,脑波识别技术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实在是这脑波的种类数量太坑了。
不过,小无名却有自己的优势,也就是经过黑色神秘陨石优化改造的大脑,其产生的能力更是研究脑波的利器。
在小无名产生的能力中,除了过目不忘和学习速度外,还有宏观物体控制、微观物体控制和微观视野。
而这一次的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还是要放在微观物体控制和微观视野上。
按照小无名的计划,先是利用自己微观物体控制和微观视野的能力制造一个简单的脑波接收器,也就是利用小无名自己制造的碳60结构金属制造几个金属片电极,再加上微电流检测/微磁传感器,构成简单的临时使用的脑波接收器。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怎么就用几个金属片当电极呢?有没有觉得很低端?几十年了为毛还是金属片难道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新型传感器么?什么纳米材料啊,MEMS(微型电子机械系统)啊都没有么?
抱歉,这些都没有,不像一般的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通过光敏电阻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压力传感器通过压敏电阻测量压力。因为其本身本来就有信号变化,所以脑电波传感器仅仅需要一个金属片固定在你的脑袋上就可以了。
所以,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和先进。之所以越来越热门,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关的去噪算法越来越完善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在基本硬件设计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创新。
不过,电极也是分湿电极、干性电极和植入式电极阵列等,而小无名选择的是干性电极,虽然灵敏度是最低的,但是却是最方便和人性化的。
不像湿电极,还要剃成光头、灌入黏黏的导电胶(导电胶中离子与电极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构成原电池,使得接触电阻非常低通过软件确认每个触点的是否与头皮充分接触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相关实验了。优点是接触电阻小,干扰小,得到数据更加准确。),简直就是让人做了一次绝对不想做第二次。
而植入式电极阵列虽然是最灵敏精准的,也是相对比较前沿的方式,但是你能想象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细针插入你的头皮的感觉吗?想想就觉得恐怖!!(而黑客帝国中的方式其实也是植入式电极的,只不过方式毕竟极端,直接在后脑勺下开个洞再把插座安装进去和大脑连接,保证100%的连接性。不过谁叫这个技术是电脑开发的呢,当然不会考虑人性化的问题,好用就行。)
因此,小无名觉得干性电极最好、最有爱了,不怪很多发布概念性脑波产品都是用干性电极的方式,舒适,使用方便,做成耳机模样,设置几个电极,用的时候带上就好了。
而电极的材料的选择上,小无名原本是想选用碳60结构钛金属材料的,但是灵儿觉得,虽然经过小无名的改造优化后的钛金属在导电性能上可以和最好的金属银媲美了(基地的电线以前是使用碳60结构的钛金属做的,后来就换成量产的碳30结构的钛金属,导电性能都杠杠的)。
但是由于接受脑波的电极,最好直接使用本来导电性能就最好的银改造优化的碳30结构银金属(银金属是灵儿在挖矿的时候挖到的,有非常的多,不止是银,就连金、铜等金属矿产都挖到好多),这是灵儿在筹备计划的时候自行设计建造的(参考其它的碳30结构金属,再使用引力精控设备制造的),其导电性能直接进阶成常温超导金属(之前好像有提到研发了超导材料,但是一直没有详细说过,主要是作者写着写着就忘记,想到什么写什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此特地加上去,以后的没注明的常温超导材料就是碳30结构银金属了,进阶版的就是小无名亲自制造的碳60结构银金属,。将就着看吧,自行脑补),而其它物理特性直接是之前好几倍,都不比常规的钛金属差了。
所以,在实验了灵儿送过来的碳30结构银金属的性能后,小无名也就决定是它了。
之后是接受电极信号的传感器部分;目前,主流的脑波传感器有两种,微电流检测器和微磁传感器。
微电流传感器埋在大脑皮层下或贴在头皮上,检测大脑活动时产生的微电流变化,是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当然是相对来说的);
微磁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大脑电流产生的磁场变化,由于技术比较复杂并且有很多周围电场干扰,变化也敏感,所以还处在试验和庸庸开发阶段。不过由于可以非接触操作,因此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小无名的能力却是可以观测到磁场的,再加上小无名之前开发出来的瑟尔效能机可以有效的形成一个隔绝独立的磁场空间(正好可以避免外界磁场的干扰)。
所以,小无名最后还是果断的选择以微磁传感器为主、微电流传感器为铺的方式来制作简易的脑波接收器。
这两种传感器的制造工艺流程,灵儿也掌握了,比较不是什么复杂的科技,很多被灵儿黑了的研究机构都有,级别也不是很高。
而在决定了电极和传感器后,小无名就开始制作一个简单的脑波接收器了。
很快的,只用了两个多小时(主要是等灵儿把材料和部件制作好,再送到小无名这里),一个半球形的网状头盔被制作出来。
这个简易的脑波接收器(网状头盔),网状分布这16个碳30结构银金属电极,两个微磁传感器和两个微电流传感器,再配合一个S-2型硅基神经元突触芯片(200亿数量级),组成了一个简易的脑波接受终端,再通过量子通讯器链接到灵儿的主机集群里(目前也就灵儿的主机集群够资格去记录解析庞大复杂的脑波)。
看着完成了的简易脑波接收器,小无名没有多想什么直接就带到头上,直接开始了脑波的读取工作了,比较脑波的收集记录工作可是很庞大繁杂的,必须要加快速度。
但是,在开始没多久,小无名和灵儿就有点傻眼了,因为情况和之前预计的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