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静静地站在那里,脑海中回想着刚刚那一连串的动作,此刻,他心情平静,对于悟通内外兼修这件事,他不觉得有什么好得意的。
就像学生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像一个人吃饭喝水一样,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件事,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天赋不行,自己没有修炼,只是没有对应的法门而已,现在既然有了方法,那做出什么都是不值得奇怪的。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比任何人差。
李璟观察了下四周,发现那个少年此刻正和十来个恶仆斗得难分难解,其中有两个恶仆实力高强,竟是不下于那个少年,加上不断有其他恶仆干扰,少年也是一时难以取胜。
李璟想着得帮一帮少年,他深吸了一口气,迈开步子不疾不徐的走到了下一个恶仆面前,伸手,屈腿...
然后这个恶仆发出一声惊叫摔出几米外,再也站不起来。
………
“官兵来啦!”观战的人群突然有人大叫起来。
远处的街道上引起一阵骚乱,一队兵士正快速向这边赶来。为首一人大声呼喊着,“快快住手,城内禁止斗殴!”
他说话声音中气十足,人未到话声却滚滚而来,震得周围一帮人耳朵发麻。
“章捕快,章捕快,快来救我,这里有两人通敌叛国,企图杀人灭口。”吴衙内一听到章捕快声音立刻大喜,他大喊大叫,试图给两个少年安上罪名。
章捕快听到吴衙内的话暗叫糟糕,他出声阻止本是想震慑下匪徒,哪想到吴衙内会突然这样开口,这样一来匪徒肯定会撕破脸皮,不无所顾忌,那吴衙内就很危险。
想到这里,章捕快心下着急,他知道如果一旦吴衙内受到伤害,那后果不堪设想,不仅自己和那两个少年,甚至这周围围观的人都可能受到殃及。当下他提了一口气,以更快的速度冲倒事发现场,原本几十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几丈。
李璟陡然间听到吴衙内的话一愣,心里想着这人信口胡说怎么可能有人信。他没想到这里地处边疆,给人安插通敌的罪名是最容易的。而且一旦有了这样的罪名,就是跳进灵水也洗不清了。这种栽赃陷害在肇县很常见。
李璟还在发愣,那个少年却突然发力摆脱了众恶仆的围攻,拉起李璟就朝城外奔去,李璟愣了好一会儿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也不傻,明白现在的情况,于是脚下发力奔着城外而去。
两人一路狂奔到城外,见没人追来,这才停下脚步,互相打量着对方。
李璟有心和他谈上两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得默默的站在那里把对方看着。
“在下李秀,不知兄台尊姓大名。”
那少年打量了李璟好一会儿,他冲李璟作了一揖,然后率先开口道。
李璟赶忙还了一礼说:“小弟姓李,单名一个璟字。”
“原来还是本家啊,不错不错。”那少年笑道。
李璟在报完自家姓名之后才想到二人是同姓,刚想说些什么便听到李秀的调笑,便呵呵的回应了几声笑。
李秀盯着李璟的胸前突然又道:“想不到璟兄弟不仅修行了得,原来还是个读书人啊,嘿嘿.....”他的笑声中似乎对读书人颇有不屑与愤恨。
李璟大囧,低头一看,他怀里露出一本书来。原来他刚从书店出来,还没来得及收起书就遇到吴衙内调戏女子。匆忙之间他便将书插在怀里,一番打斗和奔跑之下衣服有些乱了,书便从中露了出来。他赶忙把衣服整理一下,重新把书装好。
“璟兄弟,你我一见如故,兄弟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李秀等他整理好后说道。
“李大哥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我劝璟兄弟还是少读一些儒家的腐朽之书。”李秀一字一句的认真说。
李璟惊讶,不明白心中敬仰的李大哥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读书怎么会有错呢。
“李大哥何出此言呢,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习得真理,扩大认知,提升修养。儒学能够流传至今自有它的经典之处。”
“哼哼,璟兄弟刚刚也看到了,贪污腐败,欺男霸女,这就是以朱莽和太学院为首的人力推儒学治国下的面貌。这样的一家之言会有什么经典之处,那些个仁义道德全是虚话!”
李璟见他这样说,终于明白原来李秀是不满当朝的统治,顺带就把儒家也给恨上了,这样说一开始他笑自己还是读书人那句话就说的通了。
“李大哥说的有道理,我也觉得仁义道德有些虚。“
李秀见他认可自己的说话,不禁有些得意,还是有人明白他的。如果有机会自己一定要把眼前的李璟介绍给父亲认识,让他知道不只是自己一个认为儒学有问题。
“不过,小弟觉得这些恰恰是因为我们读书少了,甚至包括你说的那些太学院的人也读书太少了。”
李秀听了这话一愣,他刚在心里还在自鸣得意,现在突然被李璟这句话震住了,还从来没有人敢说太学院的那些老学究们读书少了,他有些不明白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不过他听得出来,在对太学院人的态度上,他觉得自己和李璟是一致的。
李秀以为自己够大胆了,没想到这李璟比自己还要出格。他用询问的眼神看着李璟,示意他把话讲的明白些。
“李大哥平日里可曾有佩服过什么人?”李璟并未解释自己刚那句话要表达什么,反而问起李秀问题。
“有,我爹,嗯,还有青云榜榜首崔九渊。”
“能否说一下他们都是因为才让你佩服的吗?”李璟对李秀家毫不知情,更不知道这个青云榜是什么。
李秀便把他们两个人讲了一下,他父亲原来是一县令,他治下的都城富饶开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让他很是敬佩。而青云榜榜首崔九渊,少年天才文武双全。甚至有人曾说过,只要崔九渊在,博陵崔氏就是大周第一名门,连皇族李氏也得排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