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真相大家都看明白了,真是有因才有果啊,那个害的刘家满门几十口含冤而亡的正是李知府李向秀的师爷,李玉……就是这个阴险狠毒的家伙……
有人一直好奇的问那熊代云到底是如何知道整个事件的经过的?
不要着急,听我解释给大家……
熊代云还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事情的原委给调查清楚的……这事还真是凑巧,那天熊代云刚从监狱里出来,撞见几个狱卒在喝酒聊大天,“怎么大半年没见李师爷来了,好久没和他一起喝酒了,嘿嘿,想起师爷的手段,真是佩服啊……”这是他无意中入耳的一句话……那些狱卒见他出来都恭敬的站起来向他打招呼……他当时刚找到线索,还没理清头绪,没有心思搭理他们,径直走了……
刚出监牢大门,看见门口有一个守岗的小狱卒,烦闷的低着头……也是赶巧嘛……就听一旁的小狱卒念叨,“半年不来,永远不来才好呢……”
真是说者无意,听着有心啊……熊代云刚才那句话没走心,这句话却实实的走脑了……谁?半年不来?想起刚出来听那些人念叨的好像是师爷……师爷?心下疑惑,一个知府衙门,师爷是何等的重要,好好的为何会无端端消失?还会消失那么久?
此事可疑啊……自从见了刘见行在墙上留的字迹,他就开始怀疑这府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有嫌疑害人……于是就随口问问那个小狱卒……他看起来是个老实的人……
那个小狱卒见问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总督的少爷熊大公子,人家老爹,那可是大了知府一大截,于是便有问必答了……
没说嘛,这个熊代云还真是机缘巧合,合该他能查明真相……这个狱卒叫赵明,是这几个狱卒里最年轻,长得最白净的一个人,他有个小相好的,是他的同乡,正是伺候知府千金的丫鬟,叫小云……
这个小云并不是李锦儿贴身的丫鬟,是平时给她打扫房间的,自从小姐走后,屋子一直没人住,但是李府的大管家还叫她天天打扫,小云心下不满,寻思这屋子又没人住,打扫那么干净做什么来,人都傻成那样了,哪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治得好的……
但是管家说了,也许小姐明天就回来了,你哪有时间从头打扫?所以,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小云也只能乖乖的打扫了……
活是干了,但是心里那股憋屈劲自然就向赵明抱怨了……
赵明是个老实的主,年纪又小,在他们这些老油条下面吃了不少亏,平时李师爷来找他们喝酒的时候,他只有给人放风闻味的命,就想今日这样,人家喝酒他站岗……所以只要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去小云那找安慰……
互相抱怨的两个人,双方信息一交流,信息量就大了……一来二去的,这个赵明就知道了不少关于李家小姐和李师爷的事……包括李家小姐怎么疯的,李师爷平时如何对待他家小姐的……
原来李家的下人们私下里早就在八卦师爷了,人只要长着眼睛的都看得出来,这个李师爷惦记着李家小姐呢,要不都三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不娶亲……
熊代云一看还真找对人了,于是就将赵明带到一家小酒馆……总督公子要带走个人,那还不跟玩似的,谁敢管?于是这个赵明屁颠屁颠的就跟着熊大公子去了……熊代云给他要了点酒和肉,待他吃饱喝足了,便详细的询问他一些细节……
这个赵明见总督的公子居然对自己如此的待见,那还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
这个李玉今年三十来岁,但是一直没有娶妻,因为多年来总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的,无牵无挂的,没事就来找这些狱卒们喝酒聊天瞎扯淡……
从赵明口中听来的这个李师爷,平时鬼点子最多,且特别阴损,那些折磨犯人的好多新奇的法子都是出自他的脑袋,大家对他是即敬且怕……但李师爷对他们狱卒倒是很豪爽,三天两头的就请他们吃饭喝酒,他们对他向来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李师爷知道了比李知府更多的信息……
那他为什么消失不见了?
原来半年多前,也就是在文字狱案发后不久,他就带着知府的女儿去乡下医病去了……
李师爷自从李锦儿痴傻后,还一直对她念念不忘,总觉得她得的这是心病,并非无药可医,只要找到名医对症下药,再加上他的悉心照料,肯定可以康复……于是……那天李师爷喝了不少的酒,壮了他的酒胆后,就想李向秀说想照顾李锦儿一辈子,并不怕她痴傻拖累……并提出想带李锦儿回他的老家治病,老家那有不少的名医,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治疗……
李向秀看着痴傻的女儿,再看看一脸虔诚的李玉,心下无奈啊……老牛吃嫩草啊……孩子虽然傻了,还依然是嫩草一颗啊……可是如今孩子这般模样,许配个好人家是万万不能了,这个李玉好歹也是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人,算是知根知底的可靠之人,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赵明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但是这些信息传到熊代云的脑袋里,慢慢的就编织成一张网,一点一滴的串起来,顺着藤摸着瓜,就慢慢的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
其实李玉带着李锦儿回乡下,明面上打着给她治病缓解痴傻的旗号,其实是躲避风头去了……
你也不想想,这是大清朝第一庄文字狱啊,他们都被扣上了反清复明的大帽子,能不严办吗?那时候是什么社会?封建社会,君主集中制,皇帝老爷说一不二……比那阎王还厉害……阎王收人还得看时辰呢,人家皇帝老爷,杀人那是看心情……
这次文字狱的牵扯有多大?扬州城及方圆百里的文人们,只要传颂过这首诗词的,全部被抓,除了他刘亦珅外,一个漏网之鱼都没有,更别说那个始作俑者陈友了,还有那个知名的书法家耿庆秋,包括磬书坊中所有的人……太多太多的无辜了……
他当然知道自己捅了多大的篓子,他明知道这首诗是个祸害,但没想到会牵扯的这么大这么广……他就想报复刘家父子,没想到还连累了人家满门,心下甚是害怕,就连在乡下,也终日过的是疑神疑鬼……这就叫什么?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啊……
尤其是到夜里,李玉更加的惶恐不安,睡梦中总能看见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头向他飞过来让他偿命……半夜噩梦中醒来都会出一身的白毛大汗……
想想当时那集体砍头的那一幕,那飘落的雪花沾染着喷洒的热血席卷着一个个咕噜噜的头颅,那一双双死不瞑目的眼睛,就那样死死的瞪着他,画面阴森诡异,每每想到都是触目惊心……估计李锦儿的病没治好,他李玉就该吓出一身的毛病了……
这就是活该……吓死你算你便宜了……
…………………………………………………………………………………………
熊代云通过种种迹象,最终理出了个头绪……
那漕帮的六爷找陈友作诗,目的就是为了陷害李向秀,为了他们几个冤死的漕口出气……六爷派人将字画送给李向秀后就不再现身,暗中向朝廷放出消息,说是扬州一带出现反清复明的逆贼,叫官府彻查……皇家只要听闻有关乎名声声誉的反贼事件,那绝对采取的是闪电战术,一道圣旨下来,扬州城就开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调查……六爷事先放出风去,说这首诗就是反清复明的证据……于是,只要家里有的,口中传的,经手写的,全都算是逆贼……于是扬州城几乎所有的文人雅士包括其家人们统统被抓获……谁知道这事事先被李玉窥破,将字画转送给了刘见行,所以李知府没有损伤丝毫……无辜的刘见行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被活活陷害致死……也就是刘亦珅命大事先私奔了,否则下场只有一个……
至于这个三黑子,六爷为啥没杀他……他是真的以为三黑子喝多了啥也不知道,后来问三黑子,看他一脸茫然的样子也就不以为意,只是警告恐吓了下……而且留着地头蛇,往后打探点消息什么的,还是有用的……
故事说完了,听的张文学是满目愤恨,半路赶来的柳连城更是怒砸茶杯,就连熊代云这口述之人,心里也是激动莫名,头上青筋都在隐隐的跳动着,彰示着他的怒意……
想想就后怕,此时正是十月天气,扬州城闷热依旧,他们却不自主了出了一身身的冷汗……那是他们老大啊,当时要是没能私奔成,那如今岂不是……好险好险,愿老大大难不死,在京城好好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