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坐大巴回去的,在回校之前,先回趟家。
家乡在一个偏僻的角落,交通状况与广州这个城市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只能站在低处仰望羡慕的份。
可能是因为地方远离喧嚣,所以那里的人比较纯朴,为人憨厚老实,率性和蔼。跟车的售票员,就是那样的一个人。
他看上去应该是40岁左右,跟我爸差不多大。前额发际线很高,后脑勺是光秃秃的,为人热情,从他说话做事的方式可以感受出来。
“来来来,大家来尝尝我买的枇杷,新鲜多汁哟,又大又甜。”本来我还在想白女孩,却被他那么一搅和,注意力就转移到他的身上。
他手里提着一大袋的枇杷,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后走,招呼各位乘客尝尝他买的东西,有种捡到了宝贝与大家同乐的热情似火,有种打破沉默的活跃主动,有种好东西一起吃的家庭温暖。
如果乘客少拿了,他会说多拿点没事的,一点都不吝啬,唯恐别人吃得太少吃不出味道。如果乘客说不喜欢吃然后不拿,他会说以前不喜欢不代表现在也讨厌,就把袋子凑得更近,直到他们拿了才离开。
我就是说了不喜欢然后不想拿的那类人,他看着我,舍不得走,笑意盈盈地说,“尝尝鲜嘛,现在你还没吃,怎么知道你不喜欢。比如小时候你很喜欢吃鸡冠糍粑,长大后你又去吃,但味道却有很大的不同,没记忆里的好吃。对一样东西的感觉,总是会变的。”
对他的说法,我有点吃惊,没想到这样有哲理的话,竟是从售票员嘴里说出来的,比课本里的还要生动鲜活,难怪生活是一座丰富的素材库,是好词好句的炼丹炉,是哲理的发源地。
吃惊归吃惊,我知道拒绝一个好心热情的人,是不礼貌的。为了展现我的礼貌,尽管之前我有多不爱枇杷,也拿了两只枇杷,刚好是同一个杈的。
我想,拿的不仅仅是枇杷了,而是带走了他那份从容通透慷慨大方的态度。一只枇杷是他,另一只枇杷是我,我们曾经发生过思想碰撞,我们曾经四目对视过,我们曾经靠物抒发人生感慨。
世界真小,在一辆小小的巴士里,我就能遇见一个有趣有意思的人,我的世界里也就多了一个迷人景点。
他看到我拿了之后,也没有要求我再拿一点,估计他知道对一个不喜欢枇杷的人来说,伸出双手去拿,应该是相当需要勇气的,所以很清楚我那样做已经鼓起了很大的勇气,也就不勉强了。
拿着枇杷兜了一圈后,他就坐在离司机不远的地方,啧啧地吃着,边吃边跟乘客聊天,脸上常挂笑容,仿佛一朵朵正在盛开的金色的花,颜色比枇杷还要胜几分。
在笑声的肯定和列队欢迎下,它们开得更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