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所谓“独”,是君子和小人都能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便产生非分的想法,非分的想法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肆意妄为,从而做出欺骗他人的坏事。君子担忧独处时不能把握住自己,便生出真诚的想法,积聚真诚就会处事谨慎,从而自省的工夫愈加缜密。君子和小人都是独处,两者的差距却可以从这里得到评论。
【简析】曾子创“慎独”的修身之说,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明明德第二》)后来的理学家们多有论述,曾国藩也写<;君子慎独论》专文,虽笔墨不多,却论述得精辟之至。更独到的是,曾国藩言必有行,远为一般理学家所不及。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①之“诚意”章,两言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注释】①《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曾子所作,儒家关于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此后各朝代都把它作为启蒙教育必读书。
【译文】心中是不是自欺,别人无法知道,而本人是知道的。所以《大学》里的“诚意”篇,两次谈到慎独。能慎重地对待独处,就会自我反省不内疚,可以坦然面对天地和鬼神,绝对没有让自己愧悔因而正气疲软的时候。
【简析】慎独必诚,诚是关键,不诚则无慎独。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译文】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自己的贪欲,最隐蔽微小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规律,一刻也不间断,这样时时自省无愧于心,因而心胸安泰。
【简析】慎独的重要内容就是遏欲,即便是细微的贪欲,都要自觉遏制。做到了这层,自然不疚,自然心泰。
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顾人情,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长官;年老,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属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过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若嬉游斗牌等事而毫无忌惮,坏邻党之风气,作子孙之榜样,其所损者大矣!
【译文】所谓慎,就是有所畏惮的意思。思考问题不依循天理,就会畏惧天怒;做事不顺从人情,就会畏惧别人指责;年纪轻或地位低,就会畏惧父亲、老师或官吏上司;年老,就会畏惧后生的私下议论;处高位,就会畏惧僚属的批评。人在心中凡是有所畏惮,过失就必定不会大,鬼神也会原谅。倘若在嬉戏打牌等事上毫无忌惮,败坏了乡邻风气,还作子孙效法的榜样,那么造成的损失就大了。
【简析】曾国藩知其四弟曾国潢身上毛病很多,修身功夫甚浅,因此再忙也要花功夫扶正他。恰好,四弟有邀,曾国藩便针对性地写了六段话,分别为:清、俭、明、慎、恕、静。这慎,便是慎独,六个字中最关键也最难领悟的一个字。
彼小人者,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于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译文】那些小人,面对着一件善事,庆幸别人不察觉,于是为善就不果决。面对着一件不善的事,庆幸别人或许不会看到,于是就避开他而不去做。在一人独处的时候,性情中的虚伪一面便出来了,这就是所谓欺。只有君子,担心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冥冥之中品行就会堕落,一件不善的事不离去,就惟恐不良的心虽小却无停止的时候。因此,即便在自己的家中,都觉得有上天在监督,即便是一个人,一颗心也坚强得如同金石,身处惟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境地,就应该谨慎而又谨慎。
【简析】这段话绘形绘声地描述了小人与君子独处时两种绝然不同的心态,有力烘托了君子“屋漏而懔于帝天,方寸而坚于金石”的慎独精神。
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译文】我们最应该畏惧谨慎的,一是把人心当做严师,其次是左右身边熟悉的人,第三就是害怕文人的清议。
【简析】慎独必有所畏。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曾子·明明德第二》)曾国藩一畏方寸,自相约束;二畏近人,互相约束;三畏清议,舆论约束。多重约束之下,人的惰性与欺心就由被动而至主动地消除了。
吾辈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唯当奉方寸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
【译文】我们这些人位高望重,别人不敢批评,惟有将自己的心奉为严师,畏惧天理如同畏惧刑罚,或许可以做到时时刻刻都有敬畏心态。
【简析】位高望重的人,在当时尚无民主与法制可言的社会体制中,所谓近人与舆论的约束就都失去了效力,唯有方寸可畏。因而慎独全靠自觉,这难度不知要大多少倍,这要求不知要高多少层,慎独功夫修炼不到家的人,都会败下阵来。
吾辈当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者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译文】我们这些人当自己立规矩,自己严格把住,并相约同一种志向的人一起来防守,不要使自己心中的邪恶欲念,来攻破心中所筑的铜墙。
【简析】无论乱世盛世,都是慎独为贵。曾国藩高人之处,就是他不以省身改过为耻。在京城时,他日记常送倭仁及信友审阅,约同志者共守。有人不敢凉隐晒私,于是只能愈隐愈私。曾国藩有这种勇气,所以心贼始终难破心墙。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译文】凡是盗窃虚名的,都会有不可预测的祸患;凡是隐藏过失的,都会有不可预测的祸患;凡是怀有忌恨心的,都会有不可预测的祸患。
【简析】人的内心世界,一旦有了私字,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杂念,诸如盗名、隐过、忮心,这些都是至祸之因。所以慎独的中心任务就是自我铲除私心。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①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所谓自反而缩,孟子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注释】①《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子思所作,儒家关于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译文】果然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欢美貌,厌弃恶如同厌弃臭气一样,努力收敛人欲而保存天理,那么《大学》里所说的“自己不满足”,《中庸》里所说的“谨慎畏惧”,都能切实做到。即使曾子所说的“扪心自问有理”,孟子所说的“抬头不惭愧,低头不疚悔”,所说的“养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减少欲念”,都不外乎这点。
【简析】曾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谈到君子之乐时,其二乐便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两位圣人都是说明寡欲无私,才无畏无愧。因此,欲贪欲敛,有私无私,只有慎独,才能切实解剖。
【修身故事】
日记洗心
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由于是闲职,薪水不高,事务也不忙,他就成天交朋结友,乡友、学友、僚友,你来我往,聚在一起,抽烟品茶、吃饭喝酒、下棋评诗、吹牛海侃,甚至谈女人、聊荤段子,整天飘飘然。这时老父住在京城,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当面不便直言,赶快回家来个书面告诫。曾国藩读到父亲“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信后,猛然警醒,深悔自己身上毛病太多,习气太坏,这样下去,原来所立的大志、所作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事不宜迟,他决意去拜访当时京城最有名望的唐鉴和倭仁两位儒学大师,请他们教给他改掉身上毛病的方法。
倭仁是唐鉴的学生,年纪比曾国藩大不了几岁,对曾国藩既严格又亲切。他要曾国藩每天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以及所错所悔都记下来,就能鞭策自己改掉坏毛病。曾国藩认为倭老师开的是灵丹妙药,下决心这样做下去,把自己与自己不断周旋的心路历程一一记录下来。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了一段《易经》之后,又去拜客,到一位姓杜的朋友家吃了中饭,又到姓何的朋友那儿祝贺生日,直到夜静更深才回到家中。当天日记就写道:
明知(何家)尽可不去,而心意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
曾国藩对自己的过错不肯饶恕,在日记中一针见血地予以批判甚至痛骂,虽然不是一批就能彻底改掉,但天天反省,事事认真,一些坏毛病就渐渐远离了他。有时他怕自己批判自己不彻底,还捧着日记给倭老师看,请他严格把关。倭老师也不客气,常常指出日记中认识还不深刻的地方,要他再在日记中写出新的认识来,才算合格。
功夫不亏有心人,曾国藩坚持写日记的同时,身上的许多焦躁和懒散的毛病都渐渐改掉了,而把精力都放到读书和修身上,思想境界很快提升了上来。一记就是三十年,战事再忙,身体再差,也不中断,日记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朋友和最严格的老师。
和血吞牙
曾国藩的修身,是跟了他一辈子的。从京城回到湖南,一个文人办起了团练,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他都没有经验。但他认为这没关系,重要的是修身重德,遇事沉得住气,办法就会想出来,经验也会积累起来。初在省城长沙,开局还算顺利,一招就上千入,而且许多正规军“绿营”的队伍也进来了。可是,好景不长,曾国藩越是认真训练,那些绿营官兵就越不舒服,哪有正规军跟在乡巴佬屁股后面练操的呢?加之新任巡抚骆秉章不买曾国藩的账,绿营看出其中玄机,便挑起内斗,一哄而上,直闯曾国藩团练衙门,逼得曾国藩求骆省长解围,才算逃出一劫。奇耻大辱忍无可忍,曾国藩只得转奔衡阳。弟弟曾国葆劝大哥上表告状,曾国藩一肚苦水涌了上来,于是挥洒千言,事理俱陈。但深夜静思,反省自己当初太麻痹,如今团练还远没训练好,告状又有何用?这样,满口苦水又吞进肚里,将写就的奏折一烛化为灰烬。他对弟弟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决心以维护传统文化为旗帜,扩招湘勇,广募贤能,迅速增至17000人,而且组建水陆两师,加紧训练,甚是威武。这时,太平军穿过湖南,直插武汉,转过来又攻湖南,朝廷的正规军节节败退,弄得骆秉章晕头转向,只得反求曾国藩出兵相救。曾国藩长沙之辱记忆犹新,哪肯听骆某调遣。咸丰皇帝见情势紧急,也下旨出兵,可曾国藩纹丝不动,理由只有一个:他的团练还没训练好。咸丰却按捺不住,又三下圣旨,一逼一亵,而曾国藩仍是岿然如山。他自省长沙初建团练时过于显露,招惹四面嫉妒,如今非咬定一个死理不可,我曾国藩一旦出兵,必叫太平军丧胆,令骆秉章之辈刮目!眼前要务是赢
得时间,将团练训练成能打大仗恶仗的铁军。因此,直到太平军逼至湘乡老家,他才一声令下,于是两万湘勇一扫数百里,三湘失地尽收,前锋直捣武汉,连连报捷,声震两湖。一个忍字爆发出了如此威力,从此,曾国藩的团练就成了骁勇善战的湘军了。
【独处心语】
修身是一种内心世界自我调节与自觉约束的活动,就其本身而言,都是在独处中完成的,就其外显的效果而言,才是他的行为表现。他人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其道德行为表现,内心世界的修炼则无法直接观察到,这种修炼唯有本人才能知晓。因此修身活动首先要求本人的高度自觉,但他人的观察与监督也是一种重要力量。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里讲的是群众监督的威力,告诉独处者要时时警惧。为什么党委有纪检部门,政府有监察与公安部门,还有检察与审判机构以及广大群众的监督与监视设备的记录,还有数
量庞大的贪腐与刑事案情出现呢?这就在于犯罪者存有侥幸心理,心中没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威慑,自然更没有什么慎独了。对于这些人说来,什么是慎独,他们或许从来没听说过。
“自省”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用现代词语说来,就是自我批评。不过,自省这个词,说在嘴里容易,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生活中五颜六色的情形都有:一种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盲目自信有余,实事求是不足,一旦自己错了,也要讲个原因,整个面子,不愿自剖;另一种人有时也会空泛地自责一番,把“自责”二字当做口头禅,不痛不痒,丝毫不触动灵魂深处,只为推脱责任做做样子;还有一种人承认错误倒也很快,悔悟情绪更显激昂,但只是表示下不为例,以求宽宥,逃脱处罚。究其原因,这三种情形都是内心并没有悔意,而是把自省当做遮掩错误的手段,达到所谓保护自己的目的。曾国藩的自行,
则是动真格的,其一,他完全处于自觉,他身处高位,如无自觉,谁敢强迫他自省?但他深知自省之重要和有益,所以他自设敬畏之心,诚恳地说:“吾辈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唯当奉方寸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其二是他始终存君子之心,无小人之意,他说得极为透彻:那些小人,面对着一件善事,庆幸别人不察觉,于是就为善不果决。面对着一件不善的事,庆幸别人或许不会看到,于是就避开他而不去做。在一人独处的时候,性情中的虚伪一面便出来了,这就是所谓欺。只有君子,担心一件善事办得不力,于是冥
冥之中品行就堕落下来,一件不善的事不离去,就惟恐不良的心虽小却无停止的时候。常以君子自励,以小人自警,内心世界就愈加纯洁了。如果我们都像曾国藩那样,自觉省身,自觉做君子,那么无论怎样高尚的道德都能修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