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养生的道理,应当在眠食二字上全心去体验。食即是平日家常饭菜,只要吃时觉得甘美,就胜过珍稀补药。眠不在多睡,但能够做到精神凝聚睡得踏实,即便只是片刻时间也足以养生了。
【简析】曾国藩重视眠食二字甚有其理。他每天除了读书办事之外,就只剩下眠食二字。对于他这样一位压力特重的人来说,若不善待眠食,就无以养生保身了。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
【译文】养生上的道理,视、息、眠、食四个字最要紧。休息时必须归海,看东西时必须垂帘,饮食要清淡有节制,睡觉时必须虚恬。
【简析】在眠食二字之外,这里又加了视息二字。息必归海,藏息丹田;视若垂帘,自养其神。一有闲暇,即炼此二字,可以却病。 这些说法完全符合中医养生之理。
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极雍雍,穆穆绵绵,斯为德容。容在于外,实根于内。动静交美,啐面盎背。
【译文】用礼来使人的身体处于敬谨,用音乐来引导人心的畅和。激烈方面的危害,就应该用乐来调和。舒缓方面的危害,就应该用敬谨来对待。饮食方面的过失,就要用敬谨来检讨。言语方面的过失,就要用和乐来收敛。敬谨的顶点为肃肃,和乐的顶点为雍雍。穆穆绵绵,这是内心道德修养在仪容上的表现。容貌表现在外,它的根子扎在内心。静与动相互培养,从面部到背部都安逸祥和。
【简析】礼与乐,历来是相辅相成的,养生时以礼居敬,以乐导和,使身肃心雍,穆穆绵绵。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尽在我者矣。此夕卜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祗,皆妄想也。
【译文】既戒掉恼怒,又懂得节制爱惜,这样养生的规律便都在我自己的手里了。这些之外,诸如寿命的长短,疾病的有无,一概听任自然,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它。凡是多服补药,拜求神灵赐予等等,都是妄想。
【简析】尽性则惩忿窒欲,知命则不计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什么都坦然相对了,就怡然自乐。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
【译文】古时的君子修炼自身治理家庭,必须是自己心安身强,而后才有家庭振兴的气象出现;必须使别人欣悦鬼神钦服,而后才有各种吉祥的汇集。
【简析】心安身强,是目的也是手段。说是目的,修身养生,就是要达到心安身强;说是手段,只有人人心安身强,业才能兴,家才能振。所以心安身强是齐家的关键所在。
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译文】勤劳之后稍稍休息,第一大乐趣。用非常淡泊的态度来消除嫉妒心,第二大乐趣。读书时发出金石般动听的声音,第三大乐趣。
【简析】孔子有三乐,孟子有三乐,曾国藩也有他的“三乐”,智者乐,仁者寿,从曾国藩的三乐中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志趣。劳有乐,思有乐,读书也有乐,生活处处都有乐。不过,此乐只有君子能享,小人不以为乐,自然无法享受了。
能学到陶潜、谢眺①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亦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也。
【注释】①谢胱:字玄晖,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译文】能学到陶渊明、谢胱那种冲淡的情味和谐的意境,也是天下最大的快乐,人间少有的幸福。
【简析】陶渊明有诗云:“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在陶的眼里,酒好、蔬好、雨好、风好。谢月兆有诗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好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同样,在谢的眼里,霞美、江美、鸟美、花美。这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怎么不是天下之至乐呢?
【修身故事】
戒烟改名
曾国藩父亲烟瘾很重,从小就在父亲学堂里读书的他,渐渐也染上烟瘾。
那时抽的是土烟,湖南的土烟有一股浓浓的辣味,越辣越要抽。
17岁起,抽到21岁,曾国藩转到一个叫涟滨书院的新学堂继续求学。来到新的环境,曾国藩立下远大志向,读书报国的思想在这位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了。书院的山长刘先生对新来的曾国藩很赏识,但见到曾国藩抽起烟来,吧嗒吧嗒没个完了,就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说他胸无大志,年纪轻轻就迷恋在土烟上,将来还有什么出息啊?在曾国藩心中,刘先生是他最崇敬的人,如今这样训斥他,怎么不叫他震惊、醒悟呢?曾国藩一时心中怒起,巴不得一拳将自己揍死,于是,他第一次发誓戒烟了。决心下得很大,他改名“涤生”不再叫什么“子城”、“居武”的。顾名思义,他要洗涤旧我,迎接新生。在后来
的日记中他写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戒烟之意如此坚决,他走出了第一步。
烟这个嗜好,染上容易戒掉难。曾国藩初次戒烟,“如失乳彷徨”,书都读不进,饭也吃不下,尤其见到房间其他同学吧嗒吧嗒地抽烟,实在熬不下去,只得夺过同学的水烟筒,猛吸几口,一解千愁。不久,他又转到岳麓书院,他觉得这是戒烟的契机,于是砸掉烟具,烧掉烟叶,发誓与烟决裂。这次坚持了一年,顺利考中了举人。不过,得意之日,却是忘形之时,他在自贺自庆中又大开烟戒。
这样先后十年,抽抽戒戒,戒戒抽抽,时光一晃,竟三十一岁了。他在京城生活,官务虽然并不繁重,但身体日渐虚弱,常感不支,一天清晨起来,还吐了一口鲜血,心里不觉恐惧骤升。晚上反思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至困乏。”烟的危害已是显而易见。第二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他终于彻底醒悟,对戒烟也增加了几分理性认识。这次,他动了真格,拿起一把锤子,冷静地砸掉烟壶,立下《日课十二条》,以最大的恒心,终于戒烟成功了。
拜师练静
曾国藩日记写了两个来月,天天坚持自省,但仍感效果不显著,不理想,这样下去,何时能将身上的毛病全都改掉,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呢?他甚至还隐隐感到,日记越写,身上毛病反而越多,自省愈严,每天所犯的错误反而愈重,他几乎汗颜无地、坐立不安了。
带着这些疑难,他又去找唐鉴老师请教。听了曾国藩的诉说,唐老先生沉默一会,给他开出了疗方,这疗方只一个字:静。看到曾国藩对这个字感到莫知所云,便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静,静,记住了,修身就是心里要静!于是他回答说:“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曾国藩如获至宝,当即表示,一定按先生的指教,在静字上下功夫,克服自己的骄、躁情绪,一步一步将修身这个人生第一要务进行到底。
回到家里,曾国藩反复琢磨如何让自己的修身能静下来。他开始练静坐的功夫。过去道人就是苦练静坐功夫的,自己虽不是道人,两脚也不必那么盘在一起,但静坐时一定腰背挺直,双目微闭,去掉一切杂念,在极其安静的状态中积蓄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做到“意诚心正”、“静中生智”。
接下来,曾国藩下大力戒言,再不成天串门,与朋友海侃胡混。每当同朋友交换学习心得时,坚持先听朋友倾诉,自己再深思熟虑作些简短的表白,什么炫耀之语、粗鄙之言再不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朋友们感到惊讶,曾国藩简直是换了一个人!自然,曾国藩心中也暗暗高兴,总算修身有了点成效,看来还得继续练下去,“养得胸中一种恬静”,达到“内心清净,目光远大”的意境,才算“静”到了家。
【独处心语】
曾国藩的养生秘诀,归纳起来就是:注重养心,实事求是。这两点今人仍可借鉴。今人物质条件远远优于那时,曾国藩这个一品大员日子也没有今天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过得优裕。但也正是这种优裕,使得我们许多人的养生走入了误区。一是吃得太“好”。我们中有些年纪的人,或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更不用提了),都曾从饥饿中走来,饥饿之苦刻骨铭心。在经历由饥饿走向饱足的第一阶段之后,再起步向吃得美味的目标前进,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多数人没有接着向吃得营养过度,在美味阶段流连忘返,这就渐渐离开了养生的轨道,吃出了诸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富贵病来,据统计,仅糖尿病患者,全国就达9000万之众,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如果及时将这个“好”的内涵调整为科学营养,不就等于降生了无数个救世主了吗?
二是不注重养心。不少人以为养生就是养身健体,于心何干?学了曾国藩的养生经,就知道个中缘由了。今天社会安定,生活不断改善,本应心情愉快,幸福美满。但幸福的含量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扩充,如今幸福已不仅是有吃有穿的狭窄范围了,物质的初步满足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精神的愉悦才是幸福的重头戏。而精神的愉悦又有许多物质因素的牵动,比如房子宽敞与否,环境优雅与否,高档家具齐全与否,出行工具解决与否,轿车品牌高档与否,衣着化妆品时髦与否,以及孩子教育、家人职业、银行存款、职外投资,无穷的欲
望,无限的憧憬,缠得许多人头脑日夜紧绷,心绪朝夕烦躁,仅仅只是养身健体,能养得好身健得了体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没有心情的平静,做不到欲望的淡泊,是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如果曾国藩当年专注于敛财,沉浸于女色,醉心于专权,甚至贪恋于问鼎,同样也会心敬不起来,意静不下来,欲清不出去,乐迎不进来。没有平静的心态,宽和的性情,他也就没有足以支撑军政大局的躯体,更不会有完满的人生结局。曾国藩说得好:“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祸害。”曾国藩的养生经与修身经是一对相互
钟爱的伴侣,我们取其一也取其二,才算迎财进宝一担挑了起来。
养生是独处的事,尤其是练敬、练静、练清,都需要努力排除外界干扰,做到实若虚,有若无。这种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毅力的培养过程。曾国藩一个“静”字,就练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静了下来,达到了“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这个境界。没有足够的毅力,哪一种训练都难以成功,因此,养生训练与毅力培养,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