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二妹剪下小黑子的一撮毛放在最贴身处,来到村子北面最高的土坡上,整个村子尽收眼底。二妹想把村子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在心上,时刻告诉自己这个村子是根的所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生存发展过程中,村子作为较原始群居方式,都为大家乐意接受,特别是对于一个繁衍了几代的大家族而言,这种方式也是极其重要。当作为继承者的儿子们出生后,家族里的长者会分配给子孙们用以安家立业的宅基地。
大家则就开始建房造屋垒院,乡村居民大都以院落为中心,外实内虚中轴对称,外封围墙,内辟为院,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北方农村庭院的功能,如最基本的交通功能外,还有做农活,放家具,养家禽等。
每个村庄除了庭院结构功能的相同外,庭院房到的布局每个村子的有每个村子的不同,至于是东西长,还是南北长没有特定的原因决定,多数情况是以所有村民的默契来决定。
李家村的庭院就像整齐的田字格,整个村子呈东西狭长,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条竖穿全村的土路。大姐的娘家,也是二妹,三妹和她兄弟姐妹的家就在村子最北面的那一排。正堂屋的后面就是坡下的小树林,这里已经是村子的边界,再往外就是一望际的平原。
今年的李家村下了好几场雪,到处都是白雪装饰的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做,天地皓然一色,飞舞的雪花,美丽的雪人,雀跃的孩童,清冷的冬季因为雪的关系不再清冷,白茫茫一片造就欢声笑语。
太爷爷骑不了他的宝贝自行车了,戴了三爷买的狗头帽,二爷买的军大衣,爷爷买的雪地靴脚,精神健硕的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雪花落在他雪白的眉毛上,看不出是雪花,还是眉毛,慢慢稀疏的眉毛,因为堆了雪花变得稠密了,耄耋之年的太爷爷精神反而更加显得健硕。
孩子们都不怕太爷爷,围着他转,太爷爷则拿起地上的雪花握成小球扔向那个最皮实的孩子,扔到了脖颈里,孩子被冰的打了一个机灵,太爷爷看到就咧嘴大笑,有时笑起来会上气不接下气,偶尔发出咳嗽声,好了再扔再笑,张开无牙的大嘴被这些调皮的孩子们看到,纷纷大叫:“无牙老虎!无牙老虎!”一双眼睛早已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脸上始终洋溢可亲的笑容,跟着孩子在这雪地里玩耍,分不清哪是孩子,哪是老人,分得清的只有人的外貌罢了。
妈妈说她小时候那雪才叫真的大,早上起来开门的时候,只知道门前竖了一米多高的雪墙,出的人只能躺在雪地里,滚着向前进。
不过太爷爷也曾说过雪太大了也不好,冰封世界,银妆素裹,却也暗藏杀机。看过前面的读才朋友应该知道当年包括太爷爷在内兄弟七人来到李家村,当时的李家村还是未知所名的荒地,有几个在战乱中死去,还有剩下的大家共同努力建设李家村。
这一年冬天下了几尽厚的大雪,那雪可真大啊。冬天对于农人来说是最休闲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事要做,可是偏巧五太爷刚出生的孙子做满月,家里需要准备洒菜。在老一辈眼里,第一胎生了孙子,那可是不了得的大事,后继香火有人,就得祭祖烧香,三叩三跪,大办酒席,款待乡邻。早上时雪已经停止,积了几尽厚的大雪,白的刺目,花的耀眼。人踩在雪上面脚却陷入雪到了腰部。五太爷拉着架子车上路了,他要到二十里外的集市上为他的孙子办满月酒的材料,按照乡规这满月酒要办还必须是爷爷操办。一直到天黑,五太爷还没有回来,家里人开始急起来,因为地上铺了层厚雪,半夜的天都不是再黑了,大家都一起去五太爷可能回来的路上接他,很久也没有看到人影。一直找到天亮还没有找到,不知何时雪停了又下,当大家看到雪地里高高隆起的雪堆,不禁剔了几脚后,露出了架子车的样子,谁家的东西谁认识,当儿子看到架子车时,就知道这是自己家的,可是爹呢?爹去哪儿?快速失扒开厚了又回厚的雪,露出了架子车的整体,在两个扶手上面有一紧握两扶手的和雪一样白的双手,首先发现的人吓得一个踉跄屁股坐在了身后的雪地里,其他的人看坐在地上的人被吓到了面瘫,大家心里也着实有些害怕,但还是忍不住纷纷上前看个究竟。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得大家闭目不止。扒在积在井口的雪,架子车扶手下面吊着一个人,只见那人满头,满脸,满身都积了一层或厚或薄的雪,用手扒开脸上的雪,只听得哇,是五太爷的儿子撕心裂肺哭声,在场的人无不痛哭流涕,可是哪有时间哭,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将井里的五太爷拉出来,看看还没有生还的希望。
在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哪里都是白色的大平原上,五太爷迷路了,原来应该从东北方面走的路,他走到了西北方面
来,西北这个位置正好有一个露天的机井,传说这口井解放前的某一年,这个地区大旱,颗粒无收,很多农人都流离。
所县城里出现了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县长也是大发慈悲,从省里调来了机械队,在现在的李家村西北角打了这口井,农人得以回乡耕作,后来知道这个井存在的人都叫它机井。如今天它要了五太爷的命,在无人的空旷的雪地里,无人抢救,生的可能极小,村子里人从那以后想起五太爷都会说五太爷的孙子命硬,一出生就克了爷爷。因此这孩子从小就不招人待见,连他的父亲也经常躲他远远的。
村上为了防止别人再误入这里,就在井旁边种了一些树,不过井里有吊死鬼的事则在后辈的孩子们中间传开了。
村里的老者一直告诉小辈们没事别去东西北角。胆小的倒也听话,胆大的嘴上说,“我们又不去井边,“说完总是憋不住好奇心,要去那里看个究竟。太爷爷九十有余,眼不花,耳不聋,虽然有时记不起他的兄弟,但是还是教训他的子孙,没事别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