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知识就是指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即由书本知识以及必需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形成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有机的整体,并非指那些狭窄、片面、零碎的知识!
所谓能力是人所具备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它是以技能为中介,通过知识的应用、技能的训练,将知识转化而成。但这种能力一般为简单能力,诸如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能力的运用,并不是将已掌握的某些知识、技能予以简单的“复制”,也不是仅仅限于某一“简单”能力的运用,而是将掌握的诸多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这种“整合”需将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自然、社会、生活常识(即大脑中储存的所有相关的东西)进行“大融合”。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能力实际上是指的“综合”能力。能力是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和加宽,技能的不断获得和加强,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整合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广博,其能力就越强,而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灵活,其学习效率就越高。知识和能力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人的内功,内功越强,成事的概率就越大。学生若具有健全的人格,就会勤奋学习,努力向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才能成为有用之人,受益终身!
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全面发展”、“平等对待”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求全责备可能导致平庸。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着重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水平和人格成长三个方面,亦即让他们学到活的知识,有高超的能力以及厚重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整体没计,将其全面融入每一堂课之中,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人格素养、审美情趣等众多方面的综合引导,全程培养。
在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过程方法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其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这二者是统一的,因为我们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而又是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无论是形之于外的动作技能、行为操作,或是隐伏于内的心智活动,都体现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情感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可以说,情感与态度伴随着教学过程,又推动教学过程。教学要把学生引入知识的宫殿,让他们从中获得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欢乐,积极参与到一种最能充分表现和发挥他禀赋的活动中,从而高效地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地、充分地、和谐地发展,使学生在和谐发展中获得道德上的升华。学生道德的升华,人格的形成,是教师公信力的外在体现。
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从古至今,塑造健康、高尚的人格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历史上做人就是“修身”,“修身”就是“养德”。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就曾言道:“才,德之资也,德,才之帅也。”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教育的要旨是培养人,引导学生做人。健全人格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培养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必然。如果缺失了健全的人格,所谓能力就很可能成为争名夺利的武器、危害社会的工具,进而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养成教育的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德育的范畴,它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教育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本领。
3.创造更多的“肯定回应”
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扣上一定惯性思维帽子,如“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等。随意地给学生贴上“坏”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和引导,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学生犯错,多数是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我们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尤其是在课堂上,我们有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乱接嘴、违反课堂纪律,其实更多的是他们渴望被重视,被肯定。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举例:“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了,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自行车的三角架,飞机的起落架、吊车、高压电线杆等,课堂气氛特别好,几个回合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这时,一个数学成绩不好但喜爱火箭的“差生”也举手了,上课教师立即请这个学生回答,这个“差生”举出了火箭的箭头也是一个三角形,所以火箭飞起来才平稳。学生回答后,教室内掌声四起,数学教师当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这个学生学好数学成为火箭专家。从此以后,这个“差生”的数学成绩一学期比一学期进步,后来考上我国有名的航空航天大学,正在圆自己的梦。许多成功的案例都充分证明了:在课堂中,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注意和尊重。教师更像播洒阳光的使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肯定,就像一束阳光,使学生枯萎的信念变得生机勃勃。
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教师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会学习。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即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包括接纳他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而“否定回应”应只占少数。在评价学生的言行时,要坚持表扬为主,给予鼓励,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指标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堂公开课上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让四个学生板书生字后,于老师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以示评判褒奖。其实,那几个字孰优孰劣,一眼即看出。但于老师在圈出了那一个明显漂亮的字后,又仔细端详起另外三个让人难以恭维的字,一脸的认真劲儿,绝不亚于鉴赏一位书法大师的“真迹”!一会儿于老师面露欣喜之色,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将其中写得较漂亮的偏旁部首圈了出来,且啧啧称赞。黑板上大大小小的几个红圈恰似几面旗帜,鲜艳夺目,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以心灵的震颤和方向的导引。在于老师的眼睛里,每个学生的字都有“优点”,都该画上“红圈”!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或需要。基于这一点,只要教师把对学生的某种期望与肯定,通过适当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就会启发学生发挥潜能,超越自我,追求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对他们的期望与肯定的阳光播洒在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老师的肯定中走进学习,积极地思考和锤炼自己。期望与肯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良性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尊与自信,才能勇敢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走向成功。
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而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我们要从内心上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他们同样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其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看到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长处和优点,进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美好的未来,确立自尊和自信,形成对自身成长的独到见解。
一个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是,“糖吃多了也腻人”,激励也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聪明”、“真好”,“很好,请坐下”,仿佛再没有别的什么评价性语言,学生回答的好固然应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的似是而非或没有什么意义时,也在表扬激励,那么,没有了争议、没有了匡正、没有了批评,就容易导致幼小学生心思浮躁、随波逐流,不利于他们积极动脑和个性发展。有的教师在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学生把白骨精理解成孝顺执着的典型了,教师竟然还夸奖学生有独到见解!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的。
教师对学生寄予的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要学生一发言就说这些鼓励肯定的话,这样的鼓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的学生。客观评价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和“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和赞赏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当然,教师还得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肯定。鼓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求他们经常自我肯定。对于成绩差的孩子,他们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特别需要得到外界的不断强化。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及他们为这种进步所作出的任何小小的努力,都应得到肯定。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应有个“度”,既要分时间、场合和具体事情,更要在一定原则下提出相应的标准和尺度。否则,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挥优势,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赢在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赢在课堂,其指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教师只有时时刻刻以学生的教育为本,以发展为根,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才能站稳课堂,在课堂上立起来,成为有公信力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