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一日,今天是来到北京的第二天。夜,没有为我盖上安心的棉被。梦,依旧断断续续。四点多钟,隋打来了电话,让我快些起床,因为,我们要赶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伴着黎明的幽暗和都市橘黄的灯光,我看到了一夜未归的隋和昊。我们三个打了个车,奔着天安门,浩浩荡荡地去了,我本以为我们去的够早了,可是当车驶入长安街的那一刻,我惊呆了,长安街的两侧,天安门广场上,早已是数不尽的人头,有着整齐校服的小学生,随旅游团而来的游客,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此刻间,我想到了一个人——宋丹丹,她说: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天安门广场上,的确如此。
五点零三分,广场上想起嘹亮的国歌,由于我们的位置靠后,所以,我看不见升旗的仪仗队。只是见到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和那数不尽举着相机或手机拍照或录像的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足以堪称一大奇观。
在循环了三遍的国歌后,新鲜的五星红旗升到了顶端,迎风飘扬。也许你会问,心情激动吗,兴奋吗?其实拥挤的人潮早已将你内心搅得翻云覆雨了。
故宫要八点半开放,国家博物馆要九点开放,毛主席纪念堂要七点开放,我们只好和所有游客一样,等。
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的北侧,免费对游客开放,每天接纳七至八万游客。里面躺在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同志。瞻仰毛主席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但从口音中,可以听出南方人居多,当然,也包括少量的外国游客。进入纪念堂,不能带包,带相机,不能穿拖鞋,带帽子,衣冠要整齐,手机要静音,不能拿出口袋。从纪念堂外排队到进入纪念堂需要半个多小时,而进入纪念堂到出来,不到一分钟,在毛主席的遗体旁停留时间不到一秒。毛主席躺在冰棺里,身上盖着党旗,沧桑的脸上,讲述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我,隋,昊,去了故宫,一睹中国古代建筑之风采,故宫与天安门隔长安街正对相望,是朱元璋之四子明成祖朱棣首先筑建。进入天安门后是端门,从端门后的院子买票(学生票二十元)进入午门。看到午门,你想说什么,——皇帝怒了,要杀人,推出午门斩首。
进了午门,又过了金玉桥和太和门,最终,来到了太和殿,这可是每天皇上上朝的地方,大厅的顶端,挂着正大光明四个金字。殿堂内金碧辉煌,……
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外,她好像迷路了,故我们迎了上去,和那老外,一个金发美女交流了十几分钟,我们彼此介绍了自己,介绍了各自的国家,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人,很高兴的主动和我们握手,看来,她对中国的文化还略知一二。
顺着故宫的正门,我们走到了尽头,停歇的时候,隋说,我们要感谢傅作义,如果不是他,恐怕,我们就看不到保存的如此完整的故宫吧,我说,的确如此,他虽曾说若共产党能打下北平,他就为******执鞭牵马,可是,当他在第一届政协召开时,为毛主席开车门时,毛主席却对他说,你是民族英雄!!!!!
游完故宫,已是中午十二点,早已人困马乏,腹中饥渴。乘地铁去了王府井,昊请我们吃的肯德基,返回了住所,当我们再回到天安门准备进国家博物馆时,博物馆已闭馆了,原来,博物馆九点开,下午三点就停止检票进入了。
这一天,我最大的收获是和隋学会了独自坐地铁,换乘地铁。学会了鼓足勇气去和老外说英语,即使我们英语不好。使我懂得外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他们其实很想和中国人交流。
而对于北京的感悟,北京,继承和传播了中华的文明,这里,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北京的繁华,它不是单一的繁华,它是多元化文化的繁华,是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
北京,他代表了一种性格,像我一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