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机器人!别看猫猫个子不高,看上去比岑越还要矮去一头,可瞧它手里提的那个长方形的大箱子,不说过千斤,几百公斤总是少不了的,但那东西在它手里提着,就像是拿着个小玩具似地一点也不费力,这让一旁看着的岑越也暗暗地感到有些吃惊,只是碍于面子他表面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猫猫似乎看出了岑越的心思,抿嘴暗自地笑了一笑,显得有些不经意地说:“这是一台原子显微仪,是基地最新开发出来的产品,蓝院长说您搞微分子研究正好用得着,就要我给您送来了。诶——,您看放到哪里合适?”
“原子显微仪?……”听到这话,岑越不经意的冲口而出。他几步赶了过来,一边安排猫猫仪器的摆放地点,一边有些好奇地打量着这台仪器。
“原子显微仪”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它就是一台小分子质量直显仪器,显微识别在0.01飞米(fm)。在奇星人看来,要弄清楚宇宙构成的秘密,首先得从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研究开始。因为,微粒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础,只有揭开了粒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内在原因之后,才能够真正找到认识宇宙的门径。虽然多年以来他们都在这个方面力求有所突破,可一直由于基本粒子太过缈小,和结构上的过于严密、坚固,(即使采用超高速原子轰击机,也无法将单个核心粒子击破)很难做到用常规肉眼的直观方法去观察它的结构。尽管他们也采用过电子模拟移动、电子讯号物象还原等一些虚拟类比的办法来解释微粒子的存在与运动形式,可这些方法总是无法让大家接受。因为,人类(包括所有动物)对外界的信息来源的收集与辨认已经完全习惯于对影像的直观判断,这主要是由于动物一直依靠眼睛来直观辨别事物的生理结构造成的;而抽象思维一般只适应于那些少数超越常规思考的人群,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难以接受和适应那些超前想法的原因。
为了做到能够直接观察微粒子,奇星人研发了一种名为“原子显微仪”的机器,其原理是根据粒子聚并时自身能量的放大,然后通过电子显微仪对粒子发出的微波讯号接收后进行影像还原,最后经过激光的染色处理来实现粒子原貌的再现。尽管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微粒子的基本状况,但是,由于宇宙中没有更加小于核心微粒子的物质存在,因此在粒子的显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其它粒子的互相遮蔽现象,这给对单位粒子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原子显微仪”的出现,使得奇星人对于宇宙的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自从有了“原子显微仪”的帮助,这让岑越在生物微分子研究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收获。为了更加完善原子显微仪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岑越与科研小组的人员一起又对它某些专门的技术方面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在粒子移除这一创新的技术成果上,使得原来显微时因粒子的相互掩盖而影响观察质量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这种所谓的粒子移除,其实只是采用了一种激光定点染色遮光技术,使得无需观察的粒子因缺少光线的照射而被隐形,表面看去似是进行了粒子的移除而已。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原子显微仪”是一种在电子显微技术上的多重放大,以此实现粒子直观显示的仪器。从根本上来说,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肉眼看到的物体其实并非实物和本身,而是物体通过对光反应后形成的一种影像。这样以来,若是要看到这个影像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一是具有足够的光源的存在;因为任何影像的出现都是通过光对其的投影造成的,没有光源的照射就不会形成肉眼可视的影像和视网膜的对光反应,因而也不会留下物体的影像;二是可视物的投影(实物)的大小必须满足人眼的生理结构中的分辨程度(分辨率),一切小于这种分辨率的影像都不可能被识别。从一定程度上说,人所以看不到某些物体(如空气等)并不是由于它不存在,或者说它没有形成影像,而是因为它的个体太过微小,以至肉眼的生理感应点数(分辨率)无法显示出比自己体积还小的质量物体的缘故,这就直接导致了眼睛对这些细小质量的“视而不见”的情况。从宇宙中所有物体来看,都是由基本粒子聚并、组合的结果,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对这些微粒的显影。只有通过对它聚并时所放出的能量进行讯号转换,然后再进行多重扩影才能够得到人们直观所需要的图像。
不过,奇星人目前发明的“原子显微仪”还只能够达到直接显示质量单分子的程度,离实现基本微粒子的成影显示还有一段距离。这个看似不远的距离是否能够获得最后突破?就是科技发达的奇星人也没有半点把握。因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还没有找到比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更微小的质量个体;因为就是质量较小的光子,也不可能对小于它的质量个体行成对光反射,这样就无法形成完整的光合影像。另外,要进行单个粒子讯号的传递除非人工制造比宇宙间这些基本粒子更小的质量个体,或者将这些粒子进一步细分,这样才能做到多点聚并的成型造影;否则,要实现微子的直观几乎没有可能。再说,若是能够通过直观的方法找到基本粒子的构成情况,这个宇宙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可以说,这也许是一切文明生物想到做到却又永远无法达到的最高境界。
尽管“原子显微仪”目前还无法做到对物体的基本结构的全面分析,可已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供分子级分析的直观数据,这对于了解物体的质量构成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由于有了“原子显微仪”的帮助,使得岑越在对于生物微分子的研究上很快就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他发现,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大到一个宇宙,小到一颗基本粒子,凡是一个具备完整质量的个体都基本呈圆状。进一步分析他还发现,所有的生命现象都与圆形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其中又到底说明了什么?
不错,宇宙中一切质量的基础都是由基本(圆形)的粒子构成,但是这并不等于就一定会形成一个圆形的物体。事实上自然界中很多质量个体并不都呈圆形,尤其是那些非生命的质量个体构成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圆形对于一个质量个体来说具有更加的合理性。尤其是对于自然生物来说,以圆为主体的群体现象就更加普遍;而且越是高级的生物,这种现象表现得愈是明显。即使是在那些植物的叶片,表面看上去呈各种扁平状,其实叶片内部供给它们营养的脉络仍然呈圆形。这到底是一种自然的巧合还是生命构成的必然需要?在这些人中间虽说是岑越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也曾因此让他一度陷入深深的暝思苦想之中。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岑越试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为这事,他甚至对自己的办事能力也感到有些愧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岑越一直为这件事感到十分的纠结。一天,他向负责这个科研项目的蓝湛人汇报前段时间的工作,并说出了自己纠结了很长时间的想法。看得出来这位奇星人对他的的问题很感兴趣,并且脸上时不时的还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本来情绪还有些紧张的岑越,看到这种情况后,他的心情也渐渐地变得舒展起来;一时兴起,后来还竟然不自觉的扯到了与这个问题无关的方面。
这时的蓝湛人忽然一抬手,做了一暂停的手势,嚥了一下口水说:“诶——,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被他这么突然一问,岑越一时倒是给愣住了;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感觉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失言,于是尴尬的笑了笑,好象有些言不由衷地脱口而出:“没有,只是随便说说,与那件事情没有关系。”
聪明的蓝湛人立刻察觉到了自己刚才的问话有些唐突,为了缓和一下当时的气氛,他故意地装出随意的往靠椅背上一靠,脸上的笑容看上去带着几分滑稽;也不正视岑越,而是将脸挪向一边,揶揄地含笑着说:“怎么——?小朋友!跟我这老头说话还用得着那么紧张吗?”
如果光从外貌上看去,蓝湛人与岑越之间只不过是青年与中年人的区别,若真是要论起实际年龄的大小,岑越与蓝湛人恐怕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了。要说出蓝湛人的准确年龄确实不容易,可他是十多万年前那批来地球探访的奇星人的后裔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若要算来蓝湛人大概是那批奇星人的二十几代玄孙,就是以此来推算他至少也是几千岁的人了。如果有人要问,难道奇星人真的比地球人的寿命要长这么多吗?当然不是,若论自然寿命奇星人平均也不到200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如何又能活得那么长呢?说来这都是由于在他们的身上采用了“分子休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