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队的编成主要来源于府兵,简单的说就是在各地设立幕兵系统,招幕军士,训练成军。
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后,唐朝全国疆域中折冲府当时最多时就已有六百三十三个之多!
除此之外,大唐军队主要成建制的作战集团即为中央军和藩镇军。
大唐的藩镇军常年保持在五十万上下的人数规模。而藩镇军的兵员除了国家输送,也有自行招幕的权利。所以一些偏远的边疆区域,不仅军队中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士兵,就连领军的将领也不乏少数民族。而唐军军事力量高锋时期,全国的总兵力也是接近百万了。
而唐代的中央官署的统称即为南衙,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十六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
而这十六卫主要就是:其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这十二卫统率折冲府兵;而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不领外府折冲、而只率领部分内府府兵。
其中,左右卫即为名义的各卫总领,这一点是承袭于西晋以来的制度,即左右卫将军总领禁兵。左右卫各领六十折冲府,其他十卫各领四十到五十折冲府。
不过在唐朝,南衙军队中的千牛卫也是禁军,他们不掌控府兵,掌供御弓箭和宿卫侍从。千牛卫大将军就是禁军的头领。
其中设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管侍卫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刀备身左右执弓箭宿卫,以主仗守戎器。
皇帝上朝时,千牛卫士兵持御刀立于宫殿两侧;皇帝狩猎时,千牛卫通常跟随;千牛刀备身左右以及持御刀列宫殿两侧的千牛卫士兵,由上将军统领,中郎将为大将军的辅佐,掌管供奉侍卫,负责宣告大将军指令。
至于北衙,又被称作北司,则是羽林亲军等禁兵的官衙!
这批部队在唐代都是由皇帝身边最最亲信的臣子负责的,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皇帝、太子亲兵。
有时候,南北衙兵将也会对调、互兼官职。
其实在唐朝初创时,除了“南衙”的十六卫府兵以外,直属皇帝私人的部队“北衙军”还没有完全成型。
最早的雏形,应该是来源于当年跟从高祖李渊太原起事的三万部队。这些部队与唐皇室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忠诚,而且战斗力很强。
唐朝初定天下,定都长安后,朝廷对这些部队重礼优待,大部分被赐予关中地区的肥沃粮田,解甲归田了。
一小部分则编成了唐天子手中的近卫部队,号称“元从禁军”,并屯驻于宫城北玄武门外,此后即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成为“父子兵”。
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元从禁军”中选取善骑射的卫士百人,分两番轮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宿卫,并且穿虎皮衣、骑属于皇家闲厩的六色驳马,跟从太宗田猎、演武,并赐以军号“百骑”。
这支部队长期屯驻在北门,不同于轮流番上的外地府兵,因此也被称为“北门长上”,“长上”对应于“番上”,是长期宿卫而不是轮流宿卫。
到了贞观十二年,太宗又选取有材勇的卫士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称为“北衙屯营”,隶属于南衙十六卫中的左右屯卫,即为后来改名后的左右威卫,并名义上以诸卫将军领军,军号为“飞骑”。
另外再从“飞骑”中择选骁健善骑射者约百人,作为“巡幸翊卫”。
虽然此时的北衙军名义上以诸卫将军兼领,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属皇帝亲辖的禁脔,具有相当一部分的皇帝私人卫队色彩了!
与南衙军所不同的是,北衙军设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战和“勤王”之类,而是完全忠诚地、目的明确一致地服务于皇帝个人的一支私兵!
在北衙军建立之初,规模较小,而且除了开始时兵源来自“元从禁军”外,其后便逐渐转向从民间招募士兵,特别是从外府兵中拣选健儿入充。而且军资粮饷具由尚书兵部核发。
唐高宗时,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军号“飞骑”,正式确立了北衙禁军系统,但将官仍由南衙诸卫将领兼任。
直到大周女皇武曌临朝登基以后,这军队的全力、就被女皇大手一挥,全部拨给了自己老武家的侄子们了。
虽然女皇并不喜欢她的这些武家亲戚们,甚至早年的时候还将自己的兄长们和侄儿们全部都流放到了天边儿去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既然她要谋天下,那么自己同血同宗的亲族就不能不用!
因为只有他们武家人,才会牟足了劲儿帮着女皇稳固帝位!
只有她武曌这位女皇帝做稳了大周的江山,这些武姓家族的侄子侄孙们才能安安稳稳、富富贵贵的做他们的位高权重的亲王和郡王!
他们,因为同姓,同脉,同宗!所以成为了这样一种扭曲畸形、但却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这是一种无关感情的牵扯——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虽然实际上武曌十分地看不上她母家那些扶不上台面的亲属们,但是没办法,当时还是太后的武曌却也同样需要自己的母族支持。
说个最简单的,若是没有武家人在一旁不停的点火造势,又哪里来得那么多次的百姓“自发请愿”,长跪宫门肯求武后登基为帝的“民愿”呢?
若是没有“人和”,哪里来得“天时”?
于是,女皇称制之后将左右羽林军改为左右羽林卫,使之与南衙十六卫并列,并且单独任命了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作为统兵官,而女皇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便是北衙军第一任羽林大将军。
与此同时,武攸宜还是右武卫的大将军!其实准确说来,这个北衙军的“羽林大将军”职称还只是建安王武攸宜的“兼职”......
总之,北衙的百骑营做为羽林卫中地位非常的营属,实际上就是天子的“禁脔”,在女皇临朝时候一直是被她紧紧的握在手中的。也只有她最最信赖的亲信,才能进入这北衙禁军的百骑营中谋得一官半职。
独孤博正是这样一位深得女皇武曌信任的臣子,而如今,他正是百骑营的旅帅,算是“百骑”的直接统帅。
而真正名义上的百骑主将、羽林卫大将军武攸宜,其实是很少涉足百骑具体军事工作的安排的。
此时,独孤博正蹙着眉盯着站在他对面的少年郎,这是一个今日刚来他们百骑营报道的新人,兵部的文书全部合乎手续,但是......
百骑作为天子最看重的一营,向来进来新人都是十分苛刻的。只是面前的这人也太过年轻了、太面嫩了些!
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所以现在,独孤博就深深的生出一种被兵部给坑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