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李白踌躇道:“此去路途凶险,若是不能保证你的安全,我可怎么向你父母交代?”
吴指南挺起胸脯:“我也在大明寺跟武僧学过武,秋水师娘也曾提点过我,没问题的!大不了如果有危险,我就躲起来嘛!你一个人上路,我实在是不放心。”
李白深知习武一道,越是往上钻研越知道自己能力的渺小,吴指南未曾见过高手,只觉得自己的武功已经比寻常人高出很多。可是他不好打消吴指南的一腔热血,就像阿客一样,他明知道自己此去可能会有危险,所做的却是为自己陈说利弊和准备行囊。
想来吴指南与自己一样,不畏艰险只求正义,自己又怎么能以沿途危险来说服他呢?
念及此,李白垂下眼帘,叹道:“好吧,之后遇到危险,你可要见机行事。”
吴指南一脸振奋地点头,跟在李白身后,两人去李客安排好的驿站领取良驹,连夜赶路。
蜀地地形复杂,西部多山,中部是平原和丘陵,要想从绵州到达渝州很是不容易。
而要想从蜀地到达南方荆楚一带,最便捷和迅速的方法便是乘水路,渝州临长江,拥有整个剑南道最大的漕运马头。
从绵州到渝州有五百多里地,李白和吴指南马不停蹄日以继夜地赶路,终于用了三天时间到达渝州。
到了渝州的李记商行,掌柜告诉李白,唐家大少爷和两位长老以及在前天坐上前往江陵的客船。李记的商船全速航行的话,或许能在三天后追上他们的客船。
李白与吴指南不由分说,上了李记商船。
两人三天没有睡过囫囵觉,在船上也无暇看沿途长江的景色,竟这样足足睡了一天一夜。
再醒来时,已经到了开县,开县便是唐家堡的所在地,也是长江上的一处重要码头。
因为赶时间,商船在这里停泊的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李白也趁机下船与当地商行暗线联络。
对方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小伙计模样的人。面无表情对李白道:“他们的客船已经离开开县有半天了,估计如果客船全速行驶,你们会在奉节或者巫山一带赶上他们的船。”说着,他有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交给李白。
李白告别暗线,他没空在这冶铁铸造发达的开县多逛,匆匆回到船上,却没注意到身后有一束目光注视着自己。
李白回到自己的客舱,关上门打开信封,里面是关于唐家堡和唐家大少爷以及众长老的情报。
原来这唐家大少爷名为唐云,他似乎很是喜欢金闪闪发亮的东西,成名武器乃是随身携带的一把铁骨鎏金扇,扇骨中有机关,可以发出毒针。
他身边那身着黑衣的长老名为唐白,而身着白衣的长老却名为唐墨,唐白惯用的正是柳叶镖。
李白又掏出柳叶镖,这柳叶镖极其锋利,铸造不易,上面淬的毒也很是凶险,加上唐门印记,绝无仿造可能。
李白心中稍定,至少自己这一趟奔波,并没有走空。
他将密信放到火烛上烧毁,去隔壁的吴指南的客房寻他,却没有看见他的身影。
李白脑中一震,连忙在船上四处寻找,他遍寻不着,急的满头是汗,一回首,却见吴指南站在船头的甲板上,正看着风景。
这一段路水流湍急峰回路转,很是凶险。所幸船家经验丰富,船上倒也没有怎么颠簸。
吴指南听见身后声响,看见李白,不禁笑道:“这样的好景色,正适合把酒赋诗。”
李白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也笑着回应:“是极。”
他便吩咐船家在船头摆上桌子和坐垫,摆上棋局,与吴指南边饮酒边手谈。
一时间,仿佛李白并不是来查案的,而是真的与吴指南一起游玩一般。
李白心中感慨,暗想若是此间事了,一定要和吴指南故地重游,换一种心情悠闲地体会这旅途。
时值秋日,岸边多橘树,翠绿从中偶有橙黄果实,珊珊可爱。只见有白猿奔忙期间,不住地呼朋引伴,啼声不止。
江水悠悠,仿佛碎玉流泉一般,发出动人声响。
李白不禁想起赵蕤,他最爱这自然之声,若是在此,定要弹一曲《流水》的。
想着,他从包袱中拿出赵蕤赠与自己的琴。赵蕤爱琴,也要自己的徒弟学琴,李白虽然对琴没有特别爱好,但是与赵蕤朝夕相处十年,耳濡目染中,琴艺也着实不差。
吴指南看到李白拿出琴,也雅兴大发,从他那硕大的包袱中取出一只白玉箫。
李白失笑:“你什么时候学的箫,我怎么都不知道?”
吴指南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平先生教我的,吹的不好,你可别嫌弃。”
李白摇摇头:“这有什么,我还不会吹呢。”
说着,李白手指轻拨,一曲《流水》真如流水一般从琴弦上流淌而来。琴声与四周水声相和,伴随着偶尔的猿啼,竟显得说不出的悠远绵长。
吴指南举起白玉箫,箫声呜呜咽咽,加入琴声水声的协奏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连岸边的白猿也仿佛听得入迷,停下进食。
曲罢,吴指南不可置信地问李白:“你竟然不会吹箫?”
李白笑道:“你以为我什么都会么?”
吴指南理直气壮:“是啊,我就是以为你什么都会的!”
“那你教我吹吧。”
吴指南欣然同意,开始做起称职的老师来。
李白身负雄浑内力,又精通乐理,一旦掌握送气方法和指法,上手便十分容易,没多久便可以完整的吹出曲子。
吴指南双手一摊:“你看,我就说嘛,你什么都会,即使不会也马上就能学会。”
李白禁不住夸奖,嘴边一笑,箫声立马走音,两个人忍不住笑作一团。
到了第二日,船已行至奉节瞿塘峡一带,隐隐约约地能看到前方客船。李白心中稍定。
到了巫山一带,却见那客船泊在一处渡口,李白极目远望,只见到船上只有船夫正在休息,却并无唐云和二位长老的身影。
李白让自家商船停靠岸边,自己和吴指南则往巫山上走,此地乃是名胜,也已经追到了唐云他们的客船,李白性子跳脱最是不拘小节,此番上山,说不定能够与唐云他们相遇,还能顺便饱览三峡景色,何乐而不为?
李白与吴指南攀上巫山顶峰时,天色已晚,一轮圆月从江面升起,撒下银白色的光辉。
从顶峰俯瞰远处,只见天色如洗,群山如砾。
李白有感而发,不禁提笔在岩壁上写下:“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书写完毕,却见不远处出现三个人影,为首那人身着金丝夹袄,在月光下反着光芒。
“先生好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