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乔爸爸的农村老家叫朱家岭,位于道旗山脚下。道旗山,北方的小山,不高,美丽而幽静。
每当春天来临时,郁郁葱葱的绿色铺满了整个山峦,花儿竞相开放,鸟儿飞舞鸣叫,一派生机盎然。
一条小溪从山间奔流而下,到村头时,分成两股把朱家岭环绕其间。溪水清澈见底,村庄里的大人小孩常常赤脚在水中徜徉。清凉的水花亲吻着脚背;成群的小鱼儿追逐着脚丫,你不动,它们就咬你的脚,弄得你痒痒的;你若一走,它们就飞快的跟上来,围拢在你的脚边,仿佛你的脚是块磁铁而小鱼们就是铁末和铁钉。
两股溪水在村尾汇合、聚拢成一个大水潭,恰巧有一条小路穿过其间,把水潭分成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水洼。当亦乔上小学了以后就管它叫日月潭,那是仿照台湾的日月潭给起的名,但比真正的日月潭小多了。村里的人就叫它们大汪、小汪。
汪里的水,出了汪口一直向南,流向高庄的大河。离汪的出口十多米的地方,有一棵柿子树,好大的树,大大的树冠遮盖到了大汪边,秋天来的时侯,树上挂满了的柿子,黄澄澄的,像一盏盏小灯笼仰望着天空,煞是好看。
在汪口的东南边有一眼水井是人工挖掘的,很深很深,据说是和汪底相连的,村里的人们都来这里挑水喝。甘甜的井水,其实就是小溪水,孕育这个小村庄。
亦乔奶奶的家就在大汪的西面,距离汪不到百米,两排小房,北面的是堂屋,西面的就是西屋了。亦乔的爷爷奶奶住在堂屋;亦乔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西屋。一般的家庭西屋房子要小些,堂屋房子要阔绰些,但亦乔奶奶家的真好相反:堂屋是用麦草做的,低矮昏暗;西屋是瓦屋,安了玻璃门窗的,宽敞明亮。因为她家的西屋是后来才盖的,主要是为了让走出农村进了城的孩子们,回家来临时落落脚住住的,盖的好些是为了吸引他们常回家看看,否则孩子们谁肯回来呢?这不亦乔一家就用上了。
农村的院子都很大,院墙不高。鸡狗鸭鹅一应俱全,也不拦着,整天鸡飞狗叫的,乱成一团,十分热闹,对着大汪的方向有一个木篱笆门,时长敞着形同虚设,家禽们更乐得自由,所以呢,亦乔的奶奶总能在院子外面的草垛里找到鸡蛋。
来年五月,亦乔七个月大了。
一天,天气晴朗。亦乔的爷爷奶奶都出去串门了,亦乔妈妈自己在家看孩子。她看了一会电视,觉得无聊,心里想出去到汪边,给孩子洗洗尿布吧。
她把亦乔包裹好放在一个小篮子里。亦乔妈妈一边挎着篮子,一边夹着一个塑料盆,盆里放了几件刚替换下来的尿布,就出门了。
来到汪边,亦乔妈妈把篮子放在柿子树下。她看了看篮子里面,亦乔正躺在那里,舒舒服服的、美滋滋的睡着觉呢。看着亦乔粉嘟嘟的小脸,亦乔妈妈微微一笑,不由得俯下身子亲了亲她。然后她拿了塑料盆,走到了汪边,洗衣服去了。
中春时节,水还是有些凉,亦乔妈妈不时地搓搓手暖和一下,她慢慢的洗着衣衣服,心里一高兴,就唱了起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
朱家岭好奥
道旗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
稻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仓
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仓。
歌声飘到了对岸。对岸走路的胡大海,正好骑自行车穿过大汪小汪。他不时的扭头,顺着歌声向汪这边瞅,大汪小汪中间的小路很窄,差一点掉汪里了。
当他看清楚,是亦乔妈妈在唱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隔着汪大声的打招呼道:“大亦嫂子!唱的真好听来!”亦乔的爸爸是家里的老大,农村人习惯按家里的排行称呼人。
“我们村的山清水秀,你都唱到了,哈!”
亦乔妈妈一时不好意思了,就胡乱答应“啊!啊!”
胡大海又说:“大亦哥没回来吗?嫂子!回来着,到你们家玩去!”
“没有呢!工地的事多,他不常回家。”亦乔妈妈应付道。
胡大海“奥!奥!小孩小,也不用大亦哥看,让他省心了!”
“男人不都不会看孩子吗?在家也指望不上!”亦乔妈妈抱怨道。
胡大海本想讨好一下漂亮的亦乔妈妈,但听到亦乔妈妈说怨气话。
就赶紧说:“那我先走了!你接着唱啊!嫂子!”说着骑上了车,要走。
亦乔妈妈应答道:“瞧你说的,怪会笑话人来!胡兄弟!”
亦乔妈妈听到胡大海说到孩子,心想里:亦乔还在睡吗?她起身到柿树底下去看亦乔。
当她来到篮子边的时候,被眼前的情形吓坏了,因为篮子里根本就没有孩子。亦乔妈妈吓得尖叫了起了:
“亦乔,亦乔!”“亦乔哪里去了?”
她又大声的呼喊:“胡兄弟,胡兄弟,胡大海!”
胡大海刚骑上车没走几步,听到亦乔妈妈的呼声不对,就赶紧的绕过汪,来看个究竟。
他来到柿子树下,亦乔妈妈就忙不迭的扯着他的衣服,叫嚷:“胡兄弟,亦乔,亦乔不见了!”......
当胡大海听完亦乔妈妈慌乱的叙述,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也感到有些奇怪了。好好的在篮子里睡觉的亦乔,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大白天的,不可能有什么野兽;柿子树周围很大,小亦乔也不可能爬的很远;那时候,拐卖小孩的事也很少发生。
“会不会爬到汪里了?”胡大海猜测道,亦乔妈妈一听更慌了。这么小的孩子,要是掉水里,那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