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国外的那起公共工程重大事故,被境外媒体连续报道,终于波及国内。
起初,只有一家业内报纸转载。
后来,在网络扩散,并且日甚一日地传得邪乎。新浪微博,天涯、猫扑等知名论坛,每天都有言论,追踪事故调查的进展。举国关注,我记起黄方安的话,有些好笑。
在马总的组织下,我们宣传部同事做了各种的努力。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又有了新的热点,舆论对这起事故的关注和议论,似乎少了。
忽然有一天,天涯论坛登出一篇帖子。
贴中罗列了与此次事故相关的所有企业名单,其中重点提到了华信集团。
这倒也罢了,关键是贴主还上传了多张储董事长的照片。
都是董事长在华信下属企业视察的现场照片。发帖者重点对她身上的衣着、配饰,上至品牌,中至产地,下至价格,一一点评。
其中,储董事长手拿的小坤包,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发帖者找到一个国际大牌的小包,贴出对比图片,评论说,属于相同款型,而且材质特殊,接近于白金,市场销售价至少五十万元。
很快,网络舆情的风向完全变了。
大家从探讨本次事故的原因,讨论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质量,转向了八卦隐私。
许多网友跟帖,认定储董事长是个大蛀虫,所以导致辱国辱民,应受法律严惩。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没有凭据、不负责任的烂评。
很多同事在餐厅议论,也都痛心网民的趣味如此低俗。
马总为了这事,一连几天,带着我和黄方安开会,密集拜访各大媒体和知名网站,寻求理解与支持。
他近来对我的态度有点淡,这我可以理解。
但他也确实好像对我那次出格的行为不是很介意。
我虽找不到什么明显的证据,但有这种直觉。好像,有些别的事让他分了心。
但或许,他本就是个心胸开阔的人。
我为此设想了好几种可能,在逻辑和情感上都能站住脚,只不过,都无法确定。
而随着网络负面舆论的持续发酵,他对我的这种“淡”,似乎也在发生变化。
每天,他都召集我和黄方安开会商议对策。部门其他的科室经理却未必次次会议都参加,这让我有了一种不同的理解。
显而易见,他对我和黄方安寄予厚望,时时注意听取我俩的建议。
我知道,这是因为我俩分别负责宣传和外联,长期和各大媒体打交道,写宣传通稿,和记者们来来往往,人脉也熟。对宣传工作,我们也都有些所谓的研究和心得。
在此关键时刻,他需要这些。
在他身上,确实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应有的宽容万物,凡人都能为己所用,不以个人好恶而摒人千里的特质。
我也想不到,因为平时工作而积累的一些资源和本领,竟对自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救助,这让我暗自庆幸,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危机”一词的含义。
当然,这一回,“危”属于集团和储董事长,而“机”,却属于我和黄方安。
当然,似乎也属于马总。
这让我不免我自私。我想,这场危机,最好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以给我更多将功赎罪的机会。
我当然不会天真地以为,马总前些日子拍过我的肩膀,说,没事,我就真的会以为没事。我要做的是,必须通过“有事”,来真正实现自己的“没事”。
古有“国难财”一说,以前看书读报,对此报以唾弃。但临到自己头上,竟希望发笔“司难财”,这让自己好笑。
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恨这样的想法,但竟也为这样的想法而窃窃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