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块金色的东西,与我们印象中两边高耸中间凸出一块的船型元宝明显不同,扁体弧端,宽1厘米,厚度3-5厘米逐渐过渡,长度却足有14、15公分,而且中间部份也并没有凸出来的形状,反而是一个弧形凹陷。
好在林路知道自身学识不足,没有过于深纠结,秉着有疑惑问眼镜的态度,马上开启扫描功能。
很快,这物品的信息出现在眼前。好消息是,虽说不纯,但材料的确是真金。不过这东西不是金元宝,而是半块叫金铤的物品。比对照片,原来林路刚才把这半块东西错误的侧拿着啦,实际上那个1厘米的宽度才是真正的厚度。
根据早期的文献记载,铤是一种尚未制成器物的铜铁金银。换言之,是一种金属原料。许慎《说文》十四卷止金部载:“铤,铜铁朴也,从金廷声。”段玉裁注曰:“朴,木素也,因以为凡素之称”。慧琳《一切经音注》第52卷15页说:“铤,铜铁之璞,未成器用者也”。由此可见。铤是经过冶炼后,还没有形成器物之前的金属坯料,而且有一定的形状。
铤的形状据许慎注《淮南子》说:“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而且随着唐代金银铤的出土也证实了当时铤的形状是长条片形。
由于贵金属金银坯料因其自身的价值,在其形成器物之前,也可直接作为贮藏和大宗支付之用,进而铤逐渐演变为贵金属称量货币。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金银铤实物是唐代的,此后宋金时期也有不少金银铤发现。铤的形状、重量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演进,留下了鲜明的各具特色的时代特征。宋代时期,金银铤的形制有了较大的变化,从唐的直形向宋的束腰形逐渐演变。
因金银铤在使用时,常会根据用量分割使用,就出现被切割过的痕迹,或一半、或缺角等。林路这次找到的这块,就是被切割后只剩下一半的金铤。
虽然可惜这金铤不完整,但林路还是有股即将开启宝藏的意外之喜。不管怎样,现在的金价可不便宜,更不用说这些古代金制品了。
虽说从路上可以看出周围少有人会光顾,但不敢没耽误,马上去找来根粗壮的树枝,劈去枝杈,沿着破碎的缺口伸进去,开始用力撬起来。
可以看出来上面覆盖了一层岩石板,由于与周围的的缝隙里填满了不知名的物体,不管林路怎么使劲也没能完整撬起。最后迫不得已,不得不给它敲碎掉。清理掉碎石后,石基上露出了一个浅坑,半米长宽,不足10公分厚,里面摆满了或黄色或黑色的金属板。
金铤、银铤,放眼望去,这是眼镜给出肯定的扫描结果。迫不及待的捡起一块完整的金铤,正是资料里介绍的扁体弧端、束腰型,可惜正反面没有铭文,无法得知它的具体出处、时间。
金铤、金元宝这类金锭,古代并不是市场上广泛流通的货币,而多是用于皇帝赏赐高官贵族,或是高官贵族向皇帝进贡的酎金,此时主要体现贮藏职能。
特别是在北宋,进奉、上供很盛行,每逢皇帝过生日,即圣节,各地官员都要进献金银钱帛等财物。北宋官制金银铤铭文格式基本相同,不外乎是铸造时间、上供进奉部门、上供进奉原因、金银铤重量、负责官员的职位和姓名等。这些正好可以用来可以方便我们后人进行鉴别。
这么泡在水里也不是办法,仔细查看发现无人后,林路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可以承载的袋子,只好把小猫送到岸上,改用上衣把坑里的所有东西一一捡起,兜到池边干地上。
擦去上面附着的一些脏东西,这些久藏水底的贵重金属,又一次出现在阳光下,暗黄的是金,氧化发黑的是银。
这些总共有完整金铤2块,半块金铤3块,弧首或平首、束腰、扁平底部整体略微凹陷银铤5块,最后是出乎意料但是货真价实的金元宝一个。这块金元宝,船型中间无凸起,刻有美丽的花纹,眼镜显示名叫寿字纹金元宝(其实,古代真正的元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真正的元宝中间部份并没有凸出来的形状。它演变成今日的样子,是基於它原本的形状有点像棺材,深为人们所避忌。另一方面,为了让元宝的造形美观,颜色更亮丽,因而成为今天元宝的模样。)
整理完毕,林路出乎意料的在1块完整的银铤上发现錾刻有清晰的铭文:“京西北路提举学事司进奉,崇宁四年天宁节银每铤五十两”。这块铤长14厘米,上端宽9厘米,下端宽度略窄,腰宽7厘米,居然是平首束腰形,但形制与直形非常接近。据考究,这是京西北路提举供奉宋徽宗的供奉品,也不知何故落到了孙二娘夫妇这类草莽之手。
银铤从重量来分一般分为三等:五十两大铤,二十五两中铤,十二两半及以下者小铤。现发现的银铤都是五十两的大铤,摸起来估计在2000克左右,也就是现在的四斤。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从中国历代的衡制(重量)上看,虽然1斤皆为16两,但换算成现今的公克(g)却有所不同,宋代的一两是现代的40克左右。
另外古代在流通过程中商家为了检验银锭是否被做过手脚会采取的一种“防伪”手段,就是在这些银铤上部中间的位置钻孔观察。古代的不法之徒在银锭上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面覆之以白银,或是在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白银后灌入铅水。面对这种作伪手法,流通过程中商家也只能将银锭“破相”以验真伪。。
林路手上的这批,尽管不知道是否来自于孙二娘,但属私人铸造无疑。上面不仅空旷旷,连个表示重量的字眼都没有,而且应该是铸造后从没流通过,也就没有那个孔洞。
至于最关心的估价,根据眼镜的显示,这里面最贵重的是接近100克的寿字纹金元宝和那块刻有铭文的银铤,分别估价有100万和60万。其他没有铭文的金银铤则没法达到这个水准,因为时间来历无法考证,顶多是比现今金银价略高而已。
…………
“顾明,到哪啦?”
“已经往回赶,快到家了。你好说你这人,给你股份就拿着,还非得掏钱,那配方你是不是也要向我收钱啊?”
“别啰嗦,那事不忙说。先别急着回家,我这里有个紧急事,你们村马陵山下有个月牙形的池塘知道不?开车先到这里接我。什么事?你先别管,电话里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