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的赞誉,林谦觉得有些惭愧,毕竟他是靠作弊反推出的模糊结论。反而是楚教授笑着点点头,把三足樽往桌沿处靠了靠,说道,“宋瓷有两大体系,官窑和民窑。官窑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五大名窑,民窑则以长江为线,共分为八大窑系。
汝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魁,名气也最大。南宋人叶音置曾在《坦斋笔记》中有过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漆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汝窑为魁。明人王世懋在《二委酉谭》中,也说过类似汝窑天下第一,名气超过其他官窑。”
林谦明白,这是楚教授在给自己普及古玩常识,他对于这件三足樽,本来就充满了疑问,楚教授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在林谦听来却甘之如饴。对于鉴赏文物来说,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就像《指环王》里面,阿拉贡手中的伊兰迪尔圣剑,圣剑燃烧着烈焰,劈斩向魔族的皇者。
楚教授讲完这段话后,有意无意的,把三足樽又往桌沿处推了推,“汝窑烧制的时间,一共只有20来年,所以非常珍贵。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七年的时候,胤禛曾命太监刘希文整理宫中所有的汝窑瓷器,偌大的皇宫,一共才发现31件汝窑,而且还是在汝钧不分的年代,这31件恐怕也大有水分。”
楚教授顿了顿,又把三足樽往桌边推了推,现在三足樽已经在桌沿处,只要楚彦君手里稍微一用力,这件身份尚模糊的老物件,就要被他摔在地上了。
“汝窑珍如拱璧,十分稀少,所以一旦在拍卖场露面,一定会拍到天价。今年3月的台湾怡宝国际拍卖行,在举办的迎春精品拍卖中,一件宋代汝窑的天青釉三足樽,起拍价为1亿新台币,最终的竞拍价商家虽然选择了保密,但绝对是远超两亿的天价无疑。
汝窑以名贵玛瑙入釉,烧制出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绝世经典。汝窑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的酥油感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者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抚之如绢,如堆脂,温润古朴,素静典雅,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汝瓷釉料有红玛瑙成份在内,所以汝瓷的釉面才能反映淡淡的红色,这是真假汝瓷重要标志。后世仿品,尽管釉中也加了玛瑙成份,但就是产生不了淡淡的红色。”
“教授,那您说我吃的这件三足樽,到底是不是真的?”
孔昭搓着手,一脸的焦急。
“是不是真东西,你孔老板自己最有数。”楚彦君面色一寒,按住三足樽的右手猛一使劲,那三足樽已经有一条支足悬在空中,眼看着这物件就要被楚教推下桌子。
孔昭摇头苦笑,忙着给楚彦君作揖赔礼,“得,得,真是什么都逃不过楚教授的火眼金睛。”
“就你们古玩商那点微末伎俩,还能瞒得过我?”楚彦君像个孩子似的,露出不无得意的狡黠笑意。
“教授,你们两位这是打得什么哑谜?这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林谦搔头问。
“半真半假吧!造假的人搜罗一堆汝窑残片,之后进行拼贴,这个用行话说叫做‘补货’。这种造假的方法,就算是常规的科学检测,都可以蒙骗过关。另外,它外面这条足,有明显修补过的痕迹,应该是用石灰粉、鸡蛋清和米汤粘好以后,再进行打磨,外面又烫了层白蜡。”
楚教授指着那条悬在空中的支足,笑着说道,“这个孔大经理,一定早就知道自己吃了回补货,他知道我老头子路子广,想来我这里浑水摸鱼。刚才我佯装往外推,就是要试试他的反应,要是我不小心打了眼,说不定,还真能给咱们孔老板介绍一位冤大头呢。”
楚教授看着林谦,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古玩这一行的水很深,你记住,不要迷信任何专家的结论,因为他们很可能和商家狼狈为奸,合伙诈骗,这种事情在业内的窜货会上常常见到。”
“谢谢楚教授,我记住了。”林谦知道学习的机会很难得,生怕自己忘记了,楚教授说话的时候,他一直用手机上的记事本功能,把教授话里的意思尽量保存下来。
关于专家和古玩商联合炒作的事情,林谦并不是一无所知。2013年底,在南方某卫视的一档收藏类节目里,国内如雷贯耳的著名收藏大家,对一位藏友带来的象牙雕象棋大为赞赏,并断定为清宫收藏的珍品。三个月后,林谦无意中浏览雅昌艺术网,发现一模一样的象牙雕象棋赫然出现在嘉宝国际春拍上。
究竟是巧合,还是电视台和拍卖公司的联合炒作?林谦当时没觉得什么,今天听完楚教授的叮嘱,更坚定自己不迷信任何权威的信念。
“唉,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我要是像这位小兄弟一样认真,何至于此啊。”孔昭感慨道。
被楚彦君当面拆穿,孔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好意思,假借鉴定专家的手,把货物倒卖到下家,本来就是圈内的正常规则,只是楚教授一直想洁身自好罢了。孔昭是个生意人,对楚彦君这种纯粹的文人,他是又尊敬又无奈。
“小孔,你也别失望,虽然你拿来的东西不对,可你也是不虚此行。”楚彦君说完,笑呵呵的把林谦正式介绍给孔昭认识。
寒暄之后,孔昭从林谦的手里接过陈修尺牍,仔细看了看,随即倒吸口冷气,“教授,这不会就是台北博物馆花下重金,一直在寻购的《致元珍学士尺牍》吧?”
楚彦君笑着点点头,“我这位小老弟,花了两万块从鼓楼街买的,怎么样,眼光比你不差吧?”
“岂止是不差.......”孔昭赶紧点点头,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重大疑问,“教授,只是这封尺牍的纸质是毛边纸,可是据我所知,毛边纸的由来,是因为明代晚期的藏书家毛晋。毛晋嗜书如命,派人往JX大量采购厚竹纸,用来印刷古籍,因为毛晋喜欢在纸边盖上一个篆书的‘毛’字印章,所以习惯上称呼这种纸为毛边纸。”
“然后呢,你想说什么?”楚彦君不紧不慢的喝了口水,问道。
“这还不明显吗?根据史料记载,毛晋三十岁之后才开始印书,也就是公元1630年即崇祯三年,可那时候已经是明末了。”孔昭原本兴奋的脸色跟着黯淡下来,“既然毛边纸很明显是明末的产物,但是陈修却是朱元璋洪武朝的吏部尚书,他写的尺牍怎么会出现在毛边纸上呢?这不很矛盾吗?”
林谦轻轻点头,他想到小摊上的白衬衫,也有过类似的疑问。
对于孔昭的疑问,楚教授显得非常淡定,“1960年的时候,我工作的AH博物馆,曾经收过一本毛边纸本的《洪氏誊契簿》,此书共收录了明代房屋田产等契约227件,从洪武二十二年,到万历三十三年。”
孔昭眼神顿时一亮,“教授,您的意思是说,坊间关于毛边纸起源于明末的说法,只是坊间的以讹传讹?”
楚彦君点了点头,“实际上,明代隆庆年间的文人沈榜在其著作《宛署杂记》第十五卷中,明确记载过毛边纸的称谓,我国最早的毛边纸,应该是FJ龙栖山的西山毛边纸,它最早可上溯到北宋时期。
西山毛边纸是采用山中嫩毛竹,经过28道严格工序,历时一年制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线装版《主席诗词》、《主席选集》,就是用了640多吨的西山毛边纸。”
孔昭听完楚彦君关于毛边纸的考证,轻声呼了口气,马上换了副弥勒佛的笑脸,冲着林谦道,“小兄弟,我有意收购陈修的这封尺牍,我可以给你三万块,你看怎么样?”
<a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