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有《石渠宝笈初编》,其中卷二十一是重华宫著录,这一卷共收藏有20位书法家的作品。按照全集的目录来看,作者包括宋高宗、朱熹、白玉蟾等人,陈修的名字也在其内。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战乱等的原因,陈修的作品只剩一首七言律诗,总目录中提及陈修所写的《致元珍学士尺牍》不幸遗失。对了,这页纸你是从哪里买的,花了多少?”
“呃,花了这个数......”
林谦有点不好意思,倒也不是想炫耀,人家楚教授又是故宫又是什么石渠宝笈的,全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儿,他这区区二百块钱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
林谦有些羞答答的伸出俩手指,像个犯错的学生,脸色微微有些发红。
“噢,才花了两万啊,嗯,虽然不是捡漏,不过也不算吃亏呀。”楚彦君点点头,看着正发愣的林谦,笑道,“对了,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尺牍吧?”
林谦的脑海中想的全是2万块钱的问题,这玩意儿简直太刺激了,2百块钱买来的尺牍,楚教授居然说2万块也不吃亏?2万块,那就是自己打工一年存的钱了。
“教,教授,什么是尺牍?”愣了许久,林谦终于缓过神来。
“简单的说,尺牍其实就是书信,纸张发明之前,古人用竹木制成一尺多长的版面,用来交流信息或者表达感情,古人称之为尺牍,后来就代指书信。
提到尺牍,跟古代一位孝女有莫大关系,她就是汉文帝时上书救父的女孩缇萦。缇萦的父亲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且要到长安行刑。淳于意的女儿淳于缇萦跟在官差后面,一路抹着泪,从临淄跟到首都长安。
到了长安后,缇萦上书汉文帝,直陈肉刑弊病,汉文帝看后觉得有理,并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废除肉刑。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评论说: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这也是尺牍一词的由来,之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民国以后,白话书信取代文言尺牍的主流地位,流传于古代文人墨客间的尺素风雅,随之渐渐远去。”
林谦听完后,更加佩服楚教授的博学,不过他也有了一个疑问,“教授,既然您觉得这张纸这么宝贵,为什么它放在地摊上却无人无津呢?鼓楼街南来北往的,真正懂古玩的大有人在啊?”
“呵呵,要不就说搞收藏要讲缘分,人寻找古玩,古玩也在寻找主人啊。”楚教授笑道,“这张纸的材质是毛边纸,一般古毛边纸的特点是又薄又软,外表淡黄色,纸质特别细腻。再看这张纸,质地坚韧,字迹模糊,古纸的颜色呈现深黄色,所以,很容易让一些行内的老手打眼,误以为这是市面上流行的做旧纸。”
在书籍和书画做旧中,纸面做旧是最重要的一环,一般的古籍或者古画纸面做旧有三种方法:
日晒雨淋法,把书籍字画在阳光下暴晒,再放进雨中淋湿,反复操作后,加速纸面老化。
烟熏火燎法,把书籍字画放在厨房灶间烟熏火燎,使得表面陈旧。
药浸水泡法,用栀子、隔夜茶水、高锰酸钾等制成水溶液浸泡或喷洒,将纸做成偏黄、偏红、偏黑等旧色。
“看这张纸发黄的程度,倒很像是用茶叶药水喷出来的。”林谦把鼻子凑近尺牍,使劲闻了闻,好像也没有茶叶、药水的味道。
看到林谦捏着鼻子闻,楚彦君又是一笑,“其实所有的文物鉴定,都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保存环境的完整性。”
漆器、古籍、字画以及丝织品等,在刚刚出土的时候,因为光照、气压和温度的陡然改变,如果没有妥善处理,特别容易风化变质。197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在墓室中有一云纹漆鼎,鼎盖揭开以后,发现十几片新鲜莲藕浸泡在水中。当考古人员把漆鼎搬到墓坑外,藕片消失大半,等到了博物馆以后,这些千年藕片全部消失,统统化成了水。
“这封尺牍应该就是这样,刚刚出土时肯定没有妥善处理,导致字迹模糊,纸张变得发黄发黑,很多有经验的玩家看了以后先入为主,直接认为是人为做旧,这才让你捡了个漏。其实这张纸的材质光亮平滑,古色古香,外表有古纸所特有的包浆,强光下透视古纸内部,深浅均匀,色晕统一,绝对是古毛边无疑。”
“啪啪啪!”
楚彦君说完后,掌声立即响了起来,不过鼓掌的人并不是林谦,而是门外进来的一位笑容满面的中年人。
来人四十上下,国字脸,双眼皮,鼻直口方。虽面带微笑,但是冷峻内敛的气质表露无疑,一身剪裁得体的黑色利郎商务装,让他从外表到气质都像极了电影《我的1919》中的陈道明。
“哎呦,这不是孔大经理吗?怎么今天没在店里坑蒙拐骗,跑我这里来了?”楚教授笑呵呵说道。
“嘿嘿,教授,我前天收了件重器,麻烦您老给掌掌眼。”来人看样子跟楚彦君很熟,这种笑话也是开惯了,完全不放在心上。
中年人说完后,从随身的商务包里,掏出一件天青釉的三足樽,轻轻放在楚教授的写字台上。
樽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三国演义》里面形容北海太守孔融交友广泛时,曾用一句话描绘他待客的情景: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这件天青釉三足弦纹尊,长13公分,直径19公分,直口平底,外壁口和足部凸起两道弦纹,腹部凸起三道弦纹,外底5个细小支钉,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林谦盯着桌上的三足弦纹尊,悄悄开启了异能,金光耀眼,骇浪滔天,三条金龙喷着愤怒的焰火,转眼间呼啸而至!
“居然也是三条金龙!”林谦默叹口气,看来这位孔老板带来的物件,怕也是宋朝的东西。
不过接下来的画面让林谦差点喷血,小电影中并没有出现幞帽锦袍的宋人,反而出现一个穿着草绿色军大衣的老头,蹲在地上不知道在干什么。老人头戴棕色的羊剪绒帽子,脖子上还系着灰色的大拉毛围巾,是典型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装扮。
林谦崩溃了,他还以为凭借金龙的数量,可以断定出物件的年代啥的,老人的出现直接打断了他的幻想。他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八九十年代的赝品,也会出现三条金龙的提示?
楚彦君把三足樽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釉色、开片,尤其是三条支足,最后把三足樽又放回写字台上,沉默半响,竟然没有一句评价。
“林谦,能看出这是什么物件吗?”楚教授不点评东西,反而看着痴痴呆呆的林谦,和蔼的问道。
“呃,有点像宋代的老东西,不过,我也看不好。”林谦支支吾吾的说。
孔昭第一眼看到林谦时,觉得林谦呆头呆脑跟块木头似的,并没怎么留意。当听到林谦对三足樽断代为宋朝后,孔昭深深的看了眼眼前的农民工,赞赏道,“年轻人,眼力果然不一般。”
孔昭的赞誉,林谦觉得有些惭愧,毕竟他是靠作弊反推出的模糊结论。反而是楚教授笑着点点头,把三足樽往桌沿处靠了靠,说道,“宋瓷有两大体系,官窑和民窑。官窑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五大名窑,民窑则以长江为线,共分为八大窑系。”
PS:
缇萦:读音为【ti
ying
均二声】。我在看书时常常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又觉得没劲,不认识又别扭,因为看古玩书的老师们很多学问好,直接文中注音影响体验,以后就在文章下面标注。各位读书的老师们,请投下宝贵的推荐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