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美味的野菜挖了又发,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半月时间。
今日,已经是二月二十一,春分,昼夜平分,白日和黑夜相同,过了今日,便是白日长于黑夜,又要不歇脚地干活了。
田里的野菜挖完后,妇人和孩子们,又去村子附近的山坡挖野菜。
进大青山的山路要经过一片竹林,这片竹林除了有些蛇虫鼠蚁,还是相对安全的。
妇人们偶尔也会结伴来这里挖竹笋,不过要等到谷雨后,这片绿竹林才会冒出青褐色的竹笋来。
李家屋后的青竹已经开始出笋子,不过徐氏没敢挖来做菜吃。
这片竹林是李老爷子喜欢的休闲之处,把笋子(竹孙子)挖了他不气得跳脚才怪。
想到自家老头子的脾性,徐氏就忍不住掩嘴偷笑,嘴里还对他念念有词。
这人啊,估计不能念,指不定“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昌哥儿是二月初一开的考,一天一场,隔一天考一场,连考五场,分别是骈体文、作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县试要求有四名村庄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韩文昌的保举人是韩大力三兄弟和刘大福,都是村里人缘好的长者。
另外,他的保举人不像别的考生,都是私学夫子保举,而是他的外祖父保举,李老爷子是举人,这举人和秀才的分量自然不一样,监考官也会另眼看待。
不说予之徇私作弊的便利,至少不会刻意为难他了。
二月十一,考完县试,他们祖孙二人在县里等着出成绩,等了七八天,得了成绩,自然是通过了,还是整个庆阳县的第二名。
得了成绩后,祖孙俩马不停蹄地赶回来,为了方便,还掏银子买了一辆马车,年轻力壮的骏马,费了三十五两银子,这钱自然是李老爷子掏的。
反正他也不介意这些钱,他们老两口百年后,这些银钱还不是归语姐儿,早给晚给都是给,现在买辆马车也方便昌哥儿赶考。
他们赶回北昌镇的这天,正好是二月二十一。
祖孙俩在北昌镇吃了碗热云吞后,又驾着马车继续赶路。
徐氏上午还笑了李老太爷,没想到下午他们就回来了。
两家人自然心里万分高兴,家里没有可以杀的鸡鸭了,李氏拿出二两银子,让他去刘三顺家买几只鸡鸭回来。
鸡是四十文一斤,鸭是三十文一斤。
刘三顺家养了上百只鸡鸭,家里的坡地都种的玉米和地瓜,玉米磨成粗渣,将地瓜煮熟,伴着野菜就能喂鸡鸭了。
韩武峰走到刘三顺家门口,站在篱笆外面大声喊着刘家三婶子。
“刘三婶,您在家吗?我娘让我来买几只不下蛋鸡鸭杀来吃。”
韩武峰话音刚落,前院养鸡鸭的棚子里,走出一个身穿蓝底白花,包着青灰色的头巾,一看就是个利落的中年妇人,人称刘三娘。
中年妇人看着是韩武峰,打着圆腔恭维道:“哟,我道今日院子里的梨树上怎么有只喜鹊叫个不停,原来是韩二少爷赏一笔大生意啊。”
刘三顺家养了十来年鸡鸭了,他婆姨说话很是圆滑,听起来都是滴水不漏的。
韩武峰和刘三娘互相恭维一番后,开始进入正题,挑鸡鸭。
韩武峰性子爽朗,和刘三娘唠叨也不觉得烦。
不过家里娘亲还等着鸡鸭做菜呢,想起走时娘亲的吩咐,他赶紧说道:“刘三婶,我娘说要只管挑最肥最重的鸡鸭,银钱不是问题。”
刘三娘转身应到“嗳,婶子省得”,便开始挑起大鸡公来。
心里却在碎碎念道,有钱人家就是好啊,高门大宅,牲畜齐全,天天都是鸡鸭鱼肉,韩家来了后,家里不下蛋的鸡鸭都不用拿去镇上卖了,都卖给韩家了。
刘三娘手脚麻利,一逮一个准,很快就抓了三只又肥又大的鸡公,鸡冠子红得快要滴出血来,看着就喜庆。
尔后,又去对面的鸭棚里挑鸭子。
这区分公鸭和母鸭可是个技术活,不过刘三娘多年来,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首先,成年公鸭的身体上的羽毛更油亮好看;其二,公鸭的尾部有一撮毛翘起,母的尾部羽毛整齐;其三,公鸭**下方,有一个颗粒突起物,母鸭没有。
刘三娘抓了四只鸭子,将鸭翅膀往鸭背交叉绞起,用草绳子套了,又把鸡鸭分别称了重。
刘三娘在心中默念片刻,得出了鸡鸭总的斤两。
陪着笑脸道:“二少爷,三只鸡公二十斤零四两,四只鸭子二十一斤零二两,零头婶子就给你抹了,给一千四百五十文就好。”
韩武峰笑着给了二两银子,在心里嘲讽她的作风,不过少了两文钱,却像是施舍了别人一般。
刘三娘回屋里拿出半贯铜钱,取了五十个铜钱下来,拿出去给了韩武峰。
韩武峰将这四百五十文铜钱的钱串随意地挂在腰带上,一手提着鸡,一手拽着鸭,快步走回了家。
这个刘三娘和刘大娘姚氏的差距太大了,姚氏待人接物都很真诚,又不占人便宜,哪像刘三娘,如此斤斤计较。
上次他还多给了刘三娘二十文铜钱哩,结果她啥都没记着,少收两文钱记得比谁都清楚。
韩家院子里飘出浓郁的肉香,过路的村民都使劲吸了几口气,感受这种富贵人家的生活,满心羡慕地回了自家。
当晚,自然是做了一顿丰盛的饭食,给祖孙俩接风洗尘,庆祝昌哥儿过了县市。
韩文昌在家待了半个月时间,又驾着马车赶去通州参加府试了。
这次除了外祖父陪伴,还带了一个书童,就是李富贵的长子,也是李四家的长孙,李栓。
李栓跟着祖父学了些文字,李四有意让他跟着韩文昌出去增加些见识,李老爷子也想找个年轻的书童照顾外孙的起居,两家人一拍即合,李栓便跟着昌哥儿做了书童。
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府试便可以称为童生。
-------------五个月过去,如今已是七月下旬。
七月,已经是童生的韩文昌参加了通州学政主持的院试,连考三场,考完后便在通州等着出成绩。
四月的府试考过后,韩文昌他们并没有回宁川村,而是留在了通州潜心温书,复习考试要考的内容。
离家时,李氏给了他一百两银子,如今已经花了大半,吃穿住行,样样费钱,钱如流水般殆尽,是以,一般人家读书都会越来越穷。
他们在通州城租了一个环境清幽的小院,半年下来,租金都是三十两银子,办了吃喝,又是几十两银子。
今日,是发榜的日子,韩文昌起了大早,洗漱一番后,带着李栓去府衙前看榜单去了。
榜单贴出后,一大伙考生或其家属便围了上去,有的欢笑有的愁,大部分人都在唉声叹气。
通州的礼教在整个大楚应该是最差的,经济落后,学堂也少,考上的人自然也不多。
榜单上一共有十六个人,他排在第五位,排在第一名的,居然和他同是庆阳的考生,难道是县试排第一的那人?
韩文昌无处得知,也不想关心过多别人的闲事,如今考上了秀才,也该收拾东西回家了。
近两日,李老爷子不慎染了热病,即中暑,有些头昏脑涨,躺在床上休息。
得知昌哥儿考上了秀才,还是第五名的好成绩,他心情大好,身子骨也好了不少。
祖孙俩带着李栓当天就收拾东西,找院子主人退了院子,驾着马车往庆阳县赶。
经过七八天的紧赶慢赶,归心似箭的祖孙和书童总算看见了村子的轮廓。
在他们回来之前,就有庆阳县的衙役敲锣打鼓地上门报了喜,得了韩家沉甸甸的赏钱,满怀欣喜地离去,没想到这种穷村子还有这样高门大户的富裕人家。
估摸着近两日就是他们回来的日子,里正韩大力让自家孙子在村口蹲着候着秀才老爷,看见韩家的马车一定要迅速回家报喜。
---------今日,八月初六,天气有些闷热,炙热的阳光像是要晒干人的皮子。
韩大力的两个孙子,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如今一个六岁,一个八岁,站在土坡堆上,老远就看见韩家的棕色骏马和青色马车。
两个男娃赶紧兵分两路,一个往村头自家跑,一个往村尾韩家跑。
往村尾韩家跑的是八岁的大孙子,年岁稍大,脚步也轻快些。
这个大孙子被叫做铁蛋,小的被叫做狗蛋,为了好养活,村里的娃都取了贱名。
铁蛋气喘吁吁地跑到韩家大门外,踮起脚尖,吃力地拽着门上的铁环敲着门。
哑麽在倒座房的走廊上缝补衣服,听到敲门声后,赶紧将衣服放到针线篓子里,让红霞端回房里去,自己则快步开门去。
哑麽打开门,看见是小脸通红还流着汗水的铁蛋,赶紧将他放进来,又想到了里正让他蹲候大少爷一事,脸上狂喜。
赶紧拉着铁蛋的小脏手,穿过垂花门,走进内院,咿呀啊呼地激动,又说不来话,只好硬着头皮将铁蛋带进了耳房。
耳房的炕上,铺着精细的凉席,散乱着棉布布偶和拨浪鼓,有一个胖嘟嘟的小婴孩,穿着大红肚兜和浅粉色小裤子,在上面爬来爬去,逗得几个妇人掩嘴笑个不停。
这个小婴孩自然是乐姐儿,如今已经快十个月了,很是活泼好动。
床上的布偶都是李氏闲来无事给她做的,她喜欢得紧。
张氏正在笑得合不拢嘴,眼睛一瞥,瞧见了门外正准备敲门的哑麽,手上还牵着一个畏畏缩缩的小男孩。
张氏想起这个小孩似乎是村头韩家的,便开口道:“哑麽,带着他进来吧,有何事啊?”
哑麽说不来话,比划一番,张氏理解了大半意思,正准备说话,却瞧见眼前这个小男孩眼也不眨地盯着乐姐儿看。
有些戏谑地嗔道:“你一个小男孩,干嘛一直盯着我家姐儿,莫不是想陪她玩布偶么。”
铁蛋正瞧着那个白胖小女娃哩,被张氏的声音惊醒了,赶紧答非所问道:“回老夫人的话,是秀才老爷回来了。”
听到孙子的确回来了,张氏也不逗他了,在一旁的柜子上取了两大把糖果,用油纸包了,答谢铁蛋的报信。
李氏听后,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下,顿时踏实不少,而行千里母担忧,回来了就好。
随即抱着乐姐儿和母亲、婆母一起,出去迎接他们祖孙俩。
在大门口看见玩石子的红霞,又让她去大青山的竹林外等着老爷他们回来。
韩老太爷、韩敬忠、韩武峰三爷子去大青山打野物去了,顺便摘些早熟的山果回来。
---------------哎,随着乐姐儿长大,我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还有浓浓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