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韩家众人无事可做,便盘腿做在炕上,唠叨家常,或是下棋做针线。
在乡下,冬日农闲的时候,一大家的男人们偶尔会聚到一块,热乎乎的炕上盘腿一坐,美美地编着草鞋、草垫子,来年开春拿去镇上卖钱,补贴家用。
到吃饭的时候,用炕扫将炕面上的草渣子扫净,炕桌往中间一放,家里的小辈将饭菜端来,男人们便围坐炕桌吃饭。
用完饭食后,用衣袖将嘴一抹,小辈把炕桌一收,接着在炕上编草鞋草垫。
男人们在家的地位高,坐的是正房堂屋的大炕,大多连着厨房,被烧得暖暖的。
婆子、媳妇子,小辈们则坐到偏房炕上,把被儿拉开盖上腿,就开始冬日休养悠闲的生活。
媳妇子边做针线边说西家长,道东家短,婆子眼睛还行的则跟着一起做,不行的则眯着眼看孙子在炕上跳来跳去,享受天伦之乐。
孙子偶尔引来媳妇几句斥责,一吐舌头就藏到婆子背后,引起一串笑骂声。
男人们在正房听见耳房的充满温馨的笑骂声,全身更是带劲,鼓起劲做活,想来年让家人过得更好一些,这就是平凡的农家生活。
李四家也是如此模样,一家男人正坐在炕上商量明年开春种些什么。
今年家里才买的田地,到宁川村的时候已经是仲夏(五月)了,置办好田地时已经季夏了。
根本不能种粮食了,只好跟着村民种了些瓜果蔬菜。
李四本是出身于乡野人家,对于种地还是有些印象。
早年就是由于家贫,实在揭不开锅了,父母才将最体弱多病的他卖了出去。
尽管是死契,也只花了三两银子,还是因为李老太爷的娘亲是个心善的,否则寻常人家最多给一二两银子。
而徐氏给他找的婆姨杨氏,是自己的陪嫁,也是从乡下买来的女娃,两人来了宁川村后倒也适应。
杨氏虽然出身不高,但为人通透,做事循规蹈矩,懂得进退。
杨氏和徐氏算得上一起长大,徐氏很是重用她,就让她帮着主家打理庄子。
李老太爷家在他中举后,领着禀食银子,小有家底时,便开了一个卖文房四宝的小店。
由于他的举人老爷名气,店里生意不错,李四也打理得很好,寻常日子也能赚几两银子。
如此,李家便渐渐发了家,又在郊外买了一个小庄子,让杨氏帮着打理。
打理这么多年的庄子,杨氏对于种田地也颇有经验。
为了更好地在宁川村扎根,他们跟着老爷夫人来了宁川村后,就买了一篮子鸡蛋去给里正送礼。
由此,通过韩大力夫妻得知了宁川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瓜果蔬菜,便将四亩坡地都种满了瓜。
李四家的几个子女,除了李香凤养得娇惯些,其他三个儿子都是粗实体壮的,干起农活也有模有样。
宁川村的夏季阳光充沛,很适合种甜瓜、南瓜、地瓜,还以其他各类蔬菜。
李四家的坡地种的是甜瓜和南瓜,各两亩,是直接买的瓜秧子,因为施肥浇水较勤,侍弄得好,长得也很快,瓜藤叶子里藏着喜人的瓜。
幼嫩的甜瓜是绿色的,完全成熟时是白色的,表皮光滑,圆溜溜的,有粗碗碗口大。
南瓜和地瓜则是这里最高产的瓜菜了,李四家种着也是为了添个粮食蔬菜,地瓜很填饱肚子,秋天收的老南瓜也能放着做蔬菜和粮食。
西戎和大楚的分界线是延绵不断的群山,大青山也只是其中一条山脉。
这些山里有很多凶猛走兽,毒蛇毒虫,勇敢矫健的西戎人也不敢越过群山。
马河村的所在地,有一个大峡谷,像一个大缺口,是大楚和西戎之间唯一的通道。
这个大峡谷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仙人路经此地,瞧见群山为巍峨艰险,山两边的人世代无交流,便一掌劈开了某座山脉,形成了一个手掌形状的大峡谷。
因此,这是大峡谷也叫仙掌谷。
仙掌谷地势平坦,有一条宽阔的马河流经,峡谷口子两里外,建有粗陋的码头,从此便可以通过水运坐船去西戎。
这个码头经过慢慢的发展,一百多年后,变成了镇子,就是现在的北昌镇。
北昌镇是倚着河流而建,周围也并不只有马河一条河流。
宁川河最终的汇入地也是这个大峡谷,马河村的命名也是学着宁川村取个巧,便按照最大的河流马河命名。
事实上,他们村里的那条河也的确是西戎马河的主流,宁川河等也只是支流。
西戎的年关和大楚一样,都要大肆庆祝一番,祈祷明年牛羊马群长得更壮,草原肥美等。
延绵群山两侧的气候土壤全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相同。
西戎的主食是麦子和玉米,没有水田,吃的大米都是从大楚和南蛮产的。
今年,韩家没有任何粮食蔬菜可以拿出去换钱,明年开荒后应该可以增加经济来源收入。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始终不是办法。
韩家父子总会老去,老了就不能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了,还是要多置办些田地,为后人留条后路。
这一大下午,一大家子都在炕上一边下棋做针线,一边商量着明年如何打算。
李家只有李氏一个女儿,买来的田地日后也是留给韩家的,便跟着一起商量。
半年前,李家安顿好后,正赶上村里的一户人家要搬到镇上去,想把田地卖了,一共十亩上好水田和五亩坡地。
李家便将这些田地都买下来了,还不到一百两银子,自是轻松买下。
他们已经年老,而且从未下过地,这些田地如今还是韩家父子在打理。
不过今年没能赶上插秧时间,也没什么可打理的,二十亩水田还搁置在那里,泼了粪水沤着肥,明年再插秧种稻。
只有那五亩坡地种了些瓜果,以甜瓜、南瓜为主,还有些其他耐旱的菜。
这户搬走卖田地的人家也姓胡,还是韩家隔壁老胡家的亲兄弟,当年两家人不知怎么回事,闹得鸡飞狗跳的,祖辈分家后,再也没有来往过。
隔壁胡老头原名叫胡正严,是长子,和搬走的胡正财是一个娘肚皮出来的亲兄弟。
家里只有他们两兄弟,本来不打算分家的。
可是两兄弟的婆姨都不是省油的灯,三天一大吵,半天一小吵。
吵来吵去,家宅不宁,最后还将父母活活气死了。
因为两家不但吵架,还大打出手,搞得全家人头破血流,把父母活活气死后,两兄弟自己做主分了家,互看不顺眼,便再也没有联系。
分家后,两家人没有依仗了,也不磨洋工了,开始勤恳种地,几十年下来也攒下不少家底。
那时两家人都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田地,分家后就各自两三亩水田,一两亩坡地,日子过得清苦,大都是靠着大青山的野果野菜过活的。
不说远了,就五六年前,还是南楚统治通州时,苛政猛于虎,苛捐杂税众多,宁川村家家户户都过得紧紧巴巴的。
泰和二十九年,北楚皇帝统一南北,建立大楚王朝后,减了赋税,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徭役,让原属于南楚的几个州渐渐恢复生机。
泰和三十年,楚皇喜得皇长子,又是嫡出,大手一挥,一道:“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的圣旨响彻全国。
这道圣旨也成了楚皇作为一代明君,千古一帝的奠基,大楚辉煌历史的开篇。
宁川村在今年免了赋税后,种地卖菜更有劲了,今年全村都赚了些银钱,打算过个热闹年。
今天刚过半响(中午),刘大福家的猪肉就卖得差不多了,难得乡亲们都是一口气买几斤。
因为家里余钱多,今年大伙儿都舍得花钱买几斤肥猪肉,美美吃上一顿年夜饭。
自家也留了十多斤猪肉和一大堆猪下水,老二、老三家也各送了五斤肥猪肉,和送给小妹家的一样。
中午午饭时,刘大福还留老二、老三两家人在自家吃了炖丰盛的杀猪菜。
傍晚时分,刘家兄弟迎着风雪,驾着牛车从马河村回来了。
还过牛车后,他们兄弟俩又踩着雪回家。
姚氏看到外面又下雪刮风了,不放心两个儿子,时不时站在堂屋高大的门坎上张望。
两个儿媳虽然也担心各自的丈夫,也不敢想姚氏那样明目张胆的眺望,只敢在心中担忧,坐在炕上做针线、哄孩子,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婆婆对她们好是一回事,可要是不懂规矩,依然难逃公婆训斥。
虽然乡下比城里开放些,可是该守的妇德依然不少,她们可是不能像韩家张氏、李氏一样,可以上堂屋的炕商量家里大事的。
一来,韩家人口简单,就那么几口人,炕上坐得下,就一起商量了。
二嘛,李氏知书达理,张氏处事精细,是寻常农家妇人比不得的,自然可以上炕。
刘聪和刘明一回到家,就看到自家娘站在门口等候,心里因小姑家的挖苦而来的愤怒也平息了不少,不管怎样,那已经不是自家人了。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家人做事厚道,才这两年都去补贴,没想到他们还蹭鼻子上脸,给脸不要脸了。
姚氏看见两儿子满脸阴沉,不难猜想,定是小姑子家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二儿媳妇家虽然穷,但是穷的有骨气,每当逢年过节自家送去东西欢喜的收下,临走时还会让女儿女婿带回些家里的特产。
不管是菜干,还是大酱,或者只是一篮子野菜,总是人家的一片心意啊。
哪像小姑家,自从前年火烧了房子后,兄长三家开始接济后,就变得越来越懒,还抱怨兄长给得少了,来得迟了。
连现在住的四间草房子,还是自家做主,和老二、老三家一起出钱帮他们盖的。
-------抱歉,更新速度有些慢,我会尽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