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店碧水潭谭处端家中,众人已经收拾完毕,谭处端把家财的大部分分给自己手下的仆人、庄客,遣散众人,家中只留下老主管谭林勇和四个知近的仆人看守宅院,然后随众人登程。
他们这一伙人十几辆大车也称得上浩浩荡荡了,张通、道济二人骑在马上在前面开道,王重阳、马钰、孙不二、谭处端、金晓白、巴卡让、四大护法及巴山派的各人众分坐在各辆大车之上,多余的马匹拴在车后跟着跑。
从三阳店出来去往襄阳府和去往终南山正好是两个方向,襄阳府在武当山的东方,二者相距三百余里路,而终南山在武当山的西北方向,两地相距七百余里。从三阳店出来,途经柳家坡、孙家堡子、耿家窝棚、林家窑等几个村镇,第一个大一点的镇甸就是浪河镇,出浪河镇三十里,有一个岔路口,支出左右两条路,右侧路经五山镇、石花镇,过谷城县,走庙滩镇、茨河镇,然后到襄阳府,左侧路直扑丹江口。
车马行至岔路口,张通、道济二人一提马的缰绳,奔左面的岔路就下去了,后面的马车也跟着跑了下去,跑出去十里左右,谭处端骑着一匹马在后面追上来了。
“张公子,等一等,咱们走错啦!”
“哦,什么走错了?”
“这条路走丹江口,去襄阳府绕远啦!”
“我和道济商量妥了,咱们不去襄阳府了,改道去终南山!”
“啊?改啦?那铁券呢?你不送啦?”
“哈哈哈,已经送走了。估计再过几天就到天师府了。”
“哦!张公子真是高人一筹啊,太不可思议了!”谭处端口中喃喃着,拨转马头,又回到原来的大车附近。
张通、道济二人相互对视一下,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内奸是他?
原来,张通昨天晚上接到韩乾上密报,据赵太极返回来讲,李阳五带着马离黎、薛坤易、徐兑华一行四人已经离开了京西南路的管辖范围,到了常德府天师教分坛的管辖地面,李阳五让赵太极回来给张通带信儿,让张通放心。
这样,就是留在张通附近的是韩乾上、冯坎元、耿艮树、巩镇彪、陈巽礼和赵太极等六老,去龙虎山天师府的是李阳五、马离黎、薛坤易和徐兑华四老。
韩乾上又告诉张通,现已查明,那伙贼人聚集在谷城县,准备在谷城县以外庙滩镇截击张通等人,抢走铁券等物证。依照张通的本意,就想跟这伙贼人打上一仗,看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但是韩乾上等人却不同意,原因是铁券等物证已经安全到达平安地,再过几天就能送达龙虎山天师府了,张通等人的目的地不是襄阳府,而是终南山,没有必要背道而驰再去襄阳府。
张通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就接受了韩乾上的意见,决定改道丹江口,再由丹江口去往终南山。辞别韩乾上等人,张通又回来秘密告知王重阳和道济,同时告诉王重阳,可能出现了内奸。
王重阳思虑片刻,同意了改道丹江口,但是一再提醒张通,没有绝对的把握,不要摊开内奸一事,以免造成内部猜疑和屈枉了好人,一定谨慎并且暗中观察。这就是事情发生的以往经过。
张通就是因为牢记了王重阳的嘱托,所以只是对谭处端怀疑,并且告诉道济留心观察谭处端,不要轻率行动。
十几辆大车在山路上行驶,发出“咕噜噜”的声音,所以人们通常把车轮成为轱辘。追溯历史,约在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中国出现了第一辆车子。而《左传》中提到,车是夏代初年的奚仲发明的,如果记载属实,那是四千年前的事情。在殷代(距今三千多年前)文物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殉葬用的车,当时的车子由车厢、车辕和两个轮子构成,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交通工具了。
中国古代有传说是轩辕黄帝把木头插在圆轮子中央,使它运转,因而造成车辆。但鉴于归功于黄帝的发明实在太多,我们也不能轻易把这个说法当真。
我国古代的车辆基本上都是全木结构的,无论是车轮,还是车体,都是木料制作的,没有一块金属,后来在车轮外轮、轮毂上包着金属皮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而真正使用充气橡胶轮胎才将将百年的历史,并且那时的车辆主要由马力拉载,因而行驶在山路上颇为颠簸,并不一定有骑在马上舒坦。
浪河镇距离丹江口约有二百来里地的路程,第二天中午才到达丹江口的必经之路——七里崖。
七里崖位于现在的老河口市洪山嘴办事处付家寨境内,南宋时期归武当郡管辖,是宋代南东两路通往丹江口的必经之路。七里崖呈南北走向,七座一色陡峭的红岩石壁,每座山峰分别恰好一里,故称“七里崖”,一条山路擦崖而过,底下就是奔流不息的浩淼的汉江。
相传七里崖乃女娲补天时剩下七坨朱红粘泥,随手一丢,便在此形成了千古不变气势雄伟的七里崖。隔江相望,是伍子胥故里——伍家坡,方圆几十里内的大小山川,深涧沟壑,便是伍子胥当年屯兵布阵操演兵法的地方。
众人车马一行先至伍家坡,这里是一片沙洲地,芭毛丛生,遍地卵石。偶尔的能看到几株白玉兰树上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花透给人们的春意。遥望对岸七里崖的山峰间有一簇桃林,在不经意间,会让人陡然发现,这里桃花的颜色红的咋眼,一串一串,很是可爱。远远望去,让人感受到桃花独步初春,不染尘埃的高洁和桃花的神韵、清逸与幽雅,让人有快步赶往去分享那一种桃花身姿映入眼帘的欲望。
相传这里是春秋争霸时期楚国重臣伍子胥受奸佞陷害楚王追杀,而仓皇逃离故土投奔吴国时曾经路过的一个渡口。这里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故事,说的是一位船夫驾一叶扁舟将落难中的伍子胥送至彼岸后,为了表明永不泄漏伍子胥行踪的心迹,船夫遂拔伍子胥佩剑而自刎。
想到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陷楚都掘墓鞭王尸、东门悬目以观越军灭吴,真令人扼腕长叹:子胥遗存,子胥不死、忠魂常在!
子胥墓地前,香烟缭绕不断。张通、道济、王重阳等人停车歇马,众人也都带着美好的心愿在墓前燃香祭拜,以告慰伍子胥在天英灵。
在子胥墓地周围,不知是谁种植了一片梅林,古往今来,人们崇尚梅花,不知有多少文人赞美它,不知有多少诗人歌颂它,不知有多少画家描绘它,也不知有多少关于梅花的民间传说祈寄着人们的美好理想。恐怕正因为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性与伍子胥相近,后人才会种植于此。
众人正在观赏间,原本晴朗的天,突然下起了靡靡细雨,张通触景生情,暗想是不是伍子胥在天有灵,在向自己叙述着一千六百余年的沧桑巨变?
定睛凝望玉兰花、桃花、梅花在雨中至真至情的模样,那份蕴染在枝头的灵性带给自己深长之思和瞬时的感悟,历史巨人也是爱春天,爱的那样感性素朴,爱春天爱的那样淡定从容,爱春天爱的那样执着无悔……
张通一转眼,看见江岸边有一酒馆,高杆上挂的幌子在微风细雨中轻轻飘摇,于是连忙召唤众人到酒馆打尖用餐,也给马匹饱餐草料,酒馆饭菜很简单,每人一碗米饭、一碗素菜、一碗清汤、一小碟咸菜、一小碟花生、一小碟辣酱、一双木筷。七里崖子胥酒馆讲究用饭时安静,不得讲话,添加饭菜都是以手势示意,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吃饭,要感谢那些为这顿饭作出辛苦劳动的人们,如果不够可以添加饭菜,但是绝对不允许浪费。并且吃饭时筷子、碗、碟子如何摆放都有一定要求,这是世代相传的规矩。
张通坐在一个靠近窗户的位置,既可以临江观景,又可以留心外面的车马,防止被窃。俯视山下风景,只见两岸山势陡立,群山如黛,江面狭窄曲折,碧波荡漾,似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游轮似轻舟,眼前是子胥峡。
悄声打探店家,伙计告诉张通,这一段江面,古时候,滩多流急,从前逆流而上无风时全靠纤夫拉纤、艰难行舟,会觉得二十多里的水路漫长无期,好象有七十里路程,众多船只宁可等候东风来临时再起航,届时千帆竞发,二十多里的水路瞬间可到,仿佛只有七里路程,故而得名七里崖。究竟因此得名,还是七座山峰得名,众说纷纭。
正在观望着,从众人来的路上驶过一群马队,约有二十几人,个个身带利刃,路过酒馆门前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张通他们的车马,瞬间穿过酒馆,踏上七里桥,奔向江对岸七里崖。
张通碰了一下身边的道济,看着对面的王重阳、巴卡让:“该来的总会来的,他们好快啊!”
这正是:
离武当征尘踏土,
挥剑尘嚣舞,
才俊美英年,
玉树临风,
不屑执金吾。
丹江口水流千古,
陡峭悬崖阻,
谈笑斗群贼,
七里崖头,
猛若冲山虎。【《醉花阴》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填一首词作本章收尾,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详述。